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想
作者:徐肃惠
主播:丽水边
清晨醒来,换好衣服准备出去晨练,去那个袖珍版的小公园,沿着甬道一圈圈地遛弯。春看新芽,夏赏繁花,秋迎清风,冬踏落雪,四季不辍。只是这小小的县城,终究难掩我灵魂中的狂放不羁,只有如此,在这一圈一圈的漫步中,才能稍稍安放我放飞的思绪,遐想我心中的四季花园。
是的,踏上那条斑驳的甬道,一些情绪就骛地涌来。如此一个有思想、有历史、有故事的胜地,秦始皇巡幸、韩愈驻足、李大钊留痕,诸多名人曾在此留下印记,可如今竟连一处能让人静心流连的公园都难寻。所有空地都被见缝插针地开发成楼盘,哪怕烂尾也不停歇,城市的边界还在一味向外扩张……
收回思绪,站到窗前,忽见外面一片洁白——下雪啦!于是坐下,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尽管每天在手机上浏览,电子读物充斥视野,但有温度、有质感的纸质书,始终是我的最爱。虽未实现“四壁皆书”的夙愿,但随时满足自己的阅读愿望竟也容易,毕竟于我而言,仅仅是喜欢阅读而已。
借着窗外白雪勾勒的静谧,我在书桌前翻开了书页。这是几年疫情于孤独中习惯了的一个动作,就因了这样一个习惯,孤独时与书为伴,便让我的孤独不再孤独,一次又次与我爱戴的精神导师们邂逅。然而,此刻翻开来的,却是几年前故去的一位我敬重的前辈,耗尽最后的洪荒之力力写就的一本著作,扉页上还留着他的字迹:“请某某同志指正……”
他是我五十多年前业余创作的启蒙老师,是我在省级刊物获得一等奖作品的推荐者,我崇拜他、敬仰他,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老师执着。一如对他热爱的文学,刻在骨子里。老师随和。无论对方是高官是平民,都会咧着嘴跟人家谈笑风生。老师不修边幅。一年四季一辆自行车,一身让熟悉他的人都熟悉的衣服,一个母亲用布头缝的拎兜。老师有不良嗜好。烟瘾极重,烟不离手,用前一颗烟的烟蒂点燃下一颗烟。这或许是他后来身染重疾的缘由。几十年,老师著作等身,名声在外,弟子众多,其学术成就斐然,令人高山仰止。离世后,他的学生们敬献的一副挽联书:“某公驾鹤去,昌黎无文章”,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思绪飘远,飘向了几十年前我和他,还有另一位老师的下乡采访活动。我的家乡有一位老师的高中同学,老师曾多次跟我提起这位异性同学。在他的语言勾勒中,我的脑海会呈现出一连串美好的词藻。那时,他的目光里闪耀着暖暖的笑意,让我对那位未曾谋面的女性,生出许多美好的想象。那次下乡恰巧到了这个村子,我便提议去拜访,老师神情里的雀跃,令我们欣然同往。可当那位拘谨的农妇站在他面前,语无伦次地寒暄时,空气仿佛瞬间凝固。那次拜访匆匆结束了,之后老师便陷入了长久的缄默,我和另一位老师心照不宣,表现默契。
我知道,那一刻,老师青春里那一丝萌动终结了。但我始终尊重和理解他这份藏在岁月里的美好情愫,也懂那份“相见不如怀念”的怅然。
雪还在下,思绪仍在蔓延,这篇小文,终究道不尽这雪日里的万千感慨……
作者:徐肃恵,网名:徐徐。昌黎县委办公室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七十年代末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曾有多篇作品在全国、省、市级书籍、刊物上发表并得奖。曾任省作协理事、市作协常务理事、县作协副主席。
主播:张淑芝,网名:丽水边。秦皇岛市事业单位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喜欢朗诵。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秦皇岛朗诵艺术团成员 ,秦皇岛市朗诵协会会员。 京津冀头条编辑部“秦皇岛头条”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