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考察之行(5)
♥探寻牡丹亭,邂逅汤公情♥
★文/萧剑慧
秋日的风裹挟着山间特有的清润水汽,将我引至遂昌这座枕山臂水的古城。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光斑跳跃着,似在指引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前方便是闻名遐迩的汤显祖纪念馆,亦即那承载着千古绝唱《牡丹亭》的地方。
踏入北街四弄14号,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黛瓦白墙、马头翘角,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扑面而来。陈家大屋静立于此,砖木结构诉说着明代的故事。“三进两井”的格局依旧完好,梁枋间的“渔樵耕读”浮雕栩栩如生,透出农耕文明的质朴与智慧。而当我步入后园,一座仿古戏台赫然眼前,立柱上镌刻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瞬间勾起了我对《牡丹亭》中缠绵悱恻情节的回忆。每逢佳节,这里便会上演昆曲十番与《牡丹亭》折子戏,悠扬的唱腔在庭院中回荡,让人恍若置身于那个才子佳人的年代。
纪念馆内的布局巧妙而富有深意,以“四个展区、三重院落”构建起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在“读书求仕”展区,我凝视着汤显祖的科举手稿和万历八年殿试卷真迹,感受着他年少时的雄心壮志;走进“遂昌施政”区域,那些泛黄的政令文书和县志影印本无声地讲述着他治理一方时的勤勉与仁爱;“平昌遗爱”里陈列的清代碑刻和当代学者题咏,则是百姓对他政绩的最好褒奖;至于“艺术思想”展区,明清刻本、海外译本以及沉浸式全息投影剧场交相辉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情至观”哲学对世界戏剧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漫步其间,思绪不禁飘向那个遥远的时代。明万历年间,汤显祖曾任遂昌知县,他在这里劝农兴文,创办“相圃书院”,使得当地文风蔚起;他废除苛税、驱除虎患,深受百姓爱戴。正是这片土地上的政通人和,为他创作《牡丹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复旦大学陈教授曾言:“杜丽娘‘至情’形象的塑造,与汤公在遂昌体察民瘼、感悟生命本真的经历密不可分。”站在玉茗堂前,看窗外竹影婆娑,恰似剧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之景,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份来自自然的灵感源泉。
遂昌的山水不仅滋养了汤显祖的身体,更启迪了他的心灵。纪念馆后园的设计独具匠心,曲径通幽的园林布局暗合《牡丹亭》中“梦与醒”“生与死”的哲学思辨,体现了汤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这里,每一处景观都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
如今的纪念馆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物陈列所,而是成为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2023年举办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国际研讨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VR技术的应用更是让游客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牡丹亭》首演场景,仿佛与历史人物对话。此外,各种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夜游牡丹亭”项目更是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站在纪念馆后园的牡丹亭畔,耳边隐约传来汤公的吟诵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座小小的县城因一座纪念馆而实现了多重超越: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沟通了东方与西方,让静态的文物通过科技与创意重新焕发生机。正如馆内《世纪对话》主题墙上所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虚拟影像隔空相望,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也是对文化遗产永恒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整个园区,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但我知道,那些关于爱、美和自由的故事,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