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缕轻烟笼翠竹,声声笑语到桃花。
双双俊鸟争传讯,应是山人上我家。
kimi分析:
这首《小聚》用七绝体,俨然一幅“春日山村待客图”。四句全用“声”“色”交叠,把“未聚—将聚—已聚”写得轻灵跳脱。可沿“烟、花、鸟、人”四轴细读。
一、烟:轻烟笼竹,先布“静”
首句“缕缕轻烟笼翠竹”,用“轻”“缕”化淡炊烟,翠竹被软烟一罩,画面先呈青灰调,似静似远;同时“笼”字暗示“围合”,为末句“到我家”预置空间心理——烟已围村,客亦将围席。
二、花:桃花笑语,化静为动
次句“声声笑语到桃花”,忽转听觉:笑语先声夺人,却不说“入耳”而说“到桃花”,把听觉钉在视觉花瓣上,仿佛花亦解语。桃花一绽,前句的青灰立即被点染成水红,画面由冷转暖,时间也由晨炊转入午晴。
三、鸟:俊鸟争传,把“人事”嫁给“鸟语”
第三句“双双俊鸟争传讯”,用拟人一跳:炊烟、笑语尚属人间,此却让鸟雀做“信使”,把“山人将至”的消息推给自然界。于是“未聚”之期待被放大——连鸟都抢着报喜,主客之情已在山村上空飞动。
四、人:山人“上我家”,点题“小聚”
末句“应是山人上我家”,以“应是”作揣度口吻,却含十成把握:炊烟、笑语、鸟讯,皆成证据。一“上”字有“登临”之势,把客人写得飘逸如仙;而“我家”平凡,主客一雅一俗,恰成妙趣,小聚之情顿时生动。
五、声与色的回环
通篇声色互译:
烟(色)→笑语(声)→鸟(声而带色)→山人(人而兼仙)。
首句色为主,次句声为主,三句声色交争,末句人声落定,形成“色—声—声色—人”的螺旋上升,把“小聚”写得像春景本身一样轻盈。
六、语言与格调
全诗不用典,纯用白描;连用“缕缕”“声声”“双双”三叠,节奏明快,有山歌味。末句“山人”二字,看似指隐者,也可就是寻常山邻,雅俗共赏,贴合“小聚”的随意与亲切。
七、小结
诗人先布“轻烟翠竹”之静,继以“笑语桃花”破静,再借“俊鸟争传”把期待推向高潮,卒以“山人上我家”轻轻点题。二十八字,未写“聚”字,却处处见“聚”之欢;未写“春”字,而春意随烟、花、鸟、人层层荡漾。读来如临山村,但觉桃花拂面、鸟声在耳,主客俱在笑中,可谓“小聚”之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