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刊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李明 山茶花开 陈琳 谢恩海 剑峰
烈日下的秋荷
山茶花开短评:烈日下的秋荷以枯墨般的笔触,勾勒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与诗意。作者通过龟裂的塘泥焦黄的荷叶等意象,将酷暑中的荷塘化作一幅灼烧的画卷,而新荷的倔强与藕节藏春的隐喻,则揭示了生命在衰败中孕育希望的本质。作品以凝练的语言捕捉了物候与心境的共振,完成了从具象描摹到精神升华的跨越。
湘江秋韵
李明短评:作品以砚台为文脉,墨染长沙秋色,构建三重美学意境:风景之隽永——潮宗街月光溅起桂花香,通感唤醒沉睡街巷。文字之绮丽——湘绣馆丝线对话千年祭器,熔铸时空烟火。情思之绵邈——毛泽东星火书签与少年晨读声交织,平仄间奔涌历史长河。作者笔法凝练如湘绣,意韵绵长似湘江,堪称城市书写的典范之作。
九月的留白
文/陈琳(湖南)
九月来了,不声不响地来了。初时只觉晨风微凉,夜来虫声渐稀,白日里却还蒸腾着夏末的余热。人们大抵是习惯了时序的渐变,竟不曾觉察九月已悄然立于身旁,只将一袭素衣轻覆于山水之上。
这山就在望城地界,海拨仅190余米,亦不甚奇,却尤有古意。山以“书堂”为名,倒并非真有书声朗朗,大约是前人见其形似叠卷,或曾有隐士在此结庐读书,遂得此雅称。山色苍翠,远望如黛,近观则见林木参差,绿得颇有层次:深绿的是老松,浅绿的是新竹,间或夹杂些黄绿、灰绿的杂树,宛如一幅未完成的山水长卷,留着大片空白任人想象。
石阶蜿蜒,时而平坦,时而陡峭。石阶边缘已被岁月与足迹磨得圆润,泛着青黑的光泽。我缓步拾级而上,耳边不闻市井声,唯有风过林梢的沙沙作响,偶尔夹杂一两声鸟鸣,清脆地划破山间的寂静,反而更显静谧、幽深。这寂静并非空无,而是充满了某种未言之言,未歌之歌。
半山腰有亭,亭中空无一人。我倚栏小憩,极目远眺,只见山下田畴交错,屋舍俨然,远处湘水如带,静静流淌。九月的阳光不再炙烈,变得温婉而澄澈,将山川草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金辉之中。这光景使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忧,心中只剩一片宁静与空明。
一片黄叶自枝头飘落,在空中打了几个旋,悄然坠地。这才惊觉秋意已悄然而至。落叶并非枯槁,尚存一丝绿意,却已注定告别枝头。它落在青石板上,宛如一声轻轻的叹息,为这寂静的山色添了一笔淡淡的秋愁。
山顶有平台,平坦如砥。立于其上,但觉天高地迥,宇宙无穷。山风拂来,略带些许凉意。抬头仰望苍穹,湛蓝如洗,几缕白云如放牧的羊群悠然飘过,不留丁点痕迹。这九月的天空,仿佛一幅巨大的留白画卷,不着笔墨,却蕴含无限可能。
下山时,夕阳西斜,将山影拉得悠长。回首望去,书堂山在暮色中显得愈发静谧、空灵。那些未尽的言语,未抒的歌声,似乎都融入了这苍茫暮色之中,化作天地间永恒的留白。
书堂山或许正在于此:它不绚丽、不张扬、不浓烈,只是静静地呈现一片空蒙,一份恬淡,让奔波的人们得以暂歇,让疲惫的心灵有所皈依。书堂山的秋意,引人遐思,又令人释怀……
山茶花开短评:作品以“留白”为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递出对时光、生命与心灵的深刻思考。语言清丽含蓄,意境空灵悠远,展现了九月特有的静谧与哲思。作者以书堂山为媒介,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感悟巧妙融合,形成一幅“虚实相生”的山水画卷。
山里猎人赏评: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九月书堂山之景,从晨微凉到暮苍茫,借山、石、叶、天等意象,将“留白”融于景与情。文字清雅,于静谧中藏秋思,于平淡中显禅意,让读者在自然之美中寻得心灵休憩,是篇意境悠远的佳作。
刘建湘点评:《九月的留白》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初秋的静谧与哲思。作者以书堂山为画卷,通过微凉晨风、疏落虫声、斑驳林色与空山鸟鸣,编织出九月特有的恬淡意境。文中“留白”不仅是山水画的虚空之美,更隐喻生命中的停顿与遐想空间——飘落的黄叶、无人的山亭、悠远的苍穹,皆成为心灵暂歇的皈依之所。文字清雅含蓄,于细微处见深远,让读者在喧嚣尘世中触摸到一份诗意的宁静。
红柳赏析:作者起笔非常自然,借书堂山秋景展开细腻描写,从微凉晨风到澄澈秋阳,从石阶鸟鸣到落木流云,文字清雅,如淡墨山水画,精心布局“留白”。她将山的静谧、秋的怅然与心的空明相融,于寻常景致中深藏哲思,尤其让“留白”有另外一种赏心悦目,仔细品味,余韵悠长。
