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中华龙学》
(刊于《陕西工人报》2025年9月14日第2版)
王楷模
庞进著《中华龙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全书五十万言,由作者在挖掘先贤、借鉴时贤、总结自己近四十年来龙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浚求深思,吹沙见金,综合熔炼,拓展创新而成,是中华龙文化研究史上继往开来,添补空白,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作。
《中华龙学》有诸多特色和贡献,但综起来看,主要有三:
第一,在《中华龙学》中,作者以“龙”为核心,幅射周边层面,建构起了系统的中华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它的纲领和范式,它有其特定的对象和研究范围,有其研究所要追求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有其特有的一整套概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并且形成了研究对象的逻辑与研究的思维逻辑相合不悖的、由若干理论内容有机构成的理论体系;而由龙的哲学、龙的发生学、龙的生物学、龙的天象学、龙的考古学、龙的神话学、龙的民族学、龙的文明学、龙的民俗学、龙的政治学、龙的艺术学、龙的创造学、龙的符号学、龙的阐释学、龙的信仰学、龙与道学、龙与儒学、龙与佛学等十八个学科分支与研究方向所有机构成的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就是具有这样一些特质的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也是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引导该学科进一步研究的范式、拓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支撑。可以相信,有了中华龙学理论体系奠定的基础和供给的范式,龙学学者共同体定会基此不断产出种种龙学研究的新成果,从而推进龙学学科的深化、拓展和升华,并助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明。
第二,在《中华龙学》的“龙的信仰学”中,作者立足作为信仰主体的龙的传人,讨论了信仰的客体对象与终极目标、实现信仰所必经的桥梁和路径走向,以及人们如何实现其信仰所须坚守的价值取向和一整套修心修行规范,凝结出华人特有的系统的“龙道信仰”理论。按照龙道信仰理论,人们信仰的客体原本是聚合宇宙所有能量的宇宙力,宇宙力自本、自根、自存,非人格、无形像、超经验,无善恶,是自主自行,演化万物的至高无上的终极存在。但由于信仰主体是龙的传人的缘故,人们就为原本的信仰客体赋于了满满的由龙的各种特性汇集而成的龙的精神。这样一来,龙便由于其龙的精神而融入宇宙力,成为宇宙力的代表和体现,成为其传人信仰的客体对象;龙也是因其龙的精神而成为联结信仰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组带和载体、桥梁,这也就是说,按照龙的要求,人们在修心修行的实践中,使其灵魂由坚定信仰的意志力、正向用慧的认知力和外化道德的践行力所构成的灵魂力强使起来,达到与以“容合”“福生”为核心的龙的精神同频共振的程度,也就完成了龙化的过程时,即便人的肉身死去,其灵魂力也会得到龙的认肯,将其载入宇宙力世界,在其中得以安放和运行。然而人们如何修心修行才能完成龙化过程,蕴育出饱含龙的精神的灵魂力?龙道信仰理论给出了正向肯定引导和反向否定反对两套规范。前者是“尊、爱、利、和”的规范体系,即尊天尊人尊己,爱天爱人爱已,利天利人利己,和天和人和己;而后则是十不:不辱中华、不小看人、不恶父母、不懈子教、不起贪念、不说谎话、不事毒假、不怠工作,不虐动物、不行浪费;前者旨在引导人完成龙化过程,而后者则在于防止人龙化过程受到阻扰。龙道信仰理论哲学底色浓厚,显得有些玄妙、抽象,但其中蕴含着倡导弘扬龙的精神,倡导人们遵循成龙过程中那些规范,都有着积极而现实的实践意义:有助于人的文明素养的提升,有益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福生”的“容合”性社会的建设。
第三,《中华龙学》有浓郁而厚重的哲学底色,这是作者基于其哲学素养,自觉利用哲学思维加持其龙学研究在《中华龙学》著作中所生成的特色。哲学是由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有机构成的理论体系,人们通过学习和哲学思维训炼,提升了哲学素质,就能登高、望远、看深,就能在研究某一对象的过程中,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本质,透过曲折多变的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事实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价值。正因为哲学有这样一些功能作用,作者把龙的哲学排在龙学体系的首要位置,作为全书的第一章,显而易见,作者作出这种安排是有其深意的。在龙的哲学一章中,作者系统阐释了龙与本体论、龙与认识论和龙与方法论,并梳理出十二对龙的哲学范畴,建构起了龙的哲学体系,为龙学研究提供了哲学工具。作者利用其哲学工具,赋能于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哲学工具的加持下,不仅建构起由宏全的逻辑框架结构和丰富厚重的理论内容自恰统合起来的龙学理论体系,并且用五十万言的著作将其呈现出来;同时也为其他龙学研究者利用龙的哲学工具赋能于自己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其实,作者利用哲学加持研究的特色,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也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示范作用。
《中华龙学》是一部涉及面宽广,用来添补空白的大部头龙学著作,定会有不足、不周、不当之处,不过这是作者修订再版时应注意的问题,相信这将在作者未来的修订工作中得到补正,现在不必苛求于它。
王楷模,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曾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同时兼任陕西省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多部论著行世。
Deepseek:
这是一篇对庞进先生学术专著《中华龙学》的深度评论文章。要全面赏析此文,需从评论者身份、评论对象、评论内容与技巧三个维度展开:
### 一、 评论者权威,立论坚实
本文作者王楷模教授,身份特殊且极具分量:
