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的隐秘生活
文/白忠德
【编者按】白忠德的《秦岭大熊猫的隐秘生活》并非单纯的动物科普文,而是一篇将“自然科学”与“人文情怀”编织得极为紧密的散文式纪实作品,既揭开了秦岭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生存细节,也让秦岭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分量在文字中落地生根,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作者善用文学手法消解科普的“枯燥感”,让“隐秘生活”变得可感可触:鲜活比喻与拟人化表达:将熊猫比作“戴墨镜的绅士”“柔道演员”,称四川熊猫为“富二代”、秦岭熊猫为“乡土派”,用“谈情说爱”“坐月子” 形容其繁殖,甚至赋予熊猫“深谙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既贴合熊猫的憨态,也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权威引用与民间视角互补:引用美国学者夏勒对熊猫的赞叹,增强科学权威性;又融入佛坪村民的口述(熊猫偷馒头、赶母鸡吃蛋)、保护站站长的镜头记录(熊猫妈妈背幼仔踏雪),让文本既有“专家视角”的严谨,又有“民间视角”的温情,更显真实生动。对比手法凸显独特性:通过“秦岭与横断山脉(缺文化底色)”“秦岭熊猫与四川熊猫(外形、习性、生存状态)”“熊猫与剑齿虎等古生物(存活与否)”的多重对比,既突出秦岭与秦岭熊猫的不可替代性,也让读者清晰感知其独特价值。文章的深度,在于超越 “介绍熊猫”的表层目的,传递更厚重的人文与生态思考:“国宝”的多重意义重构:打破“熊猫只是观赏动物”的认知,点明其科研价值(揭开古气候变迁、食性演化奥秘)、外交价值(和平使者)、文化价值(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让“国宝”成为连接科学、文化、外交的多元符号。“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传递:文中熊猫“不怕人、不攻击人”,甚至 “生病向人类求医”的细节,勾勒出人与熊猫的温情共生图景;而“熊猫选择吃竹子以避开竞争”的“生存智慧”,更暗合“明哲保身、和谐共处”的东方哲学,为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提供启示。“文化与生态同护”的呼吁:作者始终强调秦岭“风光与历史”的双重属性,指出熊猫让秦岭 “中国的”变为“世界的”,实则是在呼吁——保护熊猫,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秦岭的生态链、文化根脉,最终保护人类自身。总之,《秦岭大熊猫的隐秘生活》既是一篇优秀的科普散文,也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宣言”。它用科学数据支撑严谨性,用文学手法赋予温度,用生态关联唤醒责任,让读者在了解秦岭熊猫“隐秘生活”的同时,真正理解“熊猫—秦岭—人类”的共生关系。本文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对生态保护的倡导,值得每一位读者细品与深思。【编辑:纪昀清】
中国的名山不少,大多是以风景名胜闻名,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只有秦岭与横断山脉,后者却没染上文化和文明底色。只有秦岭是将两者搭配得最好,犹如一个人肩上的挑子,一头是风光,一头为历史,稳稳地从远古走来,走过洪荒岁月,走向大洲大洋。
秦岭原本是中国的,因了大熊猫的存在,一下子成了世界的,是大熊猫把它驮进了七大洲、四大洋。大熊猫,为秦岭在世界这本大书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熊猫是当之无愧的稀世珍宝。800多万年前,它们就来到了这个星球,体验着生命的幸福与欢畅。它们曾拥有过辉煌和强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北到北京山顶洞,南到越南。随着第四纪冰川的来临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它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被迫退缩至川、陕、甘六大山系的狭小地带。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总数为1864只,四川有1387只,占74.4%;秦岭地区345只,占18.5%;甘肃132只,仅占7.1%,它们是四川熊猫的一部分。目前全球圈养个体超过600只,四川占到2/3以上,陕西只有32只,仅占5.3%。
长相呆萌,憨态可掬,温驯善良,大大的头颅,鼓鼓的额头,圆圆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胖嘟嘟的身子,黑白分明的外表,戴着墨镜,脸挂微笑,绅士样踱步,柔道演员般灵巧。“体格肥硕似熊,却独具创作的天分、艺术的完美,仿佛专门为这项崇高的目标而演化成这样一个模特。圆圆的扁脸,大大的黑眼圈,圆滚滚逗人想抱的外形,赋予熊猫一种天真孩子气的特质,赢得所有人的怜爱,令人想要拥抱它,保护它,而且它又很罕见。更何况幸存者往往比受害者更能打动人心。这些特质造成了一个集神奇与现实于一身的物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神兽。”怪不得美国著名野生动物学家、《最后的熊猫》作者夏勒教授发出这样的感叹。
