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 2016 年,和众多毕业生一样,我面临着读研还是工作的关键抉择。迷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毅然决定回到农村,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村民做点实事。
一路向西,跨过月河,穿越秦岭,一座千年古城 —— 石泉,出现在眼前。石泉拥有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先秦文化重要发祥地等诸多美誉,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陕南大地上。
石泉位于陕南安康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因 “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 而得名。我有幸通过大学生村官考试,成为石泉县城关镇雷兴村支书助理,自此融入了石泉这个大家庭,开启了我的驻村生涯。
台账一:建强基层党支部,大抓基础设施建设
雷兴村距离石泉县城 10 公里,由原五星村和雷兴村合并而成。村子坐落于饶峰河两岸,210 国道穿村而过,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和灌溉条件,赋予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初到雷兴村,我内心满是兴奋与焦虑。兴奋的是,我迎来了人生第一份工作,终于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焦虑的是,尽管我出身农村,对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但对村委会的具体工作却十分陌生,不知如何才能胜任。
在随后的驻村日子里,我与村两委干部一同走家串户,畅谈产业发展,渐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份焦虑也随之消散。
然而,那年雷兴村党支部在陕西省委组织的暗访检查中,因党建问题被全省通报批评,随后被石泉县组织部和城关镇党委列为后进党支部。如何摘掉这顶 “后进” 帽子,成为摆在我们两委干部面前的首要难题。
我们深知,要让后进党支部变先进,关键在于赢得民心,而民心所向,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于是,我们迅速行动,第一步便是完善党群活动阵地建设。我们秉持着将原先功能单一的便民服务大厅,改造成集看书、纳凉、交流思想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厅的思路,致力于为村民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两委干部们集思广益,全身心投入到大厅改造中。大家分工明确,有的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有的忙着找工人挖土方、硬化地面、铺设地板,还有的负责网购和安装书架、花架、桌椅,并配置农用书籍。
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原本地面破烂、功能不全的便民服务大厅,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温馨舒适、干净整洁的多功能场所。大厅投入使用后,村民们络绎不绝,有的来办事,有的咨询惠农政策,有的来纳凉、拉家常,还有的阅读农用书籍,这里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改造好便民服务大厅后,我们紧接着实施 “亮化工程”。经过民意调查和村两委集体决议,我们决定在村委会主干道、通组路口和院落集中处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和过往司机夜间出行。
我们深知,“亮化工程” 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是落实党的好政策的具体体现。为了让这项工程落到实处,两委干部们不畏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资金短缺和矛盾纠纷等诸多问题。我们多方自筹资金,主动深入施工一线,配合施工队安装路灯,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最终,37 盏高杆太阳能灯整齐地矗立在预定位置。每当夜幕降临,柔和的灯光洒下,村民们或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聊家常、下象棋,或三五成群在党群活动阵地跳广场舞、打篮球,还有的沿着 210 国道散步,欢声笑语在村子里回荡。
完成这两件民心事后,大家成就感满满,深知付出的汗水终将换来村民的认可与点赞。当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我们又积极配合驻村工作队,投入到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工作中。按照 “两不愁三保障” 的脱贫标准,每名干部负责包抓 1 至 3 户危房改造或异地搬迁户。
我们主动入户核实房屋情况,确定建房选址、改造等级和方式,与脱贫户签订改造或搬迁协议,明确相关细节。随后,根据工程进度,配合县镇搬迁办工作人员进行分批验收,动员脱贫户入住,并为他们送去政府提供的入住大礼包。
看着一幢幢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脱贫户们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家,有的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开怀大笑,有的与远方的亲人视频聊天分享喜悦,有的用自来水清洗瓜果蔬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由衷地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然,在雷兴村的工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带领村民发展蜂蜜产业、种植紫皮长茄子、酿造玉米和拐杖酒等,为脱贫户申请公益性岗位,帮办代办各类事务,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台账二:做优村民服务,多渠道营销农副产品
告别交通便利的城关镇,我来到了森林覆盖率超 85% 的云雾山镇。这里是云与山的故乡,宛如一片绿海翻涌的秘境,是秦岭怀抱中的生态明珠。云雾山镇四季云雾缭绕,景色宜人,拥有 “陕南小武当”“天然氧吧”“文化圣地” 之称的鬼谷岭森林公园、600 岁的古银杏树、形似莲花的莲花寺、一线天的铜钱峡等诸多景点,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同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下经济蓬勃发展,魔芋、中药材、黄花、烤烟、蚕桑等特色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形成了 “林上有景,林下有金” 的生态富民格局。
沿着镇机关大院往鬼谷岭景区方向走,便是双河村办公地。双河村位于云雾山镇北部,是镇政府所在地,由原沙坝村和双河村合并而成,下辖 8 个自然小组,蚕桑、畜牧、山林经济和劳务输出是村里的主要产业。
在镇机关,我既要承担党政办工作,又要负责包抓双河村贫困户。每周,我都会穿梭于包联户家中,宣传脱贫政策,了解产业规划、家庭收入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在我的包联户中,有三位特殊的贫困户,他们家的农副产品销售难题,成为了我心中的牵挂。
七月盛夏,是老袁家土豆采收的时节。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土豆,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破土而出,宛如一颗颗 “金豆子”,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然而,面对满屋的土豆,老俩口却愁眉不展。由于家住半坡,交通不便,加上年老体弱,子女又在外打工,这些优质的土豆无法运到市场变现。
