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岭南诗拾遗集】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之二)
文|余一(注解与评析)
岁月的烽烟湮埋了多少边城与古道,而文字的力量又升腾了无数鲜活的面容。诗歌,她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数个内心波动的热烈与壮美。走进地域独特的岭南,我们会想起书法里的二爨碑,会汲取沟通南来北往的灵渠与梅关古道;也会思念起开发岭南的一代又一代先贤圣哲……
岭南,这片位于中国南疆的沃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开放的文化基因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岭南不仅是南北交流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岭南画派、粤剧、广府建筑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涌现出一批才情横溢的女诗人。
当开风气之先的岭南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之后,这个独特地域里生活的人们,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方式上,可能比内陆地区要开明与昌隆许多,这样就造就了一批岭南学派的艺术与文学,其中岭南画派及岭南诗派的异军突起,就是明确的证据。今天,我想从岭南地域的女诗人入手,再一次谈点我的些许感受:
岭南女诗人,一大批是从官宦家庭走出,他们由于家庭丰渥,有私塾与家传,加上女子与男孩一起入学,家族中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种重男轻女思想,岭南士族家庭普遍重视女子教育,鼓励女子读书识字、创作诗词。这种文化氛围为女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于是乎,这里诞生出一批有天赋、有才思、有精进的女诗人;
其二,岭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作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与南洋、欧洲等地频繁往来。不少女性随父兄出海经商、旅居海外,接触到异域文化与思想。这种跨文化的经历不仅拓宽了她们的视野,也使她们的创作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风格特征,如异域风情的描绘、外来意象的引入等,一大批女子与男子一起,从事贸易与远涉重洋,形成一批有见识、广眼界、通外文的女诗人,这样在其作品中,自然带有异域风情与独特的艺术思潮;她们以诗词为媒介,抒发情感、记录生活、反映时代,在中国诗歌史与岭南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此,岭南地区的女诗人以其独特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在诗词创作上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她们的作品情感真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岭南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特色。通过对岭南女诗人的诗词特色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岭南地区的文化和艺术,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岭南女诗人的诗词特色
1. 情感真挚:以诗为镜,映照内心世界
岭南女诗人的作品中,情感表达尤为真挚。她们以诗词为载体,抒发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深切感悟。如清代女诗人黄婉君的《寄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女性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深度。她们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深刻体验和真挚表达。
2. 题材广泛:从自然到社会的多维度记录与抒写
岭南女诗人的题材涵盖自然风光、社会现实、历史典故、政治时局等多个层面。她们不仅善于描绘岭南的山水、气候、风物,也关注社会变迁与人民疾苦。例如,清代女诗人梁德绳的《秋日偶成》不仅抒发了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她们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她们的作品既有对岭南山水的赞美,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3. 风格多样:婉约与豪放并存的艺术魅力
岭南女诗人在风格上既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也有豪放派的大气磅礴。她们在继承传统诗词美学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既有对城市繁华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展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魅力。
地域特色鲜明: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
岭南女诗人的作品中,岭南地域文化元素贯穿始终。无论是粤秀峰的秀美、珠江的浩荡,还是广府民俗、粤剧唱词,都在诗词中得以体现。这种地域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辨识度,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文学样本。在她们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
