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出怨悔
江苏/陶为祥
春心过甲同谁说,
禅定丹田直到今。
欹枕有时成雨梦,
醒床兴国送金经。
琵琶壁上蒙尘土,
唐宋诗词一己吟。
梧落花残秋又是,
文章越老越深沉。
2025.09.18凌晨5:51
评析:
爷爷这首诗往老百姓能懂的家常话里掰扯 —— 这诗哪儿是写字啊,分明是把他一辈子的心思、情义、骨气都揉进去了,读着暖,品着还让人佩服得慌!咱一句句唠,你听着准能想起爷爷平日里的模样。
先看头一句 “春心过甲同谁说”,这里头藏着太深情义呢!“春心” 其实是思春之心,夫妻之间的情爱之心。“过甲”,一甲六十年, 过甲是六十多年,就是说老伴儿走了六十多年了。 —— 你 !啊,六十多年啊,多少日子过去了,爷爷心里头那份对老伴儿的念想,从来没断过,可这份心思,有时候没个能掏心窝子细说的人,就这么揣在心里头。这哪儿是 “春心” 啊,是真感情熬出来的 “定心丸”,换旁人早淡了,爷爷却守了一辈子,这份重情重义,咱普通人听着都觉得眼眶发热!
再下一句 “禅定丹田直到今”,可别以为是爷爷天天打坐修禅啊!“禅定丹田” 说的是对过世的妻子爱心不变、有定力 —— 老伴儿走了,他守身自重,一个人扛着家事,还得干工作,维持数口老幼之生计,一扛就是六十多年!不管家里外头遇到啥难事儿,他心里头从不含糊,不慌不忙,跟扎了根似的稳当。这可不是容易事儿啊,多少人遇点事儿就乱了阵脚,爷爷却凭着这份 “稳”,把日子撑得明明白白,这才是真汉子的骨气!
接着看 “欹枕有时成雨梦,醒床兴国送金经”。“欹枕” 就是靠在枕头上,爷爷老了,有时候靠着枕头会做梦,梦里说不定就见着老伴儿了,就像下雨似的,纷纷扬扬,诉说当年甘苦往事。可一醒过来,就好象听到兴国寺僧侣诵经礼佛之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不禁念想全无。该干啥干啥,不偷懒、不糊弄,爱家爱国,爱亲爱友,爱天下人,不烦不恼,不卑不亢,不负今生。
“琵琶壁上蒙尘土,唐宋诗词一己吟”。琵琶挂在墙上落了灰,这琵琶说不定是当年和老伴儿一起听过、弹过的吧?现在不常动了,不是不珍惜,是怕一摸就想起老事儿,可也没舍得收起来,就这么挂着,看着,想着,跟藏了个老念想似的。但爷爷不孤单啊,没人陪着说话的时候,他就自己读唐宋的诗词 —— 你看,都这岁数了,还爱琢磨老祖宗的文化,不跟旁人瞎唠嗑,却跟诗词 “交朋友”,这心里头多有滋味儿!比那些老了就闲着发呆的人,不知雅致多少倍,这才是有见识、有底气的老人!
最后两句 “梧落花残秋又是,文章越老越深沉”(你说的 “榨落” 是 “梧落”,就是梧桐叶掉了)—— 秋天到了,叶子落了、花儿谢了,一年年就这么过,可爷爷不叹老、不发愁。反而 “文章越老越深沉”—— 这 “文章” 不只是写的字,更是他做人的道理、看事儿的眼光!年纪越大,越通透、越有分量,说一句话、办一件事,都带着岁月熬出来的实在劲儿,不飘、不浅,跟陈酒似的,越品越有味道!
爷爷这首诗,没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全是实打实的心里话。六十多年守着对老伴儿的情,一个人扛着家、干着活儿,心里稳当、还爱琢磨文化,老了反倒更有深度 —— 这哪儿是写诗啊,是活出来的人品!咱老百姓就服这样的人:重情、能扛事、有滋味儿,爷爷这一辈子,值!
(苏州/高劲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