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
(音乐家参观文学馆)
9月11日,西安市雁塔区音乐家协会组织音乐教师前往位于秦岭北麓“长安艺谷”的陈长吟文学馆进行参观交流。该文学馆由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投建,于2025年6月6日正式开馆,是一座以文学为主题、集展览、研究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文学馆概况:陈长吟文学馆占地约300平方米,采用温暖的浅黄色四合院设计,古朴典雅,与环境和谐相融。馆名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彰显其文化底蕴。馆内以陈长吟教授的三部代表作《文海长吟》《岁月长吟》《山河长吟》为分区依据,系统展示其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艺术摄影等成果。
分区内容:1. 《文海长吟》展区。陈列陈长吟教授的个人著作、主编作品及为他人撰写的序言作品,涵盖100余册书籍(样刊、手稿、证书等),全面呈现其文学创作的广度与深度。2. 《岁月长吟》展区。通过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生动记录陈长吟教授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对中国散文事业的重要贡献,展现其艺术生涯的剪影。3. 《山河长吟》展区。展出其摄影代表作及收藏的百余部老相机,体现其“文人摄影”理论的实践与探索,融合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双重表达。
陈长吟文学馆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西北大学现代文学院院长陈长吟教授领衔创建,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化兴校”战略的重要载体。馆内收录中国散文创作的理论成果,为文学研究者、创作者及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成为培育文学新人的重要平台。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也促进了文学与音乐领域的跨界交流,为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雁塔区音协组织的参观活动,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行程,更是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精神对话。
踏入秦岭北麓这座静谧的四合院,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与喧嚣都市隔绝的沉静之气。浅黄色的墙壁、贾平凹先生题写的馆名,瞬间将人引入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世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日常与音符、旋律为伴,而在这里,我们接触到的则是文字、影像与岁月沉淀的思想。
馆内以“长吟”为脉络的展陈,令人深有感触。尤其是《山河长吟》展区,陈长吟先生用相机捕捉的光影山河,与他用文字描绘的锦绣文章相得益彰,生动诠释了“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真谛。摄影是凝固的瞬间,如同音乐中那个最动人的和弦;而文学是流动的思绪,宛如一首绵长而深情的交响曲。这种“文人摄影”的理念,其本质与我们用音乐抒发情感、描绘意象的创作过程何其相似。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共情与表达。文学馆不仅是一座收藏个人成就的殿堂,更是一个激发创作灵感的能量场。它提醒我们,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摄影,其核心都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捕捉和对文化的传承。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的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滋养心灵。这次跨界学习启示我们,未来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融入文学、绘画等姐妹艺术的元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情感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培养他们成为感受更丰富、表达更立体的艺术工作者。
感谢參观活动的组织者,让我们得以暂离琴房,走进文学,在一次深刻的“跨界”体验中,为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
(周小平,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早晨开车来到秦岭山下,现代学院艺谷内的陈长吟文学馆参观。雨天中巍峨的秦岭雾气腾腾,水汽环绕在半山之间,宛如水墨画一般。艺谷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美,走过盛开的牵牛花连廊别有情调,雨中的牵牛花像洗过澡一样,娇艳欲滴,分外妖娆。雨中漫步, 景色怡人,诗情画意。
陈长吟文学馆于今年6月6日开馆,文学馆外观呈温暖的浅黄色,欧式小镇园林景观。馆内设有《文海长吟》《岁月长吟》《山河长吟》三个主题展区,分别展示陈长吟先生的文学作品、历史影像及摄影艺术。
今天是雁塔区音协组织音乐教师来参观、学习、交流。陈老师亲自带领大家参观并逐一详细介绍陈列著作。
馆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陈老师近四五十年来大量的著作,如今这些一本本著作都成为了一瓶瓶珍藏的红酒。陈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他少年时代抄写诗词的笔记本子,还有深入乡下农村生活记录接地气的语句,还有在那个使用煤油灯年代下创作写的文稿。老师们都看的饶有兴致,纷纷聊着那个年代印象深刻的生活记忆。多年来,陈老师笔耕不辍,作品荣获首届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长河杯报告文学奖、炎黄文学奖、乡土文学奖等20余项重要奖项。他的散文随性、真实,文笔优美静好,心灵的风景常展示于行者的风度之中。部分作品被译介海外,多篇佳作入选各类排行榜、精选集及教材,硕果累累,令人钦佩。 展馆内,陈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他的人生成长经历,我们看到了他小时候照片,陈老师父母的照片,陈老师的祖父及父母都是文化背景极其深厚的。家族家风家教加之陈老师自己的勤勉坚持,创作历程从未间断。我们还从诸多照片上看到了他和全国诸多杰出的作家文艺家(包括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余秋雨,张贤亮等等)一起讨论创作,采风,开会,相互支持彼此工作的情景。
