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
文/李广昌
我在药房工作了近四十年,几乎日日与何首乌等中药为伴,却始终未曾见过它的原生植物模样。直至退休后,偶然随友人游览青龙王阳明公园,才在园边一簇竹棚下,得以窥见其真容。
何首乌,是蓼科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植物。地下生有黑褐色肥大块根。茎细长,多分枝,呈绿紫色,基部质地稍坚韧。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心形,暗绿色;托叶鞘膜质,褐色,易破碎。秋季开绿白色小花,圆锥花序大而显著,顶生或腋生;秋末结出三角形瘦果,黑亮有光,表面贴生三枚翅状花被片。
何首乌之名,始载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日华子本草》。它亦被称作夜交藤、首乌藤、野番薯、多花蓼、马肝石、赤葛、铁秤砣、红内消、地精、赤敛,还有陈知白、山奴、山哥、山翁、山精、黄花污根、血娃娃、何相公、小独根等别名。每一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
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何首乌”之名的由来。据宋代文献所载:有位何姓之人,体弱多疾,年逾五十尚未婚娶,遂入山随师修道。某夜醉卧山野,见两株藤蔓虽相隔三尺,却反复交缠,他觉得奇异,次日便将它们连根掘回。山中老者指点其将根捣碎,以酒送服。七日之后,他体力渐复,一年后诸病皆愈,白发转黑,容颜焕发。此后他娶妻得子,改名“能嗣”,并视此药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能嗣”之子名“延秀”,“延秀”之子叫“首乌”,皆因服用此药,活至百岁,鬓发犹黑。后人便以“何首乌”命名该药,“首”即头,“乌”为黑,喻其乌发之效。
何首乌的根、藤茎与叶皆可入药。
其根味苦、甘、涩,性微温,可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临床常用于血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所致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以及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等症。
何首乌藤,味甘微苦,性平,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主治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
何首乌叶,味微苦,性平,具解毒散结、杀虫止痒之效。多用于疮疡、瘰疬、疥癣之治疗。
民间亦流传诸多用法:
治慢性溃疡,取鲜叶揉软贴患处;
阴虚失眠多梦,以藤水煎服;
流行性脑膜炎,可配白英、石老鼠根、大血藤同煎;
久病贫血、肾虚发白、神经衰弱,单味何首乌煎服;
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津调封脐;
百日咳、疝气,亦可以相应配伍煎汤内服或外洗;
疔疮肿痛、风疮疥癣、稻田皮炎等,则多用鲜叶捣敷或煎水洗浴;
血虚发白,配鸡血藤;疟疾配甘草浓煎;
遍身疮痒,可与防风、苦参、薄荷共煎,热洗后避风安卧;
肾虚腰痛配八月瓜、双肾草;
新旧伤痛,与猕猴桃根共泡酒饮;
腋疽用首乌藤配鸡屎藤叶捣敷;
外伤出血,则以何首乌末外敷。
现代研究表明,何首乌块根含蒽醌类、芪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卵磷脂等成分,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降血糖、增强免疫、延缓衰老、保肝、抗菌、抗溶血、抗贫血、抗自由基、强心、抗癌等多重药理作用,还能促进毛发生长和肠蠕动,有轻泻之效。
应注意的是,何首乌需经炮制方可安全使用。生用过量或久服可出现毒性,轻则呕恶腹痛,重则痉挛抽搐、呼吸麻痹。中毒多因蒽甙类成分所致,炮制后可破坏该类成分。
何首乌早在北宋《开宝本草》中就已被官方收载,1963年更入选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沿用至今。如今,“何首乌糖浆”“首乌片”“首乌降压片”“生发丸”“七宝美髯丸”等诸多成药中,皆有何首乌的身影。它已被广泛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的防治,在中医药振兴的春风中,何首乌这味古老药材,正以新的科学内涵继续守护人类健康,静默而绵长地传递着千年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