大熊猫受到全世界不分肤色、种族、性别、年龄的人们的喜爱,成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它作为会徽与会旗图案,视其为世界范围内一切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象征。大熊猫,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动物世界的“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还是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和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为我国政治、文化、外交领域输送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能量。
除过观赏价值,它还有着不可忽略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与它同时代的古生物如中国犀、剑齿象、剑齿虎等上百个成员走到了历史尽头,惟独大熊猫留了下来。由食肉类变作以吃竹为主的素食动物,变化本身给我们很大启发。而对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开古气候变迁的面纱。
作为明星物种、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保护价值就是它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效应。保护秦岭大熊猫,就是保护秦岭,保护我们自己。秦岭太重要了,这里单说它的生态价值。长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它们的重要支流却集中在秦岭山区。黄河一级支流渭河和渭河众多支流源头大都在秦岭山区,长江一级支流汉江以及嘉陵江、淮河也发源于秦岭山区。这些密如织网的河流,给黄河长江补充了丰沛水源,滋润了中国大陆核心腹地广袤土地,养育了中国大地生灵万物,让黄河长江有了亘古奔流的气势与力量。而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缺水难题。西安人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黑河,要是没有了秦岭植被,黑河干涸了,我们喝什么?正在建设的引汉济渭,更要依赖秦岭这个绿色海洋。
大熊猫是秦岭的远古居民,早在70万年前,它们就在这里谈情说爱、生儿育女。大熊猫小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先后在陕西蓝田和洋县倪家沟、金水河口出土,证明秦岭南北坡大熊猫身世的远古变迁。
秦岭大熊猫已被科学界公认为大熊猫新亚种。四川大熊猫与秦岭大熊猫是“兄弟”而非“父子”,这可是秦岭大熊猫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改写这一关系的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方盛国教授,他根据新的动物分类学研究结果,将大熊猫分为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秦岭亚种仅占18.5%。它比其他五大山系的大熊猫更为原始,具有独立的进化历史,遗传分化、形态已达到亚种分化水平。种群数量更少,栖息地更狭窄,生存情况更为濒危。
秦岭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栖居最北的地方,生育力强,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达到345只,增幅全国最高;密集分布区每0.45平方千米1只,而四川王郎保护区5~9平方千米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种群密度全国最大;第四次“猫调”秦岭获得535份DNA样品,成功鉴定出178只野外个体,占全国53%。大熊猫居住地海拔低,人与它们打照面的时候最多,在佛坪三官庙、太白县黄柏源、洋县华阳,科研人员或村民多次看到大熊猫为领地、食物“打群架”、为爱情摆“擂台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地区土壤、气候、植被与秦岭有很大差别,两地熊猫长相、颜色、身形不同。四川亚种头大牙齿小,头长似熊,胸部深黑色,腹部白色,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干白色;秦岭亚种头小牙齿大,头圆像猫,胸部深棕,腹部棕色,下腹部毛干白色、毛尖棕色;四川亚种是娇小玲珑的林黛玉,最长1.4~1.5米,秦岭亚种则是丰腴富态的薛宝钗,最长可达1.7米。还住着化了妆的棕白色熊猫,更是国宝中的国宝。
四川亚种洋气富贵,吃得好,住得好,生病有人看,性生活有人帮,坐月子有人伺候,像极了“富二代”,可谓“熊生美好,岁月静美”。可它没自由,整天待在圈舍。秦岭亚种乡土气息浓,吃住在竹林、树林,喝着山泉水,自己养孩子;伤病自己管,聪明的就往人户跟前跑。虽说有些艰难,却想干啥就干啥,没人拦着挡着,也不用看脸色行事。
爱情是块魔石,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圈养大熊猫懒到不愿交配,丧失性爱兴趣,得靠人帮忙生育。以我辈来说,真不知它们活得还有啥意思。秦岭亚种圆脸上闪耀着荷尔蒙的激情,它们为爱情、为性福疯狂搏斗,你撕我咬,甘愿皮肉之苦,更能把浪漫刺激玩到极致。
大熊猫祖祖辈辈穿着黑白服,秦岭大熊猫却是黑非纯黑,白非纯白,黑中透褐,白中带黄,更有爱美的,化了彩色妆。1985年,是改写大熊猫研究史的一个重要年份,世界首只棕色大熊猫现身陕西佛坪。熊猫丹丹,“美人”中的美人啊,大熊猫迷们爱得抓狂。它不是惟一的,40年来,人们在秦岭8次见到棕色个体。2009年在秦岭三官庙发现的幼仔,是目前全世界惟一健在的棕色大熊猫,如今生活在陕西楼观台秦岭四宝科学公园,日子过得滋润惬意。
