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丝路”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升华
一一党端静组诗12首赏析
范群(西安)
党端婧的《丝路吟唱(组诗)》以“丝路”为导向,用水墨笔法,把自然生态、历史人物、盛世记忆、当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相溶合为一体,谱写出一曲历史厚重与时化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雄浑交响。时间关系,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她的组诗进行赏析:
一是多维交织的手法,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且鲜活的主体内涵
党端婧组诗十二首虽各有侧重,却紧紧围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新生”两大核心,构建起立体的主题内涵: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升华。具体涵盖了:自然与生态的过往与未来;历史与人物的精神溯源;当代与未来的丝路鲜活的生命力,民族精神的根脉与传承。比如她在《秦岭仙羽》以朱鹮为意象,将“纯洁羽毛”与“秦岭望族”的演变结合,比如她在《张骞出使西域》勾勒张骞“凿空”丝路的壮举;比如在《瞻仰延安》《望南天》中勾勒“枣园窑洞、延河油灯等;多维度,多角度构成中华民族文明的強大的根脉和高度
二是用发散性思维和电影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形成时空折叠.诗意飞扬的感观效果
组诗把“秦岭”“长安”“驼铃/汽笛”“胡杨” “张骞” “玄奘”等看似互不相联的文化原素贯穿在一起,如同一个交响乐团,每一件乐器都有它独立的个性,但在总谱的引导下,形成一个主旋律一一民族文化的高尚交响,而这个乐团的指挥就是党端婧本人。她的思维在历史与当下以及未来之间回旋;她的指尖在折叠的时空中跳跃,但所有这一切都最终归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这首交响曲,让受众的肺腑时而溪流潺潺,时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
三是组诗的语言和结构融古典诗的典雅和与现代诗洒脱为一体,且具创新性
通常,一部组诗的结构都会是统一的诗性模式,而党端静的组诗却打破了这一模式。为了准确的表述一个事件的本身,她的《张骞出使西域》《秦川秋》就运用了古风诗的模式。用“输出繁荣文明辉耀西天,血火洗礼三十秋”在《我在长安等你》中的“一夜看尽长安花“.“晨钟暮鼓”等古典意象,起到了化龙点睛之效,唤醒了受众内心深处的记忆和共鸣。
从组诗的语言上看,词语鲜活符合时代语境,极具诗性化风格:她在《丝路春光》中用“一个声音圆了古老的梦”在《瞻仰延安》中,她用“身影跌进延河,思绪伸入城墙”,“朦胧中案上的油灯被风点燃”等极具诗性的点睛之笔,让受众的情感与之共鸣,共同演释一曲时代交响。
【作者简介】:
范群,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诗电影运动发起人之一、《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香港文学艺术院客座教授、丝路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美洲之声编委;北京沧浪雅苑诗社艺术顾问;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金驼奖获得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