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汉旭(陕西)
汉山区因巍巍汉山得名,又地处南郑县城,沟通南郑与南江的川陕二南公路一一省道211线纵贯其东西,是全县乃至汉中的发达区域之一,八十年代后期曾因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而名冠秦巴汉水。
我的出生地就在汉山区的周家坪镇何家湾村,中专毕业那年就梦想着在这里开启事业新的航程。没想到,在汉山东南麓的歇马乡辗转八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了。记得1994年8月7日上午,正值汉中百年不遇大旱的紧要时期,我怀揣一纸调令,从歇马乡分管多种经营、农业科技等工作的副乡长任上,赶赴汉山区委转任宣传干事。后来听区委领导说,原本让我这个学农的年轻人担任区农业办公室主任,因在乡上考察时发现我材料写得不错,时任区委书记刘衬义调阅我曾写过的一沓沓材料原稿后,提议由我弃农从文、接任区委宣传干事的。
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区委、区公所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闲暇之际写些新闻报道。我老家村子里有一位长期在汉山区委担任秘书的老乡,一次偶然见我时,听说我刚担任此职,板着脸提醒我说道,汉山区是南郑县的脸面,材料很多且要求很高,依你的学识和积累,你担不起这个重担,劝我快去找领导改做熟悉的农业工作,否则,你到时哭都没眼泪了!他的话也许是善意的,但我想的却是事在人为,既然区委领导如此信任我,哪有轻意打退堂鼓的理由呢!
我在歇马乡工作期间,乡领导见我勤学善思、踏实肯干,就有意培养我利用业务时间写材料、搞宣传,我信奉乡上一老领导告诫我“靠自己的笔杆子杀出一条血路”的教诲,始终初心不改、笔耕不辍,渐渐地站稳脚踏、斩露头脚。正因为有此经历和基础,所以对这个跨界工作我并不怯场。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时区上的材料的确很多,有的要的挺急的,我用心用力地写了一份又一份,但每次都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原有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开始摇晃、崩蹋。
一度时期,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似乎有点怀疑人生了。好在领导们非但没有对我失望,反而给予开导和指导。区委办公室主任王庆和几次当着我的面,一字一句地对我的文章进行剖析,他说写材料就像盖房子,主题要集中,框架要严密,地基要打牢,内容要结实,既不能虚幻,又不能冗杂;文章又像人体结构,既要有筋骨,又要有血肉,还要有张扬个性的灵动风采。说到写新闻,他比喻导语像凤头,正文像牛肚,结尾像豹尾,这样就会吸引人们的眼球,新闻报道才会爱读、耐读。他深入浅出的一席话,让我猛然茅塞顿开。打那以后,我一面抓紧看书、看报、看材料,一面潜心思索、边干边悟、用情书写。果然不出所料,我写的一些材料、报道像换了一幅幅鲜活的面孔,领导和同事们很快对我刮目相看了。记得还有一次,负责最后把关的区委副书记李明全,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欣喜地对我说,你近来材料写作大有长进,特别是观点新颖、论证扎实,领导们很看好你,但是有一点还需提升,那就是立意要再高一点就更好了,说白了就是给领导写讲话时不要站在秘书的角度,要时刻记住你好比是书记、区长,你站在他们的高度,用他们的心态和意志来谋划、构思和写作,我想你定会写出更加带彩的文章,也许今后还可能当个更大的领导呢!李明全副书记的肯定和点拨,再一次激荡起我奋发向上、再创笔耕新路的必胜信心与决心。大约3个月之后,区委书记刘衬义与区委领导们谈到我时,无不兴奋地说,汉旭同志干得不错,真是个可塑性人才,只是我们发现得太迟了!
