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画家同仁,亲爱的乡亲们、朋友们: 今夜的风,是从陇山深处吹来的——带着玉米成熟的香,裹着碑石的清润,更衔着兰州大学百年校园里飘来的墨韵。当“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的牌匾即将嵌进我馆的门楣,我站在这方新拓的于右任先生“行修而名立”碑刻前,深深感到原来文脉的温度,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滚烫。此刻,请允许我以三鞠躬,敬这天地、敬这人心、敬这生生不息的书法魂:
一鞠躬,敬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拨冗惠顾,敬远道而来的兰大师友。从黄河之畔的兰大校园,到黄土塬上的小小书馆,你们带来的不只是一块铜牌,更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记得张宏发教授曾说“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今日你们踏尘而来,正是让这图腾在乡土间立得更稳、照得更亮; 二鞠躬,敬朝夕相伴的父老乡亲。九年前我扛着第一块青石板回村时,有人说“老九疯了,钱多的没处去了,写字就好好写字么,怎弄这事呢?能当饭吃吗?”可后来正是你们帮我抬石头、和泥巴、拓拓片,连七十多岁的危重病人新文叔都蹲在墙根帮我看护着石板。如今村道上的字碑成了娃们的“课外书”,晒谷场的拓片成了婆娘们的“致富经”——这墨香里的烟火气,全是你们给的暖; 三鞠躬,敬这方刻着“根”的土地。陇中自古是文脉厚土,伏羲画卦于此,秦隶发源于此,于右任先生的祖根也系于此。我守着这方水土,以笔为锄、以石为田,不过是想让老祖宗传下的书法,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咱老百姓炕头上的念想、手心里的温度。 在座诸位都是书画界的知音,想必都懂:汉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甲骨文的刀痕里,藏着先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王羲之《兰亭》的飞白里,漾着“仰观宇宙之大”的旷达;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顿挫里,奔涌着“忠义千秋”的热血;而于右任先生晚年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每一笔都重得像叩问——这,就是书法的魂,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九年前我建这座书法馆,没想着当“书法名家”,就想做“接地气”的三件事:
第一件,在村路上“铺”一部书法史。从《乙瑛碑》的端庄到《石门颂》的野逸,从柳公权的“心正”到于右任的“风骨”,一百二十余块石碑被我们嵌进村口的路、农户的墙。去年有个省城来的游客,蹲在碑廊前看了半小时,说“原来书法不是挂在墙上的,是长在土里的”。而我最感动的,是村里的娃们放学路过,会指着石碑齐声读念——这声音,比任何掌声都动人。
第二件,教乡亲们“拓”出文化的暖。我在于右任先生五百多幅作品图片里精选了六十幅复刻上石,从“上纸要匀、喷水要柔、捶打要轻”教起。我设望三个月后,他们拓的《精气神》被游客买走,为家庭创收增益。有人说“这字能换钱”,我说“这字更能暖心——是文化暖了咱的日子”。
第三件,在晒谷场“映”出精神的光。二百多场红色电影,从《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写《新青年》的热血,到《长津湖》里战士们握枪的冻僵的手,再到《焦裕禄》里他蹲在田埂上和农民说话的身影。有次放完电影,村里的老党员说“老九,你这书法馆,和当年的戏台子一样,能聚人心、提精神”。是啊,书法刻的是字,电影讲的是事,可藏在背后的,都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今年八月,黄泽元书记、迭目江腾部长等领导来馆调研,书记摸着石碑说“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你这书法馆,就是‘富脑袋’的好方子”。县委陈磊书记、政府罗睿县长两度登门,镇党委书记张浩业,镇长李娟娟等领导经常来馆指导工作并叮嘱我“要把于右任先生的风骨传下去,把陇中的文脉续起来”。今日兰大校友书画协会又为我们授牌,这哪里是对我个人的抬爱?这是对“文化扎根乡土”的肯定,是对“书法赋能乡村”的期许,更是对咱老百姓“要过有文化的日子”的最大鼓励!
各位领导、各位教授,各位书画家,亲爱的乡亲们:我今年七十三岁,头发白了大半,可握笔的手还没抖,想做的事还很多……

我想再刻一批《陇右金石录》里的碑帖,把咱甘肃的“西狭颂”“张猛龙碑”也搬进村,让娃们知道“咱家乡的字,也是国宝”;
我还想办好村里的文化室和老人食堂让村里的老人生活的更幸福;
我更想把乡亲们的拓片送到兰大校园,让城里的人看看:黄土塬上的石头会“说话”,庄稼人的手里能“生花”,咱老百姓的文化梦,一样能开得热烈、开得响亮!
今晚略备薄宴,席薄意真,请各位举起杯……
第一杯,敬书法:敬甲骨文的刀、兰亭序的墨、于右任的笔,敬这穿越三千年依然鲜活的文脉;
第二杯,敬乡村:敬田埂上的字、晒谷场的影、乡亲们的笑,敬这正在文化滋养中焕发生机的乡土; 第三杯,敬未来:敬娃们的书声、拓片的墨香、兰大的风骨,敬这“字里行间皆家国,笔底春秋满山河”的明天!今天是我书法馆的喜事更是一群有心人的欢乐,我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
(文中图片选自<文化里的镇原>)
作者简介:焦宏泽,甘肃省镇原县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协会会员、庆阳市老年书画协会主席。现担任复旦大学于右任馆特聘书法家、郑州美院创作员、庆阳歧黄书画院顾问。著有《我拜于右任》、《于右任行书之我见》、《汉陶器浅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国民间刺锈百图》、《焦宏泽书于右任诗词联》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