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细雨漫过沅江支流,将桃源县数月以来的暑气揉碎成一片清凉。我站在新落成的“慢姑娘桃源古堤别墅轰趴馆”,看雨丝斜斜地穿过馆前的树叶,在古堤简易的水泥路上溅起细碎的光,慢姑娘轰趴馆,就像一颗被时光精心打磨的琥珀,将汉语言文学的温度、同窗情谊的醇厚,还有现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都封存在了这2000平方米的天地里。
一、古堤新韵: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文化重逢
若说这座慢姑娘轰趴馆有什么独特的灵魂,要从它的缔造者袁载道先生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桃源的电大校园里,这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材生总爱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新河桥电大校园的柳树下踱步,他说文字的温度要靠心灵去焐热。四十年过去了,当这位曾经的“桃源文具大王”决定转型时,没有选择扩大商业版图,而是用半生积蓄在沅江支流畔筑起这座轰趴馆,“慢姑娘”的名字里,藏着他对往昔课堂的眷恋,更藏着对当代人生活节奏的温柔叩问。
开业那日,细雨中的古堤格外清润。当年电大班的同窗们不约而同地来了:鬓角染霜的作家漫步在馆内,细细打量独具特色的装修风格,置身这种时代的文化氛围里,他们眼角的笑纹里盛着回忆;一同来的几位女诗人倚在临水阳台轻声吟诗,雨滴落在她们肩头,像落进了一首未写完的诗。
此时,袁先生手持单簧管来到曾经的同学,现在已经是知名作家、诗人们面前,他饱含深情吹奏了一曲最流行的音乐《世上有条倒流的河》,美妙动听的旋律,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了四十年前那难忘的求学年代,吹奏完,他说:“轰趴馆欢迎音乐爱好者来这里开展活动,探寻灵感”,他的声音带着藏不住的欢喜,“当年在电大学习时,负责教学组织工作的潘老师说过,文字要有声音,要像音乐一样”。
二、空间叙事:2000平方米里的烟火趣事
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轰趴馆,远不止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从入口处的墙壁开始,就能读懂设计者的巧思:墙壁上用汉隶写满了“起摆引、赤包、俺嘎嘎……”等桃源土话,这些流传下来的土话,便是最朴素的生活哲学,字迹锋圆如古堤的鹅卵石;绕过这些布满桃源地方特色的墙壁,餐饮区、住宿区、活动区自然串联在一起。
餐饮区的圆桌上摆着桃源传统擂茶,翠绿的茶叶与炒香的芝麻在石臼里翻滚,香气混着雨雾飘进鼻腔。住宿区的十多间客房各有主题:“棋牌室、桌球室、练歌房、会议室”。床品是素雅的月白色,门窗正对沅江支流,推开窗就能看见白鹭掠过水面。
美丽的老板娘是我走出家乡时就非常熟悉的好朋友,她的美貌依然不减当年,她陪我漫步在轰趴馆参观,微笑着对我说:“别看这里投资大,但消费却比城里少很多”。
最让我触动的是二楼的“载道工作室”,袁载道将他收藏的四十年前的课堂笔记、同学书信,还有自己写的散文手稿都装裱起来,玻璃展柜里泛黄的纸页上,“文学是人学”的批注依然清晰可见。“这些不是文物,是活的记忆。”他轻轻抚摸着一本1985年电大毕业时的笔记本,“当年我们讨论'如何让文字贴近生活’,现在这座轰趴馆就是答案,它既要有接待百人的功能,更要留得住人心的温度”。
三、慢的哲学:在快时代里安放心灵
“不错,我也很喜欢这里。”这句被袁先生用作广告语的话,看似简单,却道破了现代人的集体渴望。在这个“倍速播放”的时代,人们习惯了外卖30分钟送达、短视频15秒抓眼球、工作会议连轴转,却常常忘了生活本该有的节奏。而“慢姑娘”的存在,恰恰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的可能:你可以在这里花一下午读一本书,听雨滴在瓦当上敲出自然的节拍;可以邀三五好友围炉煮茶,打打牌散散心,或聊一聊最近刷到的那些奇葩视频;甚至只是坐在院子里发呆,看云影在墙上慢慢移动。
主人翁袁先生的同学文卫红走时对我说:“所谓轰趴,原以为是热闹的狂欢,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安静的相聚。”这或许正是袁先生的匠心所在,他设计的“轰趴”不是简单的聚会场所,而是一个能让心灵慢下来的容器。餐饮区提供的是桃源传统的自制品,需要慢慢蒸煮才能出味的菜肴;住宿区的窗户都做了减噪处理,确保你能听见清晨鸟鸣而不是城市噪音。
雨停时已是傍晚,我跟着袁先生走到沅江支流的岸边,他指着远处那片收割后的稻田说:“等明年春天,这里会开满油菜花,我们可以办一场'慢读书会',读陶渊明的诗,喝自己酿的米酒。”是啊,那时还能听到馆内飘出的古筝声,《渔舟唱晚》的旋律与流水声交织,让人忽然想起王维的句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慢姑娘轰趴馆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回归”的故事。袁载道回归了汉语言文学的初心,同学们回归了纯粹的情谊,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快时代的缝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慢时光。正如他在开业时所说:“我们打造的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港湾——在这里,'慢'不是懈怠,而是对生活的郑重;'轰趴'不是喧嚣,而是心灵的相聚。”
暮色渐浓时,诗人玺哥、即兴赋词:
鹧鸪天·贺慢姑娘轰趴馆开业大吉
“彩帜红绸映晓霞,
宾朋满座贺新嘉。
台球杆落忧愁解,
K歌房喧快乐赊。
眺胜景,品香茶。
行吟山水话桑麻。
桃源古堤轰趴处,
笑看秋风漫万家。”
电大同学、深圳回来的杨总也在手机上码出了一首七律诗:
贺袁总桃源慢姑娘轰趴馆开业
“桃源新筑傍堤湖,慢馆今朝庆启炉。
四面风光牵客步,满堂设施悦君途。
袁君创业家乡旺,挚友驰怀喜气殊。
愿此兴隆长不负,财源滚滚福常濡。”
雨后的古堤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沅江支流的流水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我仿佛听到了岁月流淌的声音。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生活:不必刻意追逐什么,只要在一方有文化底蕴、有人情温度的空间里,慢下来,感受风的轻抚,聆听心的声音——正如那句简单却有力的广告语:“不错,我也很喜欢这里。”因为这里,藏着我们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