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穿越前世今生的旋律
——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二
作者:傅维敏
《探清水河》,这首源自清末民初北京海淀区的民间叙事曲,在京畿地区及北方多省广泛传唱。曲中提及的“清水河”,是位于北京蓝靛厂火器营东侧、自北向南蜿蜒流淌的河流,现今被尊称为“京密引水渠”,被誉为京城的生命之水,是北京城不可或缺的水系要脉。
彼时,中国正值鸦片战争后的动荡岁月,社会形态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艰难转型期。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旗人与汉人大量混居,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此地遂成为中原满族、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热点区域,满汉文化的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样的社会背景,为《探清水河》的诞生孕育了肥沃的土壤。
《探清水河》以一曲凄美的爱情悲歌,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说。据传,在清末蓝靛厂北门之外,住着宋老三一家,他们以经营烟馆为生,膝下独女名曰大莲。十六七岁的大莲,情窦初开,与本村的青年才俊佟小六私定终身。然而,这段恋情遭到了宋老三的极力反对,他一心要将女儿许配大户人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佟小六偷偷来访,不料被大莲的父母撞见。盛怒之下,宋老三对大莲施以严惩,甚至给了她菜刀、绳索、剪刀,令其自行了断。绝望中的大莲,最终选择了投身那条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清水河。闻讯而来的佟小六,悲痛欲绝,于河畔祭奠之后,亦决绝地追随而去,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出悲剧故事。
时光流转至民国,《探清水河》剧本的最初形态,这份珍贵的手稿漂洋过海,被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风凌文库与东京大学慧眼识珠,收入囊中。1933年,北京城内,梅花大鼓名伶郭筱霞,以一曲《叹清水河》唱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环球百代公司则将其天籁之音镌刻于黑金唱片之上,这份录音资料,成为了我们今日能够聆听《探清水河》的最古老的见证。
岁月悠悠,几十年间,《叹清水河》在坊间被无数次传唱,直至新中国的曙光初现。2006年,它荣登北京市海淀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殿堂,被冠以“海淀民歌”的美誉。而后,德云社的郭德纲等人,汇同文化考古者,精心搜集整理,对唱词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并借助新媒体的翅膀,让这首老歌以吉他弹唱、相声剧等新颖形式重获新生。
2015年,刘卓的重新编曲为《探清水河》披上了一袭时尚的新衣;2020年6月15日,张云雷的录音室版本横空出世,收录于同名专辑之中,犹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乐坛,让这首曲目更加深入人心。
时光荏苒,在今年的4月24日,一部改编自同名民间小曲的电影《探清水河》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平台公开展播。影片保留了原清末民初的北京火器营的背景,讲述了学徒佟小六为营救被逼婚的宋大莲所展开的一系列传奇故事。在保留原曲“殉情悲剧”精髓的同时,影片改编创新,融入了时间循环的爆笑冒险元素与穿越情节,这一尝试无疑引发了观众与评论界的广泛争议。
综观《探清水河》的传奇历程,不仅是一首承载着深厚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的民间说唱,更是一个故事原型与演变过程都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形式的改编与传承中,它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清水河,穿越时空的阻隔,继续在现代社会中潺潺流淌,发扬光大。
这段凄美的故事,借由《探清水河》的旋律与歌词,穿越时空,流传至今,成为了说唱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