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的交情
——谈作家郑永涛的文学成长
余妄行
打开中国作家网,在“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会员发展公示”中,河北省界内看到“郑永涛”这个名字。一时,不由得为永涛感到高兴,觉得是要为永涛写点文字了,觉得这个时候找到了落笔点了。
在我书房的案头,放着永涛近些年出版的两部散文集,《土生土长》(2021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人生无处不诗意》(2024年1月中国言实出版社)。永涛把这两部散文著集寄给我,一是向我汇报他的创作成果,二是要我这个老师为他写点评论文章。然而,各种各样的事务缠身,断断续续的思路,已大半年了,未能成文。另一个重要原因,每当我从他的创作主题、创作风格或是艺术形式找到一个角度,确定一个立意欲动笔写时,就在一些文学网、电子刊物以及一些文学交流群有人为郑永涛写上了,还不乏有些是名人(名作家、名评论家),我再写就雷同了。这样,命笔就一拖再拖。不过,有这么多人为永涛撰文,从这一点而言,永涛已经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作为老师,由衷地为他高兴。
对于郑永涛的文学创作,既然方方面面多有评论,我就不赘述。所以,这次就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由感而发,另辟蹊径,写点与永涛的师生交往,写点永涛的文学(文字)成长,也许会让人感到另是一片天地,别有一份美感。
作为永涛大学时的老师,至今,我们的交往已经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与他是亦师亦友地交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文友。作为老师,作为文友,看着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笔耕不辍,勤奋进取,不断成长,并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
“土生”是永涛的笔名,也像他这个人。初见他时,给我的印象就是朴实无华,沉稳刚毅。后来了解到他在上大学之前服过兵役,我作为军人子弟,便能体会到其中况味了。我们说文如其人,文学创作的风格是能从中见到作者其人格的。
我们交往后,在我的电子邮箱里,就像飘起了鹅毛大雪,永涛把他创作的散文不断发给我,如片片鹅毛雪从天而降,让我应接不暇。读着他创作的这些散文,有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永涛每发一篇我都认真地阅读,并给予点评,对不足之处加以指点。时不时的,我们会通电话(先前是用QQ,后来是用微信)进行交流,谈文学,谈创作。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年年下来,许多年过去了,我看着永涛的散文越写越好,越写越美。以至于后来,在一次通电话时,我对他说:“你现在不用我指导了,你的散文近乎完美。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语言风格、语言张力到文字功底,我都无法指出瑕疵了。”
永涛是河北邯郸肥乡县人,曾在部队服役,大学毕业后,先进入肥乡县公安局政治部工作,后又转入肥乡县消防救援大队工作至今。应该说,除去上大学的几年,他一直是以军人、半军人的身份面对社会。又鉴于他的文学创作都是立足于他家乡的土地,写他生长的家乡的乡情,其乡土气息非常浓厚。所以我常常与他谈现代老作家、散文家孙犁。孙犁是"荷花淀派"创始人,他创作的代表作如《荷花淀》、《芦花荡》等,都是优美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收集成了《白洋淀纪事》。其作品以白洋淀地区为背景,通过日常生活展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美,语言清新柔美,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我和永涛谈青年孙犁在保定中学读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弃笔从戎,投身抗日烽火,腰间别着两颗手榴弹当战地记者,在战火纷飞中成就其文学成长。要永涛读孙犁的作品,了解孙犁的文学道路,鼓励他以孙犁的文学道路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从孙犁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滋养自己的文学创作。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拿起永涛的两部散文集《土生土长》和《人生无处不诗意》翻看。两集中的大部分作品我都在这二十年间从电子邮件中读过了,今翻看之,依然散发出美感。那故乡的村庄,村庄上的炊烟;那故乡的土地,土地上的庄稼;那故乡的月色,月色下的犬吠;那故乡的年味,年味里的习俗;跃然纸上。那些父亲的身影、母亲的巧手、乡亲的面孔、孩童的嬉闹,栩栩如生。作家的文学创作是在文化基因的链接与传承中生发的。永涛的故乡冀南平原广袤无垠的大地、民风淳朴的乡情,注入了他的生命血脉,铺就了他的心路历程,诱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催生了他的创作主题.,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这位泥土里长出的作家,站立在故乡的大地,徜徉于乡村的时空,不停地笔耕,不停地讴歌,在不断审美生活的同时,给人以美。读着这些作品,也从字里行间看到了永涛的勤奋,看到了永涛对文学的执着追求,看到了永涛的文学成长和人生进步。作为老师,欣慰矣。
就在前几天中国作家网公示即将结束时,永涛和我通电话交谈,我祝贺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我们的交谈有一个重要话题,关于他尝试转型诗歌创作。作为老师我直言不讳地说了一些我的看法。要他既勇于探索,又要保持自己的一贯创作,将散文写到极至,要写得更好更美。永涛说“我会的”。我想,永涛以《愿在故乡的大地上放歌》为题作《土生土长》文集的后记,也许是遵从了我这个老师的“教诲”吧。
时光荏苒,一年一年过去,许多年后,收到永涛两部散文集;又许多年后,看到永涛名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榜。甚喜!如前所言,已经有许多人为永涛写了评论文章,我就以此文给予永涛祝贺与鼓励,并付梓永涛对老师的期许。
公元二0二五年九月十三日(农历乙已年初秋日)草于绿叶书屋

(笔者系作家、学者,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南昌市文学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