了解情况后,我尝试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售卖信息。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但我没有放弃,坚持每天发布。终于,迎来了第一单成交,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在众多朋友的支持下,满屋的土豆逐渐售罄。虽然收入不算多,但足够老俩口购买一年的口粮和常用药品,看到他们舒展的眉头,我也倍感欣慰。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帮第二位贫困户董大叔卖红薯就顺利了许多。每年秋天,董大叔家的坡地上,一垄垄皮色鲜艳、薯形优美的红薯成熟了。董大叔夫妻俩在扫完村组路后,便急忙赶到地里,割秧、挖薯、捡薯、装袋,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一次入户走访,我看到他家房坎和堂屋堆满了红薯,便询问为何不卖。原来,又是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和销路不畅惹的祸。于是,我再次在朋友圈和百度贴吧等平台发布售卖信息,还拿回一些红薯请小区的朋友品尝。朋友们尝后赞不绝口,纷纷让我帮忙购买。在大家的助力下,红薯很快销售一空。尽管过程辛苦,但想到能为董大叔家增加收入,我就充满了动力。
帮助前两位贫困户卖完农产品后,我迎来了第三位贫困户老储。老储对帮扶工作不太满意,时常抵触,这让镇村干部们颇感头疼。
我多次入户与老储沟通,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随后,我采取 “感情 + 自购 + N” 措施,努力提升他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我从思想上把老储当成亲人,给予他陪伴和关怀,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践行消费帮扶,主动购买他家的鸡蛋、公鸡和猪肉等农副产品;还时不时帮他家干农活、代办业务,收拾家庭卫生、搬运土豆红薯,尽我所能为他提供贴心服务。渐渐地,老储对帮扶干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认可帮扶工作,对帮扶政策和效果也感到满意。
在双河村包户过程中,我不仅致力于销售农副产品,还积极配合村两委参与平安建设、防汛防滑、森林防火、惠农政策宣讲和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全方位为村民服务,助力乡村和谐发展。
台账三:用活乡村政策,多力发展传统产业
离开石泉,我被单位选派到汉滨区关家镇魏垭村驻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原以为我的驻村工作会告一段落,然而,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我的驻村征程仍在继续。
关家镇位于安康市东南部的秦巴秘境中,宛如一颗被天地眷顾的翡翠明珠,镶嵌在秦岭与大巴山交叠的绿色褶皱里。这里不仅是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更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态博物馆。许家河水库如同一面明镜,倒映着关家儿女治水的艰辛与成就;无梁殿(迎真观)的飞檐翘角,彰显着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
关家镇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孕育着蓬勃的产业生机。依托独特的生态禀赋和富硒资源,蚕桑、畜牧养殖(梅花鹿、生猪)、富硒农业、大棚蔬菜、光伏、稻谷鱼、魔芋等产业在这里茁壮成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布局,让这片土地既有农耕文明的宁静,又有现代经济的活力。
魏垭村位于关家镇北部,距离安康城区 10 公里,由原八庙村、魏沟村和魏垭村合并而成,下辖 25 个自然组,总人口 2523 人,耕地面积 2748 亩。凭借优越的耕地条件和独特的气候,村里立足农业基础,大力发展 “三千工程”(千亩粮食、千亩菜和油料、千张蚕)、“富硒粮油”、“稻谷鱼” 等产业,并依托苏陕协作重点项目 —— 秦巴鼎牧生猪养殖场,发展循环农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 “三百工程” 升级到 “三千工程”,不仅仅是粮、菜(油)和蚕数量的增加,更是对用好耕地资源、稳住口粮、提高收入的深入考量。我到村后,在村支书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聚焦市局主要领导对帮扶工作的要求,与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全力推动 “三千工程” 落地生根,让惠民工程惠及全村百姓。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仓廪实,天下定”,稳住口粮是重中之重。我们通过入户走访、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分享种粮成功案例等方式,向村民讲解种粮补助、购农机补贴和农技服务等政策,现场解答村民的疑问。消除了顾虑的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自家土地上种上了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
同时,我们用好能人返乡创业政策,成功邀请能人回村创立优科基地合作社,发展 “稻谷鱼” 产业,流转土地 271.3 亩,投入鱼苗 1200 斤,带动 100 余人就近务工,为百余户家庭增加了收入。村上连续两年累计种植粮食达 2400 亩,顺利完成了 “千亩粮食” 任务。
食用菜籽油和蔬菜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为了让村民吃得健康放心,减轻生活压力,我们在推动 “千亩粮食” 任务的同时,积极动员村民参与 “千亩菜和油” 种植活动,引导他们合理规划种植黄黑油菜和季节性蔬菜。我们还巧借 “硒” 引力,结合市区农业政策,鼓励合作社流转土地,大面积种植富硒油菜,并协助申报产业奖补。两年来,累计种植油菜和蔬菜达 2000 余亩。
村里湿润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为桑树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加之蚕桑产业具有 “周期短、投入小、见效快、效益稳、能抗灾” 的优势,深受村民喜爱。通过入户走访,我们了解到部分村民(留守老人、妇女和返乡务工人员)有养蚕意愿,于是我们主动上门,宣讲政策,分享养蚕故事和技术,鼓励村民和专业合作社扩大养蚕规模。
此外,我们积极协调,促成与周边两个村达成养蚕产业联盟,提高蚕茧产量和售价。一系列措施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两年来,养蚕数量从不足 900 张增长到 2080 余张。
如今的魏垭村,正依托大型养猪厂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产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每一个产业环节,都奏响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驻村工作,是一场用脚步丈量大地的修行,是一段深入农村了解民意的宝贵经历,更是一次淬炼初心的旅程。回顾这段驻村之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无论在石泉的雷兴村、双河村,还是汉滨区的魏垭村,我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把村民当作亲人,用所学知识为百姓服务,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这份信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供稿:安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 张亚运
编辑:司马君 (个别图片由AI制作,仅起示意作用——编者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