她们勇敢地表达自我、记录时代、关注社会,展现了女性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能力。她们的存在,为后来的女性文学运动提供了历史依据与文化基础。岭南女诗人的诗词创作,极大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她们以诗歌为媒介,将岭南的自然风貌、人文风情、历史故事等融入作品之中,不仅为岭南地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也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今天,这些作品仍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岭南女诗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在艺术史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她们的诗词常与绘画、粤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形成“诗画同源”“诗剧共融”的现象。例如,粤剧中的许多唱段便源于女诗人的诗词创作,而岭南画派的画家也常以女诗人的诗句为题作画,形成新诗画一体的艺术风格。
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感知力,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情感真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点,更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与历史变迁。她们在中国诗歌史、女性文学史、岭南艺术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一、张乔
(1615--1633年),字乔婧,号二乔,明代歌妓。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仅19岁。原籍苏州,出生于广东。 善歌舞,能绘画,且长得十分美丽。生前与番禺彭日祯相好,明末岭南有名望的忠节士人常于南园相聚,张乔与“南园诸友”多相往还,时有诗词唱和,不慕权贵,常抒发家国之叹。张乔死后,彭孟阳将其葬于广州白云山沙河镇梅花园。同时邀集诸名士,各为赋诗一首,植花一本以表敬意。环墓栽下红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种共762株,朝霞暮霭,芳香四溢,因此称为“百花冢”。其130首诗作结集《莲香集》。
春日山居
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
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
【评析】此作写山居春日,岭南的二月多云雨,木棉如火绽放,翠柳如烟,后两句,写闲适自得,接天水烹茶。二乔绝句,很有唐人风味,好一派岭南春日春茶图。
漫述
朱门粉队古相轻,莫拟侯家说定情。
金屋藏娇浑一梦,不如寒淡嫁书生。
【评析】这是一首述志之作,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古代主张门当户对,有钱人家自然看不起粉队倡优,所以不要作加入侯门豪门的打算。就算有“金屋藏娇”这样的事也如幻梦一般,嫁个志趣相同的读书人,即便寒淡清苦,也是值得的。在晚明外族入侵之际,张乔与大批南渡及南归的志士仁人、尤其是南园诸子,一起唱和,展现了她崇高而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离恨曲寄孟阳
伏枕春寒病转加,游魂唯得到天涯。
无端见面无端别,愧对庭前并蒂花。
【评析】这是张乔在一次随戏班到外地演出,途径二皇庙为在外地的爱郎彭君祈福,当晚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庙里的水神要娶自己为妻,这让她惶惶不可终日,遂染病卧床不起。病中作此:春寒料峭,贫病相加,思念的精魂随彭孟阳游走天涯,当时南明风雨,大家见面尤难,离恨一曲,魂梦天涯,还不如庭院前的那朵并蒂花,时刻相守相亲。此作表达张彭之间忠贞热烈的爱情。
东洲寄孟阳
吞声死别如何别,绝命迷离赋恨诗。
题落妾襟和泪剪,终天遗此与君随。
【评析】这是给她病重期间寄给爱侣彭孟阳的绝笔之作。年且18,就病入膏肓,天妒英才,忍最后一口气吞声,与君作别,如何别?只有这迷离之际的离恨诗啦!诗人自问自答,满腔离恨,以泪洗面,于是剪下胸前一块襟布题诗,惟愿带着这块题诗,随君浪迹天涯。未怕此生终弃乱,绝了此生终眷恋。东洲是今天的增城,远离爱人的张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泪洗面,情难自禁。这是何等的凄切与悲凉,又是何等的炽热与绝决。
孟阳约予同济泷水为他侣即解维留诗见意
买得兰舟待所思,却扳荷叶写将离。
清流溅石去复去,红颊啼烟知未知。
前路行踪应借问,隔江潮信尚堪期。
君来尚觅留芳处,认取同衾解佩诗。
【评析】这首诗记录了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张乔与彭孟阳等一些诗友相约过泷水游玩,泷水在今天的新会,张在渡口久等彭而不至,内心的遗憾与牵挂。这首七律,深得唐人之法。首联起兴,中间两联于景与思,迂回婉曲。借问前路、潮信有期,是对未来及此情此景的实写与虚写,很见诗词的功力。尾联,借诗表达自己的理想——就是彼此爱的真挚。
邯郸行
黄莺深枝苦相逼,绿窗强起愁迎客。
一脸残红睇倦凝,曾是昨宵伤琥珀。
残妆低亸那不好,瘦损腰肢怯风早。
花雨濛濛户闭香,忍笑颤娇就郎抱。
【评析】此作很有生活情趣。作为风月场上的女子有其生活艰难的一面,昨宵陪客一脸倦容,黄莺枝头,逼人早起。全诗歌行体,压两仄声韵。二乔是个心性高洁的人,下半截,写她与爱郎孟阳的甜蜜,即便残妆低垂、腰肢瘦削,花雨濛濛之际,窗户一闭,调笑怡然。这是作者难得的快乐之时。
秋日聞彭仲垣梁沃宸方約思何文茲張百淇諸子登鰲峰絕頂
兹峰何玉立,烟色绕苍茫。
渔艇散城市,人家为水乡。
穿云浮远树,飞鸟极斜阳。
遥浦澄如练,禅灯发夜光。
【评析】这是写友人秋日登高的五律佳作。诗作寓情于景,语言清丽,意境闳远。鳌峰玉立、苍茫如烟,城边渔市,水乡人家,云浮远树、飞鸟倦归,此刻,夜色匆忙,但见浦水如练,一片清澈明练。作者虽没有直接写人写情,但读罢自生安宁祥和之意。
二、 刘兰雪 (晚明)
刘兰雪 :(约1622——1645)原名祖满,字兰雪,一字畹卿,广东顺德人,祖籍江西吉安。她的爷爷是工部刘魁,21岁时,她与南海文人何允衎成婚,有孝行,育有一子。刘兰雪享年24岁。
《粤东诗海》载其撰有《梅妆阁集》、《丛桂剩稿》,胡文楷老师亦有手抄本《刘兰雪女士诗钞》。与胡老师辑本相比,张兰珠老师的辑本中存有更多作品,有149篇。
哭仲兄
遯迹思浮海,怀才欲济川。
离鸿哀此日,归鹤是何年。
未得骑鲸去,翻成捉月颠。
滔滔江汉水,精卫口难填。
注释:遯迹,即遁迹之意。
【评析】:这是作者哀悼其本家的一位二哥的悼亡诗,寄托诗人沉郁悲凉的情怀。这位二哥应当是很有抱负与才华的。从“浮海、济川”二句,可读出。用“离鸿、归鹤”写内心的感受,颈联用李白的典故,写世事难料,壮志未酬,面对江水滔滔,就是神鸟精卫来了也束手无策。毕竟,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是干其它事业的根本,没有了这些,哪怕你才高八斗、壮志凌云,也无可奈何的!
