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当代爱国作家作品展 】
--- 水禾田 ---
---★ 作 家 简 历 ★---
水禾田,本名潘韶浈,女,会计师,广东珠海人,籍贯韶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香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企业财务总监、总裁助理、老年大学教师。入围中国硬笔书法大赛第二回双年展;诗歌荣登央视新影《文化影响力》台历;夺得“春光杯”“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作品见诸《南方日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韶关日报》《南叶》等。出版散文集《守密》,长篇小说《色与空》,书法传记《汉字风流》。其寓庄于谐、南粤古色的“禾田体”,被誉为“趣精奇妙识”风格。
★★★ 作 品 展 示 ★★★
《珠江香江,闲言话雅语》
1
九七回归那年,第一次过香港,接小妹返乡。
飞船,从珠海九洲港追风逐日驶向香港中港城。停泊靠岸,乘客鱼贯而出,麇至码头。
按图索骥,截的士到市中心。
马路上人们行色匆匆,看红绿灯进停。尽管天气炎热,从写字楼出来的,依然西装革履。
第一次亲眼地铁,不免“大乡里入城”。看着它大口大口地吞吐着潮水般的人流,不知所从,只好问路。
出了地铁站,仰望摩天大楼像一支支利剑直插云天;络绎不绝的车流在身边掠过,仿佛走进香港电影。
想起最先看的香港影片——《巴士奇遇结良缘》。七十年代末这部片子风靡内地,影院门口人山人海。屏幕上的俊男美女清靓得像吸风饮露的仙人;林立的楼宇和双层巴士,仿佛云阶月地。
徜徉大街小巷,驻足琳琅满目的凉茶铺、中药铺、干货海味铺。香港是闻名世界的长寿之地,医疗发达,加之香港主妇个个是烹饪高手。
你娶一个广府老婆等于娶回一个药膳大师,她们会根据季节变化,煲出五花八门的汤水来滋润家人。
在古代,南粤这个充满瘴气的流放之地,饮食调理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2
到了酒店,已近黄昏,小妹已在大堂等候。我趋步上前端详去加拿大几年的她依然俏丽,神韵中多了几分西方的优雅和矜持。
寒暄几句,随她步上客房。
她说:“家姐,我同学请食饭,你一齐去。”
“好。”我应道。
她凝视我:“帮你执拾一下。”
“不用那么姿正吧。”我说。
她一边从衣柜挑拣时装一边说:“出去饮,姿正一点等于畀(给)面大家。”
说完她在我的脸上涂白抹红画黛,接着拿起风筒和梳子捯饬头发。
须臾,我把休闲服退下,拿起套裙瞟了一眼商标,小心翼翼地穿上:“这么贵的衣服‘着龙袍不似太子’。”
“这身合适你。”她上下打量,眼睛放光。
镜前自顾:鬈发唤醒摩登气息;泛着母贝光泽的华裾映得面白唇红瞳黑;珍珠耳环夹在耳垂生辉生痛。随即,趿上高跟鞋受刑般出门。
酒店的侍应,像法国电影里的管家,话语间隐藏着不亢不卑。
灯火璀璨,觥筹交错。
夜晚,回到这家临海酒店,卸下装容,促膝窗台远眺:
维多利亚港两岸阡陌连霄的高楼,万千个窗户透出的光芒,辉映在靛色的海面上,群星荡漾。
渡轮鸣笛,城市低语,海风呢喃,音乐隐隐传来。船只在港口穿梭,画出一道道流动的光线;一束束激光刺破夜空,墙幕上巨大的霓虹灯闪烁不定……海湾,将整个世界的繁华揽入怀中。
此情此景,不愿入寝。
早上起来,发现有本《圣经》庄重地摆放在书桌的正中。凭栏俯瞰街衢,车小如蚁。
3
又过了几年。暑假结束,送11岁的小外甥女去香港机场。
外甥女聪明好学,喜欢逛书店。她拉住我的手:“姨妈,我要去买书。”
我俯首侧目,望着她白皙清秀的脸:“好!”
她领着我走上一家大书店。
信手拿起精美的图书,瞧瞧封面再翻转封底,不禁咋舌,全部价目超百港币,过千元的不鲜。
思忖:“一字千金”和版权制度,香港写作家应该不差钱。
到了机场,叮嘱独自上机的外甥女:“路上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来的时候很快交上朋友,回去也会有朋友的,姨妈放心。”说完,她拖起行李快步入闸。
我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她回首:“姨妈Bye-bye(再见)!”
我注视她纤细的背影:“一路平安!”
走到旺角听见争吵,声音出自大排档餐馆。
男顾客与女店主争执:饭桌无纸巾,店主随手从空桌拿起一个筒纸递过去。
顾客大怒,他对店主大声道:“你不是侮辱人嘛?拿手纸给我擦嘴?!”他用纯正的普通话说着。
店主以粤语辩驳:“大家都这样用。”
他站起来指向旁边:“那桌又是纸巾?!”