九月的留白
文/谢恩海(湖南)
蝉声敛尽,蛩语入土,九月的旷野突然静得能听见云影掠过山脊的声响。一泓秋水将苍穹对折,群峰在镜中起伏,偶有风过,便揉碎满湖星斗——这是秋天最慷慨的留白,让所有色彩都有了呼吸的余地。
枫林率先点燃了山野,火舌舔过之处,稻浪翻涌成液态的黄金。橘园深处,青果正悄悄披上朝霞的衣裳,沉甸甸垂在枝头,像被风遗忘的灯笼。最是那柿树殷勤,把蜜糖酿进薄皮下,引得雀儿在檐角探头探脑。石榴裂开朱唇,玛瑙籽儿滚落秋的掌纹;葡萄架下,紫雾与橙香交织成网,兜住整个季节的甜。
篱边金菊蓄着月光,只待某个露重的夜晚,将积蓄一季的璀璨泼向人间。桂树却更懂分寸,米粒大的花苞里,藏着比酒更醇的乡愁。当第一缕桂香攀过游子的窗棂,中秋的圆月便有了温度——那些被花香催动的归途,终将在团圆的时刻,填满所有思念的留白。
谁说秋色输与春芳?你看那枫红是烧透的云,稻黄是凝滞的浪,连空气里飘着的,都是果实发酵的芬芳。九月把春天的胭脂,酿成了秋天的蜜糖。
山茶花开短评:作者以九月的留白为绢,泼墨挥就秋日长卷。湖山倒影的空灵与硕果飘香的丰饶相映成趣,枫火稻浪间暗藏时序哲思。尤妙于桂子飘香处留白,将游子乡愁酿成月光。语言凝练如工笔,色彩浓淡皆宜,在春华秋实的咏叹中,完成对自然与生命的双重礼赞——九月之美,恰在收放自如的留白处。
嘉峪关(微型小说)
文/剑峰(湖南)
夕阳西沉时,嘉峪关的城墙被染成了血色。老秦倚在城垛上,数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火。他在这里守了三十年,看惯了风沙漫卷,听惯了驼铃悠远。
那天清晨,老秦在城门口捡到一个包裹。粗布包袱皮里裹着个木匣,匣中躺着一枚铜镜。镜面已经氧化发黑,背面却刻着精细的缠枝花纹。老秦用袖子擦了擦,镜中忽然映出一张陌生的脸——是个梳着双髻的少女,正冲他微笑。
从此老秦总揣着这面镜子。巡逻时,镜中的少女会为他指路;风沙来时,镜面会突然变得滚烫;夜深人静,他能听见镜中传来隐约的琵琶声。关城里的老兵们都说老秦魔怔了,他却只是憨厚地笑。
立秋那天,一支商队要过关。老秦照例检查货物,在某个驼队的箱笼里,发现了一幅残破的绢画。画中女子梳着双髻,怀抱琵琶,眉眼竟与镜中人一模一样。商队首领说这是在敦煌收来的古物,据说是某个将军之女的画像。
当晚老秦做了个梦。梦里镜中少女告诉他,她是明代守将之女,因思念戍边的父亲,日日登上城楼远眺。某日敌军突袭,她被流矢所伤,临终前将魂魄附于随身铜镜。百年来,这面镜子随着商旅辗转丝路,只为回到嘉峪关再看一眼父亲守卫的雄关。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老秦安详地靠在城墙上,手里捧着那面铜镜。镜面光可鉴人,映照着朝阳下的嘉峪关。有风掠过城头,响起一阵清越的铃声,像是少女的笑声。
从此关城里多了个传说:每逢雨过天晴,城楼上会出现两道身影——一个佝偻的老兵,一个灵动的少女,并肩眺望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而那面铜镜,早已不知去向。有人说看见它躺在某支商队的货箱里,正沿着古老的商路,缓缓西行。
山茶花开短评:作品以铜镜为媒,时空交错。老秦与镜中少女的羁绊,既是守关人的孤独投射,亦是对家国精神的浪漫诠释。丝路驼铃声中,历史与人性在嘉峪关的城垛上完成温柔共振。
《潇湘诗苑》都市头条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 陈细彬 李斌 彭永征 李勇
社长、执行总编: 周丹
常务副社长:姚先辉
副社长:余晓琼
副总编: 赵湘莲 刘海明 梁先慧 柴平山 刘建湘 曾海雄 王昌德
审稿部:
律:姚先辉 词:赵湘莲 绝:梁先慧
现代诗: 柴平山 刘建湘
楹联:曾海雄
散文 小说:周丹
每月一稿栏目兼审稿诗评:王昌德
收稿兼一审:余晓琼
二审:姚先辉 赵湘莲 梁先慧
终审:曾海雄
诗评团队:陈琳 山里猎人 日月之行 红柳刘建湘 李明 山茶花开
《潇湘诗苑》投稿须知:
本刊欢迎正能量、高质量、有品位、有趣味的各种体裁美文。赐稿主编微信(山茶花开:frwzyx123)直接投稿。
著作权属于原创作者所有,文责自负,本刊概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对于优秀作者,本刊将推荐加入合作纸刊《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其作品优先推荐在纸刊发表。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本刊年度佳作奖、优秀作者读者奖、潇湘诗苑推广奖等奖项的评选,入会者优先推荐参加优秀青年作家评选,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