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木诗歌节选
1·
迁
——致河泊潭受赠橘树第一果
一株橘
根生乐平里屈原庙前
送迁河泊潭三闾殿旁
带着秭归的晨露 汨罗的夜潮
沿着蓝墨水的上上游
将楚的记忆 涌向洞庭
在五月熏风里
走完诗祖一生的距离
很快 第一枚青果高挂
像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
裹着丹阳的倔强 沧浪的沉吟
可能还酸 像《橘颂》里青涩的誓言
而甜 正从《九章》沉江的韵脚中 渗出琥珀色的光
风拂叶片 如翻动泛黄的竹简
沙沙声里 有人听见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而生死之地的后裔
共同迁植的根 早已穿越千年
将乐平里的春 与河泊潭的秋
拧成同一缕 生生不息的诗香
当青黄杂糅的这枚果压弯枝头
所有离别 都成了归途
迁了 未迁
2·
祭扫
趁着假期
来到祖坟地
虔诚地焚香化纸
然后心安离去
拎着祭祖的名义
瞥一眼祖宅 小憩
顺手薅一把春鲜
就着一路春的气息
裸奔在儿时的记忆
无暇想起
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
3·
这个端午,我焐着一帖温暖的缺席
中国的端午
从秭归龙舟游江招魂开启
在汨罗万粽掷江的涟漪里延续
我的端午
从乐平里“泥巴腿子”的吟诵开始
在三闾骚坛百年的平仄中生长
而这个端午
当“我哥回哟”的呼唤
在屈原庙前荡出回响
我的掌心
正焐着一帖温暖的缺席
当龙舟的鼓点捶打峡江
我在病房数着点滴
把《九章》折成蒲扇的形状
为滚烫的额头送去清凉
妻呻吟成另一首楚辞
在药香氤氲里押着微韵
三闾骚坛的诗会仍在继续
缺了我参唱《离骚》
却多了一剂治愈的良方
原来最深的传承
是把诗行熬成药汤
用千年文脉的温度
焐热生命的寒凉
端午晨采的香艾
我从凝露中窥见
一片艾叶的距离
这头是相守的暖
那头是守望的光
连接我和屈子的浪漫
缠绵于榻前与泽畔
如同眷恋
屈原庙前那棵老黄楝
诗魂同芳 新绿年年
4·
天气
最近
云在抄袭热搜的脾气
学着某些悖逆时序的套路
将晨光预言撕成午时暴雨
天是情人的眼睑
秋波里荡漾泪涟
雨成宦海的眼色
舒卷间蕴积雷电
可能
天地本无肠
是人间偏多窍
我颊上未干的雨露
与你袖中暗藏的虹芒
被老屋檐头的那块蚀斑
冷眼旁观
偷偷笑着门前风铃
不知疲倦 兀自叮咛
晴日备伞
雨路防滑
遇到窝儿
无论泥窝 井窝
还是酒窝 心窝
能绕则绕
绕不过 也莫跳
5·
梅子熟时
——致敬恩师梅子荣退
与您初见
我坐在讲台下沿边 仰望
为师的您 如姊
毕业重逢
我躲在聚会席缝 一眼便见
如姊的您 即师
您在长江拐弯儿的烟火里
打捞味道与记忆
换作五月的细雨
每一滴都噙着
诗祖魂骨 游子兰心
您把屈原的橘颂
煨成杏坛灯油
精色内白的火焰
舔亮学海暗礁
我们这些颠簸的小舟
在您掌心纹路里
啜饮楚辞的晨露
渐渐帆满
从山内到山外
而您把屈原遗简上的霜雪
焐成春汛
沿屈平河 汨罗江一路高歌
从楚国到楚国
您接过文联的章
总在扉页留白处
为与大地共舞的我们
预留一垄向阳的坡
当退稿淋湿夜晚
您的红笔
始终悬在175米处
那是高峡平湖
留给文学少年
另外一道高程线
退休证飘落时
您突然变回
逐浪的孩童
在文与心的涨落间
为这份迟到的招募令
依然保持着飞翔的姿势
待到梅子再熟时
请您把夕阳折成书签
夹进太坪河畔的黄昏
一起听溪 醉美同语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注:本文引用了梅子老师部分作品名:《从楚国到楚国》《味道与记忆》《飞翔的姿势》《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作者简介:宋华明,笔名:秋木,屈原故里秭归人,从商。系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宜昌市作家协会、屈原学会会员;秭归县第八批部管学术技术带头人,秭归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闾骚坛秘书长,兼任中国楹联学会野草诗社第九研修院秘书,参与多本文学书刊编纂。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坚持业余写作二十余年,发表诗词、散文、楹联、评论等文学作品五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