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下的血色印记
文/张思怡
九月的风掠过沈阳城,带着一丝初秋的凉意,也卷着九十多年前未散的硝烟余味。我踩着梧桐叶铺就的碎影,走到那处熟悉的街角,抬头便望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轮廓——那座形似残历的建筑,像一页被撕碎的时光,硬生生嵌在城市的脉络里,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有些记忆永远不能被风吹散。
1931年9月18日的夜,应该比今晚更黑。松花江的水静静流着,长白山的林莽沉睡着,沈阳城里的灯火渐次熄灭,只有北大营的士兵还在营地里值夜,枪杆上凝着露水。谁也没想到,柳条湖方向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铁轨断裂的声音像一道惊雷,划破了东北的宁静。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用坦克碾过北大营的营门,子弹穿透营房的窗户,火光映红了夜空。彼时,“不抵抗”的命令像一把冰冷的枷锁,捆住了士兵们握枪的手,他们眼睁睁看着战友倒下,看着营房被炸毁,看着侵略者的旗帜插在沈阳城头,却只能含着泪撤退。
天亮时,这座有着“盛京”美誉的古城变了模样。街头巷尾,日军的刺刀闪着寒光,商铺被洗劫一空,百姓们扶老携幼,在炮火中仓皇逃窜。我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见过一双小小的布鞋,鞋面上绣着几朵褪色的牵牛花,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32年,沈阳市民李氏带着7岁的女儿逃亡,途中女儿病逝,这双鞋是她唯一的遗物。”那双鞋的鞋底已经磨穿,针脚里还沾着泥土,仿佛能看见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在寒风中踉跄前行的身影。而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东北随处可见——长春的火车站里,挤满了失去家园的难民;哈尔滨的工厂里,工人被强征做苦工,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齐齐哈尔的草原上,牧民的牛羊被日军抢走,他们跪在地上,对着苍天哭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草原变成日军的练兵场。
但苦难没有压垮中国人的脊梁。东北的密林里,抗联的火种悄悄点燃。杨靖宇带着队伍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行军,棉鞋早就磨破了,他就用破布裹着脚,脚趾冻得发黑也不肯停下;粮食吃完了,他们就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把棉絮撕下来咽下去。日军曾派叛徒劝降他,说只要放下武器,就能得到高官厚禄,杨靖宇却指着自己的肚子说:“我这里面是中国人的骨气,你拿什么换?”1940年2月,弹尽粮绝的他被日军包围,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敌人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赵一曼被捕后,在狱中遭受了老虎凳、辣椒水等种种酷刑,她的手指被钉穿,腿骨被打断,却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她在给儿子陈掖贤的信中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信的手稿如今就陈列在博物馆里,字迹虽然有些颤抖,却透着一股穿透纸背的力量。
除了这些有名的英雄,还有无数无名的战士在黑暗中坚守。他们或许是普通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或许是年轻的学生,告别课堂奔赴战场;或许是妇女,缝补军装、传递情报。在黑龙江的一处抗联密营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生锈的水壶,壶身上刻着“中国必胜”四个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刻得很深。可以想象,当年有一个战士,在寒冷的冬夜,用刺刀在水壶上一笔一划地刻下这四个字,那是他对祖国的信念,也是无数中国人的心声。从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间,东北抗联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他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中作战,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坚持,先后有四万多将士牺牲,却始终没有让日军占领整个东北。
时光匆匆,九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烽火早已熄灭,但那段历史却像一道深刻的烙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每年9月18日9时18分,沈阳城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尖锐的警报声划破长空,汽车停在路边鸣笛,行人驻足默哀。去年的这一天,我在街头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拄着拐杖,站在警报声中,眼里含着泪水,右手紧紧攥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是东北抗联的一名战士,1938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他从未见过父亲的样子,这枚军功章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我每年都会来这里,听一听警报声,就像能听到父亲他们当年的呐喊。”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面墙贴满了当年受害者的照片。有被日军强征去做“慰安妇”的妇女,她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有被日军用活人做实验的囚犯,他们的身体布满了伤痕;有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孩子,小小的身躯蜷缩着,像睡着了一样。旁边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幸存者的口述:“日军把我们关在一个屋子里,不给饭吃,每天都有人死去……”“他们烧毁了我们的村子,我亲眼看着父母被活活烧死……”这些声音,穿越九十多年的时光,依旧像重锤一样砸在人的心上,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苦难。
但记忆里不只有苦难,还有抗争与重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刻,举国欢腾。人们涌上街头,挥舞着国旗,喊着“胜利了”“我们赢了”。在沈阳,百姓们自发地敲锣打鼓,放起了鞭炮,曾经被日军占领的街道,如今挤满了欢庆的人群。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那些在苦难中坚守的人,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而从那以后,中国就像一株被狂风暴雨摧残过的大树,虽然伤痕累累,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如今的东北,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沈阳的老工业区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生产出的高铁、机床走向世界;长春的汽车城里,国产汽车驶下生产线,驶向全国各地;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昔日的苦难之地,如今成了欢乐的海洋。在辽宁舰的甲板上,年轻的水兵们英姿飒爽,守护着祖国的海疆;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潜心研究,为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在东北的田野里,农民们驾驶着收割机,收获着金色的稻谷。这些变化,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中国崛起的见证。
青年一代,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历史。在大学里,有学生成立了“九一八历史研究社”,他们走访幸存者,整理史料,举办宣讲会,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讲述抗联英雄的故事,让红色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播;在边境线上,年轻的战士们坚守岗位,他们的眼神里,有着和当年抗联战士一样的坚定。去年夏天,我去了赵一曼的故乡四川宜宾,在她的故居里,有很多年轻人在参观,他们认真地读着墙上的文字,有的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一位高中生告诉我:“以前在课本上读到赵一曼的故事,觉得很遥远,但今天来到这里,才真正感受到她的伟大。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她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
夕阳西下,我离开博物馆,走在沈阳的街头。华灯初上,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来人往,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这岁月静好的画面,正是当年先烈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九十多年过去了,那段血色记忆从未被忘记,它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为了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为了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风又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过去,也像是在祝福着未来。我知道,无论时光过去多久,“九一八”这三个数字,都会永远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指导教师:刘志永)
作者介绍:张思怡,来自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热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