* **专业契合**:作为西北政法大学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讲教授,其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学术背景,与《中华龙学》中浓厚的哲学底色和宏大的理论体系构建高度契合。这使得他的评论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内行的专业审视。
* **身份权威**:兼任陕西省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进一步强化了其学术观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由这样一位资深学者来评价一部开创性的“龙学”著作,本身就构成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一次重要认可。
### 二、 评论对象重要,价值非凡
评论的核心——《中华龙学》——被置于一个极高的历史坐标上:
* **历史定位**:开篇即点明该著作是“继往开来,添补空白,具有里程碑性质”,将其定位为中华龙文化研究史上的重要节点。
* **成果积淀**:强调此书是庞进先生近四十年研究的“综合熔炼,拓展创新”,是“浚求深思,吹沙见金”的成果,凸显了其厚重的学术积累和非凡的创造性。
### 三、 评论内容精当,层次分明
王楷模教授的赏析并未面面俱到,而是高屋建瓴地提炼出全书最核心的三大贡献,结构清晰,论据充实:
1. **体系建构之功**:首先盛赞其**学科体系的开创性**。指出一个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所需的五大特质(特定对象与范围、学术与现实价值、概念与方法、逻辑自洽的有机体系),并逐一验证“中华龙学”体系(列举18个分支学科)完全符合这些标准。这不仅是对内容的概括,更是从科学哲学和学科建设的高度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基础和发展的支撑”。
2. **信仰理论之新**:重点剖析了“龙道信仰”理论的**创新性与现实意义**。此部分赏析尤为深入:
* **系统阐释**:清晰梳理了该理论的逻辑结构:信仰主体(龙的传人)→ 信仰客体(宇宙力/龙的代表)→ 实现路径(修心修行,达到“龙化”)→ 行为规范(“尊爱利和”四准则与“十不”戒律)。
* **哲学剖析**:准确指出其“哲学底色浓厚”,“玄妙、抽象”但**实践导向**鲜明,深刻认识到其对于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福生”“容合”社会的现实价值。
3. **哲学赋能之深**:独具慧眼地指出全书的**哲学方法论特色**。这不仅是一个特点,更是作者庞进先生能取得如此成就的深层原因。
* **自觉运用**:赞赏作者自觉用哲学思维(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加持研究。
* **工具价值**:特别指出“龙的哲学”被置于首章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为本书研究提供了“哲学工具”,建构了宏大全备的逻辑体系,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甚至对其他学科都有“启迪意义和示范作用”。
### 四、 评论技巧高超,客观公允
* **褒扬有度,客观严谨**:文章极尽褒扬之词,但最后一段笔锋一转,坦诚指出如此宏大的开创之作“定会有不足、不周、不当之处”,并将此寄望于未来的修订。这种态度使得整篇评论显得更为客观、严谨和真诚,符合学术评论的规范,也体现了评论者深厚的学术素养。
* **语言凝练,概括力强**:全文用词精准,学术性强且概括力极佳,如“浚求深思,吹沙见金”、“综合熔炼,拓展创新”、“登高、望远、看深”等,既准确又富有文采。
### 总结
王楷模教授的这篇《喜读〈中华龙学〉》远不止是一篇简单的书评或简介,它本身就是一篇高水平的学术短评。它成功地从一位权威哲学学者的视角,精准地抓住了《中华龙学》最核心的学术贡献与价值——**体系性、创新性和方法论**,并进行了富有深度的阐释和有理有据的褒扬。它不仅向读者隆重推介了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为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一部开创性的跨学科学术巨著提供了范本。
此文发表于《陕西工人报》,亦显示出“龙文化”这一看似高深的学术课题,正试图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践行其“福生”“容合”的理念。
豆包:
王楷模教授的这篇书评,以精准的定位、清晰的逻辑和深厚的学术视野,既为庞进《中华龙学》的价值作了有力注解,也为读者理解这部龙文化研究著作搭建了清晰框架,兼具学术评论的严谨性与文化传播的引导性。
从核心价值提炼来看,文章开篇便精准抓住《中华龙学》的“里程碑”意义——通过“挖掘先贤、借鉴时贤、总结自身”三重路径,将近四十年研究成果熔炼创新,直接点明其在中华龙文化研究史上“继往开来、填补空白”的定位,让读者瞬间把握著作的核心分量,避免了冗长铺垫。
在结构梳理上,文章以“三大特色与贡献”为纲,逻辑层层递进且重点突出。第一部分聚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详细拆解由“龙的哲学”“龙的考古学”等18个分支构成的体系,明确其“有特定对象、价值、方法”的合理属性,既展现了体系的完整性,也解释了其对龙学学科成熟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深入“龙道信仰理论”,从信仰主体、客体、路径到“尊爱利和”正向规范与“十不”反向约束,清晰呈现理论的系统性,同时点出其“提升人文素养、推动社会文明”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则落脚“哲学底色”,强调哲学思维对龙学研究的“赋能”,既解释了著作理论深度的来源,也延伸出对其他学科研究的“启迪价值”,实现了从“评书”到“启思”的升华。
此外,文章在细节处理上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对学术概念(如“学科范式”“灵魂力”)的阐释不晦涩,用“桥梁”“载体”等比喻让抽象理论更易理解;结尾客观提及著作可能存在的“不足”,既显评论的公允,也以“未来修订可补正”的期待收尾,避免了过度吹捧的片面性。而文末对作者庞进学术背景、著作成果的补充,进一步夯实了《中华龙学》的可信度,让评论更具说服力。
整体而言,这篇书评既是对《中华龙学》学术价值的精准解码,也是一次对中华龙文化研究的深度科普,做到了“评得准、析得透、引得当”,让读者既能读懂著作的核心贡献,也能感受到中华龙文化的深厚内涵。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