接着,他手指店主:“你看不起我们内地人!”
店主乜视了他一眼,嘟哝:“谁看不起你?口水喷天……”
他走上去推搡:“你说什么!”
众人七嘴八舌:“大排档用筒纸和纸巾也正常”“店主没有一视同仁”“或许忙乱之中她忽略了内地游客心理”。
店方赶紧报警。警察询问、劝谕、调解方罢。
言语分歧,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自信与否,也能引发文化冲突与隔阂。
4
语言可以拉近关系,也可以拉开距离。
老同事倾诉:“澳门的大伯佬想叫我孙过去,可惜招聘公司要识白话(广州话)的……”
我诧异:“你一家老嫩都是地道的广府人,孙辈为什么不识白话?”
她后悔道:“嗨。读小学开始,老师要求用普通话,回家我们也跟他讲普通话。”
我奇怪:“回家为什么讲普通话?”
她答:“写作文更容易。”
我惊讶无语。
十年前,北京朋友微信说她家儿郎在澳洲留学,想去酒楼打工,可人家只要懂粤语的。
我回:犬子在英国一家餐馆避雨吃饭,老板一口流利的土著英语,相当于“吃了嘛您呐!”“你瞅啥?瞅你咋地!”
老板问犬子哪里人?答珠海。老板再问会粤语吗?答当然。老板马上转换粤语说自己是广州人,大家是同乡,问他愿不愿意来兼职。他求之不得,满口答应。
朋友笑:海外求学艰辛,懂粤语便利些。
大清由盛转衰的道光年,粤人“卖猪仔”九死一生去番洋做苦力,挖铁路、掘金矿……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都能凸显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勤劳智慧,巧妙地解决施工难题,使资方按时完工。
衣锦还乡的“金山阿伯”由此产生,接着大批大批的同乡过埠海外,站稳脚跟后改做餐饮。
广义的粤语包括广府、客家、潮汕雅言,广州话(白话)相当于粤地的普通话,三大民系普遍熟练。广东人将自己输出,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输出——粤语粤菜、武术诗书、龙舟舞狮等。
粤语,成为部分国家的第二第三大语言。
5
香港的移民大潮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北方迁徙不在少数,当时应该说普通话的不少,姓四个字的王公贵族也有南渡。
香港,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进入中小学便用粤语,潜移默化几代以后,所有人的嘴巴都能吐出纯正的粤语。
秦国将领,河北人赵佗建立南越国,把中原汉语和越语交融,打下粤语基础。唐宋,珠玑巷移民和贬官南下,规范粤语。
普及普通话的今天,方言不能消亡,文学作品添加适当的方言,能生动描绘地方特色,表达作者思想。粤语还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
粤语存有九音六调,留有短促的入声字。落雨、食饭、酒樽古意十足,畀赋、式微等不用文言翻译。
坐东北司机的士,音响放着“张学友”“谭咏麟”。
我笑着好奇:“能听懂吗?”
他高兴道:“听不懂,但就是喜欢那个音那个调!”
粤语确实优美,诵读唐诗平仄押韵,娓娓动听,穿越千年。岳飞的《满江红•写怀》韵脚全是入声,用粤语吟咏抑扬顿挫、悲愤铿锵,激活《广韵》密码。
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国际大都会,古老的粤语依然在唇齿之间跳跃出美妙的音符。
“三江入粤,八门出海”,铺满金子奔腾不息的珠江,把粤语推向世界的每一个港湾。
三伏(外二首) —— 仿鲁迅体
大抵,伏天来了
知了,在窗外聒噪
也许树叶是它的,枝头
也是它的
螳螂,举起大刀
横竖草地是它的,树丛
也是它的
黄雀,张大嘴喙
大树是它的,森林也是它的
远处,弹弓正在仰窥
也许,地球是它的
世界是你的,也许不是你的
面对九大簋亢奋的,羽觞
黯黯然,我斟酌老庄
没来由地,惆怅
牵牛花
清晨,一个个彩唇把赤热喷出
藤蔓上,姹紫嫣红一簇簇
蜂吻蝶舞,流淌音符
一支支小喇叭,齐声宣读
牛郎织女相会的,锦书
不管大墙、藩篱、树木
都能找到,向上攀延的路
朝颜午谢,一生自渡
枫叶
饮下深秋的浓酒,满脸羞酡
手指舞动余光,斜影绰绰
风,摇曳着红笺的婀娜
每一叶,都写满春的蹉跎
霜,盖好了邮戳
没有寄出的,心诺
纷纷飘落,绿草承托
静静地,延续着花的传说
雪,安抚落木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