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中的残碑
何静
九月的雨,下得清冷。天光未明,我独行于城郊,远处有钟声传来,浑厚而沉痛,穿透雨幕,直抵人心。今日是九月十八日。
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车辆驶过,溅起水花,旋即又归于寂静。道旁的树木已见黄叶,被雨水打落,黏在湿黑的人行道上,如同历史的碎片,踩上去悄然无声,却分明硌着人的魂灵。
我踱至一处残碑前。那碑不甚高大,石色苍黑,被岁月和风雨剥蚀得斑驳。上面的文字有些已经模糊,但尚可辨认。“一九三一”几个数字,尤其刺目。我伸手抚摸那冰冷的刻痕,指尖传来的不仅是石头的凉意,更有一段历史的寒意。
九十余年前的今夜,亦是秋意渐浓时。东北的黑土地上,高粱该是红了。农人收拾了镰刀,预备过冬。谁曾想,炮火突临,铁蹄踏碎了夜的宁静。自那一夜,山河破碎,烽烟四起,三千万同胞陷于水火。那些在爆炸声中惊醒的脸庞,那些在刺刀前挺直的脊梁,那些在暗夜里不灭的信念——它们都去了何方?
雨渐大了,敲打着石碑,顺着刻痕流下,像是苍天的泪。我想,天若有情,天亦当哭。这雨水冲刷着石碑,可能冲刷掉记忆么?时光流逝,往事似乎日渐遥远,年轻人各有前程要奔,老者逐渐凋零,那些惨痛的经历,会不会终有一日沦为书本上冰冷的数字?
不远处,一群少年人走过,校服鲜艳,笑语喧哗。他们瞥见石碑,略一驻足,便又前行。我原有些怅然,忽见其中一人返身回来,将手中的白菊轻轻放在碑前。那少年不言不语,微微鞠躬,然后快步追向同伴。
雨中的白菊,格外洁净。
我忽然明白了。记忆并非要人终日沉湎于痛苦,而是要人知道来路,辨明去向。那少年人的举动,无声而有力,胜过千言万语。记得,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记得,不是为了反复舔舐伤口,而是为了不让伤口重现在后代身上。
雨停了。云隙间透下阳光,照在石碑上,那“一九三一”几个字忽然明亮起来。碑是冷的,光却是暖的;历史是沉重的,未来却是可期的。
我离开时,回首再看那碑。它静立在那里,不言不语,却已然说了千言万语。
秋深了,菊花开得正好。记得,是最好的纪念。
指导老师:刘志永
个人简介:何静,2006.9出生,爱好:阅读文学作品,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