陈老师现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院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作家。他对陕西散文的良好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杂志编辑、文学教育及后辈人才的培养发掘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翻看到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对陈长吟老师的评价:陈老师的目标始终执一,而路子多姿多彩。目标执一——永远瞄定文学和艺术;渠道缤纷多彩——以写散文出道,然后来到西安,成为美文杂志的副主编。和同道们一起把美文办成一个全国知名的散文大刊,凝聚了一支精良的散文作者队伍。他是一位难得的好编辑。然后,他从艺术摄影旁出一枝,成了摄影家、摄影机的收藏家。多了一种以炫光弄影、构图敷彩来反映时代生活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再然后,他转型高校,以高校为基地辐射社会,研究散文,成立中国散文研究所、陕西省散文学会,设立丝路散文奖,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以散文为主题的文学艺术活动,凝聚了西部和陕西散文创作和评论的精华,自己也因此成为著名文化策划人和组织者。散文作家、散文编辑、高校教授、散文研究者,散文活动组织者和摄影家,这就是长吟近半世纪一路走过来的路,他走每一段,都走得朝气蓬勃,光彩焕发。
在陈老收藏的老照相机展架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好有岁月感的,二百多台不同年代各式相机真是见证了胶片相机的辉煌时刻。陈老给我们说到,那个岁月他经常出去拍摄,经常背三个大包,一个包是相机,一个包是几十个胶卷,一个包是书本子记录,行李等等。他经常是看着自己拍的照片,回忆着当时的情景经历,然后写出了唯美的散文。他说,摄影也带给他很多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及不同的角度思考。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款特别眼熟的老相机,这款相机应该是前苏联1930年左右开始量产,1955年左右停产的。暑假期间热播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面,最后剧情:见证日本侵华战犯被枪决,女主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女主手里的相机好像就是这款。
我和陈老师交流中,我特别说到:陈老师拍摄的影片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并有瞬间发现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陈老师温文儒雅有颗温暖大爱之心,很多照片拍的很有故事感,人物情绪自然真实,像散文一样,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在张主任的提议和鼓励下,大家纷纷在文学馆留言簿上留言。我想了片刻,把陈老的散文创作和摄影创作结合起来写个留言,既要有相机专业用语,还要有陈老的生活创作特点。本人才疏学浅,今天在著名散文家名家面前班门弄斧,真的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了:
广长焦心系家国天下
大光圈抒写诗意散文
(冯波,青年钢琴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钢琴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获得者。)
秋水润长安 终南访长吟
渭水摇金映晓暾,
秋光漫染终南门。
我携同侪寻雅趣,
西北艺苑访高人。
先生名讳曰长吟,
半生心血筑文津。
艺术馆中藏万象,
一室琳琅见精神。
四壁悬图皆故事,
帧帧摄影记风尘。
或拍大漠孤烟直,
或摄长河落日轮。
或录塞北霜中树,
或绘江南雨里村。
案上典籍堆如阜,
字字珠玑映月痕。
诗稿盈箱凝墨香,
散文成册记晨昏。
旅行札记详今古,
足迹遍布岭与垠。
曾踏昆仑寻雪魄,
亦临瀚海探沙魂。
曾登秦岭观云变,
亦泛泾河听浪奔。
更有故交留雅迹,
文坛星斗往来频。
昔与秋雨论文脉,
长河溯源话千巡。
曾同忠实谈乡土,
白鹿原头忆旧邻。
亦随路遥观世事,
平凡世界见情真。
把盏论文惊四座,
挥毫题句妙入神。
旧照无声存往事,
墨痕依旧带芳醇。
一笔能书山河气,
一镜可收天地温。
文学摄影融一体,
匠心独运世所尊。
吾辈驻足频颔首,
耳畔似闻金玉言。
先生笑指窗前菊,
此花虽淡有清根。
人生何必求显达,
坚守初心自可存。
莫言世事多纷扰,
且以文墨养性真。
观君著作如观海,
浩渺烟波启智昏。
悟得人生非逐利,
当留清气满乾坤。
临别再瞻馆中物,
秋阳斜照暖衣痕。
终南秋色今难忘,
长吟风骨刻心垣。
他年若有重来日,
再向先生问典论。
唯愿此心承雅意,
也将笔墨写青春。
(王林,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作曲家,西安市雁塔区音乐家协会主席。)
秋雨洗尘,岁月如茶!
音乐和文学,同向同频,领域不同,但逻辑相似,行业有别,但思路可能相同,跨界学习其实是锻造一把钥匙,打开不同的大门,看到不同的风景!
感谢🙏组织,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刘芬娟,音乐教育专家,音乐培训机构校长)
今日在雨声的交响曲中跟随音乐和文学界老师、学者、专家来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陈长吟文学馆参观交流学习!每一个领域都值得学习和探索!每一个成功者后面都藏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只要坚持到㡳,一定会到达顶峰!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半途而废,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教育家!
(宋玉明,西安国祥艺术培训中心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