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的玻璃门被推开时,母亲手里攥着孩子发烫的体温计,“要盒感冒灵”的声音刚落,柜台里递出的药盒上,“阿奇霉素”四个字正安静躺着。她没细看书页上“适用于敏感菌感染”的标注,只记得邻居说“这药治咳嗽快”,就像多数人习惯把“能退烧止咳”和“感冒能吃”画上等号。
温水冲开的颗粒在杯底打转,孩子皱着眉喝下的瞬间,没人察觉“冒充”的隐患已在蔓延。直到深夜,本该退去的热度裹着急促的喘息回来,监护仪的滴答声突然拉长,屏幕上的波形像被揉皱的纸——那时才看清,被错认成感冒灵的阿奇霉素,从来不是缓解普通感冒的“捷径”,而是需要踩着“对症”红线使用的处方药。
说明书上的黑字依旧蜷曲,只是此刻再展开,每一行“慎用”都像迟来的警示:当一种药被强行套上另一种药的名字,被模糊的不只是药品的用途,还有生命对“对症用药”的敬畏。那些因“冒充”而流逝的心跳,其实早藏在“没看清说明书”“听人说有效”的侥幸里,成了用药误区最沉重的注脚。
【注】“ 本文核心围绕‘阿奇霉素不可误作感冒灵’的用药安全主题展开。”
文/赵俊理/豆包辅助
2025年9月21日
图片由豆包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