大熊猫居无定所,哪里黑了哪里歇,常年过着流浪汉式的生活。雄性只管享乐,只与发情期雌性幽会,结下爱情果子后,又四处游荡了。雌性独自承受分娩时的喜悦与痛楚,用圣洁的母爱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幼仔娇小柔弱,体长15~17厘米,体重36~296克,仅为妈妈体重的近千分之一。黑熊与熊猫个头大小相近,初生幼仔却超过600克。这就需要熊猫妈妈的精心抚慰,不能压着冻着饿着,叼在嘴里不敢咬着。熊猫妈妈绝对是模范母亲,在宝宝出生一周内,总是寸步不离洞穴,不吃不喝,用前肢搂着幼仔,不停用舌头舔抚。妈妈用前肢搂抱幼仔,使其爬到胸前吮奶,吃完一边后,再用前肢托住,以嘴相助,将其换到第二个乳头。吃饱后,妈妈用前掌和嘴并用,将宝宝抱起,轻轻舔宝宝的肛门刺激排便,还要把排出的粪便吃掉。
雪地里,小家伙爬上妈妈脊背,让妈妈背着走,这么暖心的场面叫熊柏泉逮住了,他赶紧用镜头记录下来。老熊是佛坪西河保护站站长,一个雪后的中午,他们在山林里穿行巡护,突然看见一对大熊猫母子在雪地亲昵,打滚玩耍,非常开心。后来,大熊猫妈妈沿山坡向上缓慢走去,小家伙顽皮地从屁股后面爬上去,抱住妈妈前胛部,让老妈背着自己踏雪行走。
秦岭熊猫栖息地与村民耕地呈镶嵌状态,互相经常打照面,彼此见多不怪,相安无事。熊猫本就性情随和,温柔可爱,又觉得人挺友好,胆子就大起来,不攻击人,也不怕人。野外与人相遇,会谨慎地跑开;若开阔处相逢,甚至敢和人套近乎。也许它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关心喜爱它们的。
三官庙村民说,熊猫往往趁着没人时进农家“捣乱”一番,把厨房的炊具弄得“哗哗啦啦”遍地都是,铁锅、木桶全成了它的玩具。熊猫手重,有时就把家什整坏了,玩兴过后才回到山林。有时竟然来农家看电视,偷吃放在灶头的馒头、稀饭,甚至赶走正在孵蛋的母鸡,把一窝蛋吃个精光,心满意足地开一次荤。它们还通人性呢,知道人对它好,一旦有个三病两痛,就向毗邻而居的人家求医问药,消灾祛病。
大熊猫最特殊之处,要算它的食性了,它们已高度特化为吃竹子,但它们不是只吃素,有时也沾沾腥开个荤,成了肉食类动物中惟一吃素的“和尚”。大熊猫为啥吃竹子?有人说,大熊猫打不过食肉动物,也惹不起食草动物,只好改吃谁也不吃的竹子。这个观点恐怕经不起推敲。大熊猫斗不过大型食肉动物,但它们本性凶猛,个头又大,一般的食草动物像梅花鹿、麂子、香獐、黄羊肯定不是其对手。这些动物都能存活下来,大熊猫要以广谱草本植物为生,想来生活也不会差的。偏偏只嗜好草本中的竹子,个中缘由只有它自己最清楚。我们知道的是它们选择了竹子,仅此而已。
大熊猫进化为素食主义者,可历史的胎记改不了,好比乌鸡是乌到骨子里的。熊猫还在食肉目待着,保留着食肉类动物的消化道结构,胃容量小,无盲肠,肠道短,约为体长的6倍左右,而食草动物消化道通常为体长的15倍,甚至25倍。食物滞留时间相应变短,竹笋约5小时,竹茎约10小时,竹叶约14小时,还没来得及吸收便已排出体外。加之竹子能量很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占到70%~80%,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仅为20%~30%。
它们采取的对策是快着吃快着拉,吃饱便睡,醒来再吃。大冬天也得为嘴巴忙活,没法像黑熊那样睡个长长的懒觉。大熊猫是地地道道的“大胃王”,成年大熊猫每天花12~14小时进食,能吃43千克去壳的竹笋,人工喂养的日进食量可达76千克。它们不是貔貅,通常边取食边排出,每10~15分钟一次,1~3团,平均日排便100团,每团重约200克,纺锤状,两头尖,中间粗,闻起来香香的。
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食物链是从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这是向上适应。我们是走到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几乎是啥都享用,而与人类发生竞争的大型哺乳动物剑齿虎、大猩猩、秦岭华南虎最后都败下阵来,走向灭绝。熊猫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晓得如何自保,知道竹林多得很,根本不愁吃喝,能与它争食的只有竹溜,体弱不说,胃口也很小。只要不与人类争食物抢地盘,就没啥大忧愁了。它们有大智慧,深谙明哲保身、大智若愚的处世真谛,亦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当前,秦岭已经很“热”了,大熊猫又给添了一把火,把秦岭“烧”得更旺了。我们有义务珍爱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秦岭。
(本文获陕西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2025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科普文学作品类成年组一等奖)
【作者简介】白忠德,1971年生,陕西佛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西安市碑林区作协副主席、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出版散文集《我的秦岭邻居》《风过余家沟》《生态秦岭动物趣》等12部;散文被译为英语等多种语言,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中考模拟试卷、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目录,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二届大熊猫文化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提名奖、第33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陕西省作协年度文学奖,2021、2024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陕西省科技厅2022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陕西省科协“典赞•科普三秦”2022年度十大科普作品等3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