“仕为知己者死,花为悦己着荣”。区委领导的赏识与信任,让我倍感振奋,工作起来常觉顺心顺风又顺水。区委书记、区长但凡下乡检查、调研或公务接待,总要叫我陪同,我从他们身上默默学习了不少经验,为写好领导讲话备足了功课。起初,我主要负责区上大的材料和主要领导的讲话起草工作,后来区上其他领导的讲话或各科室上报的单行材料、经验总结,也大都让我起草或润色,为此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但我毫无怨言、乐此不疲。记得1995年年底,上级要求各级领导要按公务员管理规定撰写述职报告,年终工作头绪本身繁多,加之那段时间城区因线路检修时常停电,我白天抓紧时间下乡或处理事务,晚上点上蜡烛频频夜战,仅3个晚上就起草了5个领导的述职报告,过后一个多星期感到头脑空白、身心疲备,好在个个材料顺利过关,心里还是感到了快活和充实。在繁杂的工作事务中我学会了“见缝插针”,我平常把分发给乡镇、区属单位的党内刊物捆扎好,每次陪领导下乡时就顺带发放,对城区及平川附近的单位,我常常骑上自行车去送,时不时还搜集到一个个鲜活的新闻素材,这也算是“一举两得”吧!不仅如此,我还被区委选派参加了基层组织整顿建设、依法治村试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连山乡天阳沟水库大会战等中心工作,既承担着日常事务工作,还写了不少材料和新闻报道,并先后有3篇理论调研文章分获地、县级表彰奖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回望自己一路走过的路和几次人生的转折,我对这一俗语深信不疑。30年前国庆节后的一天上午,时任南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保民、宣教科科长余太严来汉山区作乡镇企业党建工作专题调研,区委领导将配合调研的协调联络工作任务交给了我。3天时间内,我落实调研地点,及时协调联络,从周家坪、白马、中所、大河坎等乡镇和几个有代表性的乡镇企业中,挖掘出了不少有价值、有特点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组对我的务实、高效、勤勉、细致的工作表现十分满意。调研结束时已是周五傍晚了,调研报告的起草任务便压在了我的肩上,当时深感这个担子着实不轻,我欣然接受并用心去干。之后的两天三夜里,列提纲、看资料、苦思索、写了改、改了写,我倾尽全力,攻克难关,终于在第二周星期一的早上完了稿。几天后,县委宣传部领导兴奋地告诉我,经过他们稍加修改,已上报省委宣传部并获好评。又过了一段时间,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徐志军召见我,他说省委组织部也安排了个乡镇企业党建调研课题,听说我写的调研报告很不错,他当场对我原来的材料结构进行调整完善,指导我再补充一些资料。后来我将修改后的草稿交给他,经他精雕细作后的调研报告立意更高,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加凸显了。在这两次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中,由于有高手指点,我的写作格局和能力由此得以锤炼提升,也愈发感觉得心应手了。也正因为有此经历,1996年春节过后,没经过考察和考试环节,县委宣传部就直接调我到部里工作,10几年间,凭着较强的文字功底和爱岗敬业精神,我从新闻科干事起步,相继历任宣教科副科长、新闻科副科长和科长、副科级宣传员、外宣办主任,直至副部长。过了几年,还走上了文联主席、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副部长等更为重要的领导岗位。特别令我难忘而欣慰的是,县委宣传部准备调我时,时任区委书记刘衬义先是万般不舍,后虽签字同意了,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区委的重要文件、材料仍由我写,就此一直延续到当年6月撤区并乡之际。刘衬义升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宣传工作后,有次听部长说他的讲话是我写的,他开心地笑道,汉旭同志写的材料符合我的想法,不需政研室把关我念就是了!他出任市旅游局局长不久,曾3次到南郑要求调我去市旅游局搞宣传策划工作,也有几个领导点名让我到有关单位或乡镇任职,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行,虽然有些遗憾,但固守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年的辛苦、充实并快乐的心境,时常让我感到释怀和慰藉。 在汉山区一年半的工作期间,是我人生历程和事业发展的“加油站“和“转折点”,也是我由农村“万金油”型干部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始嬗变的重要时期,艰辛的付出终究有了回报,饱含其中的甘甜至今仍回味无穷、滋润心间……。
2025年9月15日
【作者简介】:
路汉旭,陕西汉中南郑人,曾任汉中市南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郑区文联主席,现任汉中市南郑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中省市报刊发表新闻、通讯和诗歌、散文、论文等数百篇。
………………*………………*………………
本期责任编辑: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