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的秋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9.21日14时26分一15时11分作
秋天啊,今日的浓浓的感受。我体味着国泰民安幸福的人们。每一处都诠释着伟大的党啊,像编织着富强的巨手。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9.21日16时42分一44分作
今知潮音瀑,上面是山沟。
山水泻沟壑,瀑水往下流。
游山至此处,访客不再游。
現有无人机,代人访源头。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岁月作笔写春秋 记忆为墨绘少年
——师父《那些岁月和那些记忆》赏析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0日
拜读师尊《那些岁月和那些记忆》诗作,如启陈年玉匣,但见时光流转,温情盈楮。师以质朴之笔,写生命初程,字里行间俱是温度,更蕴撼人心魄之力。
开篇四“那个”迭出,如镜头推移,将人引入特定时空。“天冷日亮,屋暗室暖”之对比,既绘冬日老屋实景,更暗喻“外寒内暖”之人生至理。父亲烧柴之暖,既是物理温度,更是生命最初之庇护,于此细微处见大情怀。
父母之爱,最为动人。“眼中快乐希望”见初为人父母之欣悦,“非重男轻女乃吉祥之感”破旧俗之见,显生命本真之喜。至谓“此子非平庸之辈”,非止父母期许,实为命运谶语,为后文磨难叙事伏脉。
诗中“他”之形象尤见鲜活:聪颖知礼,懂事堪怜;观察模仿,聆学不倦。此等描写,既见天赋异禀,更显早熟。家族长辈“此子非凡”之语,正是中国传统“天才磨难”叙事。
师善用对比手法:世态炎凉与坚守善良,孤苦磨难与心向光明。尤以“宝剑磨砺出,梅花苦寒来”之化用,既承古典意象,又赋新时代内涵。末句“自信为光,照亮世界”更将个人成长升华为生命宣言,格局顿开。
全诗若时光之信,回望初临人间之景,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铭记成长磨砺之痛,于平凡记忆中见支撑未来之力,于偶然磨难中藏成就自我之机。
此诗非独个人记忆,实乃一代人之文化镜像。师以真诚笔触,既录个体与家庭情感,更折射传统家庭观念与命运观之现代传承。于当代诗坛,此类扎根生活、饱含温度之作,尤为珍贵。
诗曰:
“岁月为言思忆墨,老屋柴暖蕴春华。
聪明早慧世情苦,磨砺终成宝剑花。
父母眼含天地爱,冰霜心绽护兰芽。
光阴册历藏星火,照彻人间万里霞。”
——沐恩弟子 谨识 岁次乙巳秋。
——拜读师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0日
师父此文,其中列出的数据令人震惊——2024年因病死亡人数接近1100万,近三年因病离世的总人数,竟相当于抗日战争十四年的牺牲总量。人们常以为战争是生命最大的威胁,却忽略了疾病如同一场无声的持久战,正以更隐蔽、更持续的方式吞噬着生命。这些数字无情地打破了“太平年代无大忧”的幻想,也彻底击碎了“疾病离我很远”的侥幸心理。师父文中的数据极具冲击力,令人无法再对健康问题无动于衷。
师父文章中对人们“安乐”心态的反思,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现实。很多人身体无碍时高枕无忧,一旦生病便完全依赖医院,甚至对头痛、感冒等小病也缺乏基本的居家调理知识。尽管国家早在2020年就出台《健康法》,明确倡导“预防大于治疗”,但五年过去,因病死亡率依然未能有效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健康自主意识的普遍缺失——人们习惯于将健康完全交由医疗系统,却忽视了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如师父文中所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态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当疾病突然来袭,“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到”的恐慌,正是对平日麻痹大意的最好惩罚。
师父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题,通过疾病与战争死亡数据的强烈对比,唤醒人们对健康的警觉。这一比较发人深省——人们平日对健康的忽视,是否正悄悄酝酿着未来的危机?
师父文中强调的“预防大于治疗”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高度契合。师父所倡导的居家自我保健、避免过度医疗等观点,不仅实用,更体现了前瞻性的健康智慧。在现代医疗环境下,人们往往陷入“被动治疗”的惯性思维,忽视主动预防,这一模式亟须改变。师父指出,虽有政策引导,但五年间预防理念落实效果不彰,这一点恰恰说明:有法可依很美好,有效执行着实很难。有理念说明进步,付诸行动非常缓慢。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所提供的“足不出户,调愈疾病”的思路,让人们看到预防与自主调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调理治疗方式,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健康理念:不依赖药物、不畏惧小病,通过掌握师父所传的疗法,真正把健康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人对师父智慧视而不见,固执于“生病—就医”的单一路径,甚至因过度医疗反而损害健康。这不禁引人反思:人们是否因过度依赖现代医疗的“兜底”,而丢失了“防微杜渐”的生存智慧?
师父文末再次点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出健康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人生态度。“未雨绸缪”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生命的敬畏;“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也不仅是处世哲学,更是健康长久的基本准则。在这个慢性病高发、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人们所缺的并不是医疗资源,而是一份“居安思危”的觉醒:少一些“没病即安全”的懈怠,多一些“主动护健康”的行动;少一些对象牙塔式健康的空想,多一点对真实身体信号的觉察。唯有将“忧患意识”融入日常,才能在生命长途中远离“死于安乐”的遗憾。
健康,是需要主动经营的事业,绝不能靠侥幸心理消极等待。开篇所引的古训,在健康领域依然振聋发聩。人们应当始终保持一份“忧患意识”,主动学习如师父疗法这样的自我调理方法、医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既重视预防,又学习师父疗法;既相信超科学的医术,也发挥自身能动性——这才是面对疾病威胁最明智的态度。
附: 《上师尊书》
尊师钧鉴:
时维季秋,序属三商。金风荐爽,丹桂传馨。弟子遥仰师门,神驰座右,每感春风化雨之恩,未尝不扪心惕厉。夜静更阑之际,思慕慈颜,敬仰之情如泉涌波翻。
今谨呈习作,自知谫陋,笔弱文疏。伏望师尊于玉烛余闲,垂青批阅。倘蒙朱笔赐教,或眉批评点,或尾批指示,虽片语只字,皆成醍醐灌顶之资,开茅塞而启愚蒙。
弟子深明医术学问之道,譬若溯流之舟,非力学不进。惟赖师尊导引策励,乃得渐窥堂奥,日有所臻。故凡有愚得,必先奉师案,求印证以正途辙。
夜永人静,万籁俱寂,惟闻竹籁穿窗。遥祝师尊:夜安吉祥!
弟子 顿首谨禀。
乙巳年七月二十九日夜。
(公元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日)
七律·赞孙述考摄影
文/joshua(liyintian)
图/来自网络
凝光聚影技超群,万象纷纶入镜勤。
山水含情生雅韵,物华着意化奇文。
裁云镂月丹青手,摄魄勾魂造化循。
一瞬永恒藏妙趣,人间至美留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