林孺人还乡夜侍家慈出郭话别
传道还乡国,山程定水程。
江流行坐稳,揽辔往来轻。
野柝闻孤店,寒灯隐暮城。
忆归归未得,徒有故园情。
注释:"野柝",指的是古时候在野外或乡村地区,夜间巡夜时敲击的木梆声,用于报时或警戒。
【评析】这是作者回忆自己侍奉母亲一起送林孺人回家乡的一首作品,该诗的艺术水平较高。通过一系列的写景与想象,再现出郭话别时的情景。此去路遥,山水兼程,行船、揽辔,可见千里迢迢,为了衬托路上与住店的辛劳,作者用"野柝"、孤店、寒灯、暮城,写路上的荒寒与寂寞,隐,写得很真实,暮城繁华虽在,但此刻却隐于野店一隅。这里都是作者的假想,故园情深,说归未得归,是指晚明时代得交通不发达,若在今天,还乡就容易多了。
谢李郁李年姒古砚并引
戊辰秋,李年姒赋绿衣新成,林孺人拉余唁之。李出袖帕索处变诗,余曰:惭非薄幸司马安,敢为人赋长门耶?李弗止,命一青衣端擎古砚,光可鉴人,逼余濡墨,林见而悦之,即敛衽下拜,呼为石卿,如米南宫之礼石丈也。余亟眼语索李,李亦心声许余。翼旦起临妆台,正悬想间,而前青衣以红绡裹投,因成四韵,用谢百朋,末联兼以勗之。
铜雀云封泽未干,摛文墨海起狂澜。
蟾蛛滴带阴山润,鸲鹆星分璧水寒。
晋帝赐同麟笔重,王慈取并素琴端。
不怜磨尽坚如许,敢作他山一石看。
注释:蟾蛛:指蟾蜍与蜘蛛;鸲鹆,指八哥;
【评析】这是一首写砚台的好诗。诗前的序引,将写作的背景与原委清楚的告知读者。李家的古砚不轻易示人,只是遇到才女诗人刘兰雪才拿出。作者此作起笔很宏大,用云封铜雀台、摛文墨海,文人雅会,写古砚如人:这是写它曾经的见识之广大深远。“蟾蛛滴带阴山润,鸲鹆星分璧水寒。”此句言砚台的温润发墨,保持水分,这是砚台里上品;后联用晋帝赐笔、王慈并琴,还是用来衬托砚台的名贵。日常的文房重器,在作者眼里已经成了一个宝贝,可见其珍如璧,誉于言表也。
荔枝
岭南五月荔如丹,望若虬蛛颗颗圆。
叶带密云笼鹤顶,枝迎疏雨湿鸡冠。
擘来崖蜜侵衣腻,嚼去琼浆溅齿寒。
莫厌食多愁内热,红尘无复到长安。
【评析】写荔枝,这是岭南的佳果,只有身处南国才能近距离感受荔枝林的繁密、枝叶、花果的巧妙;南州六月荔枝丹,日啖荔枝三百颗,许多诗人寓居岭南都有创作,作者是女诗人,她的观察是十分细腻而形象的,中间两联,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去描绘;荔枝,毕竟是热带果品,食多易上火,故尾联用“莫厌食多愁内热,红尘无复到长安。”一骑红尘的杨妃典故,在此悄然讽喻,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当年为了几筐荔枝千里驿运,那红红火火的场面,比吃到肚里生起的怒火还要令人生厌。委婉的修辞,羚羊挂角的诗风,令人读后更加余韵悠长。
望夫石
陟彼崔巍望藁砧,愁容无古复无今。
一峰屹立如人影,万劫难移匪石心。
螺髻蓬飞青草乱,蛾眉煤畵绿苔侵。
归帆数遍穷消息,时听清猿两岸吟。
注释:崔巍:即崔嵬,山高耸的样子;
藁砧 ɡǎo zhēn亦作“藳砧”。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玉台新咏·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匪石:语出诗经《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评析】写《望夫石》是古代女子思夫的常用题材,望夫石,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内涂山,望夫石系古迹名,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在我国的“望夫石”景点,有十多处,这里可能是作者的假托。石头冷漠,但女诗人却热情作歌:蓬飞草乱、苔侵煤画,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再现望夫石的人影与一颗坚贞之心。最后两句,给人无限的惆怅与失落:归帆数遍,却杳无音讯,只有两岸的猿声,清啼如泣。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人性在绝境中仍存留的微弱期待,深化了原作的悲情感染力。
参考文献
一、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年七月初版。
二、何竹平编:《顺德诗征》(香港版),1997年。
三、陈永正:《顺德诗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四、多地的地方志、《家谱》、《潮州府志》、《嘉应府志》、《梅州罗氏家谱》等。
———————————
【策划】犁骚客 余一
【编辑】晓藜,淳熙
【审核】余一及一道诗艺社顾问团
【出品】一道诗艺社总部 江西余一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