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异路殊途
文/陈野涧(陕西)
初逢嗤异径,再遇避殊形。
忽惊云木参天立,方觉岁华徂。
心上锥痕新破,眼底烟峦骤改,
回首暮云平。
谁立苍茫外,孤月照寒汀?
步蹒跚,方向背,笑迂愚。
暗窥竟藏铁骨,风雨自坚凝。
踏碎荆榛千叠,历尽荒原万里,
终作天星。
岂惧人间眼,独耀夜行衣。
露华浓,霜色重,愈峥嵘。
忍将寂寞酿作,沧海夜明珠。
倦影长燃星火,绝壑自开通衢,
万籁俱堪听。
回首来时路,云外起琼楼。
天地迥,万象各昭苏。
莫道知行止,千峰自有途。
且看江河赴海,百转终归浩荡,
殊途同赴沧溟。
始信微芒外,别有鲲鹏翼,
九万入鸿冥。
此词以峭拔的笔力书写了一条“异路”上的精神长征,既有“锥痕新破”的锐利,亦有“云外琼楼”的澄明。陈野涧以古典词牌为载体,完成了对现代孤独者灵魂的深情观照。
![]()
天的那一边,是云还是山
文/陈野涧(陕西)
你说,天际要不要回答
人间总在追问
倚靠晨光的暮
云絮散成纱衣时
群山正将巍峨
嵌进,眼睑的岸
不见云舒卷,唯孤鹰旋入苍茫
不见山棱角,剩笛声碎于空谷
风烟迷径,积雪噙寒光
青霭沉浮处,如何触及——
那渐变的色彩真理
唯有你,揣着半阙未尽的眺望
将虚妄捻作绳,缚住实相
我赊了半窗澄明
为天地重构一道边界
再调半盏朦胧的灰度
种悬念于模糊分界
养迷题在清澈认知
接纳所有似是而非
继续轻轻抚触,每一处
苍穹镌刻的明暗交界线
而天的那一边——
云与山,终成心渊深处的潮汐
让旧眺望沉入地平线
新生的疑问在晨光中蓝灰渐晰
重构边界与调半盏灰度的行为艺术,展现诗人超越二元对立的努力。悬念于模糊分界与迷题在清澈认知的辩证,最终导向心渊深处的潮汐——云与山在此升华为动态共生的精神图景。晨光中蓝灰渐晰的疑问,将答案本身转化为新的起点。
全诗以天的那一边——为轴心,完成从地理标识到哲学命题的升华。那些看似矛盾的意象群(如澄明与朦胧、实相与虚妄),实为诗人精心设置的认知棱镜,迫使读者在语言迷宫中重新审视确定性与模糊性的永恒博弈。
![]()
殊途异路
文/陈野涧(陕西)
当见他人行异路,秋蝉鸣枯枝
不屑一顾,怠于深究
井蛙窥天小,轻蔑岂因怀恶意
闭目塞听,自缚茧中
破茧时,世间安得万途同
商旅踏雪,书生挑灯
忽见异路成参天,云木破苍穹
根深叶茂,不问屑与否
雷霆惊蛰醒,蓦然回首刺心痛
热辣觉知,睁眼看真
开眼处,殊途之人超前尘
铁轨纵横,霓虹闪烁
初嗤笑,再沉吟
孤灯照永夜,悟道有三重
始笑转敬,终生意畏
寒梅映雪艳,笨拙藏勇
无喝彩处,自成星火
燎原际,独行竟辟新天地
终悟天地本多途,千江映月明
不再否定,学会欣赏
沧海纳百川,他人原是镜中我
刺痛狭隘,开阔视野
春潮涌,星汉同光共峥嵘
陈野涧以诗为刃,剖开人性认知的茧房。当“殊途”不再是歧路,而成为“千江映月”的倒影,我们终将理解:真正的勇气,是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为他人的光芒让出空间。
![]()
高阳台·秋思
文/陈野涧(陕西)
露凝寒阶,云收暑气,
人间忽晚秋浓。
层峦敛翠,山河一夜换秋容。
蝉声渐杳高枝外,
剩几丝、残响虚空。
望天边,雁字初裁,斜掠苍峰。
年来惯怯西风骤,
竟叶惊黄落,鬓怯霜浓。
客里登临,衷肠难诉孤鸿?
千般过往樽前遁,
叹而今、杯底尘浓。
更那堪,暮色连烟,山色俱溶。
秋风微凉,偶尔薄寒
这个秋,蝉声收起琴匣渐行渐远
梧桐叶将绿意染成晚霞衣衫
秋风蘸墨,在云朵上勾勒远帆
涟漪是岁月沉淀的音弦
这个秋,候鸟切开天鹅绒般的暮天
思念坠入每个凝望的屋檐
我们如叶,还未读懂岁月珍藏的温暖
就飘散在各自伫立的峰峦
这个秋,总在转角蓦然回首时
嗅到旧年气息在茶烟袅袅萦绕
夜半怔忡起身
掌纹里浮出夏夜未风干的誓言
这个秋,一片银杏截停匆忙步履
老歌在胸腔撞出年少的回旋
时光藏起蓬勃慌张
将热烈熬成窗棂经年的月光
这个秋,不必追赶流云的方向
残荷的茎杆自有风骨昂扬
温一壶月光敬远方——
心上有太阳 何须看山河换妆
陈野涧的《高阳台·秋思》成功以古典形式承载现代人的秋思,其意象的精准与情感的节制尤为可贵。若能在格律严谨性上稍加打磨,并适度吸收现代诗的鲜活语感(如用户诗中“温一壶月光敬远方”的洒脱),或可更贴近当代读者的审美共鸣。
一盏悬于九天的红灯
文/陈野涧(陕西)
当红月低垂东方天际时
我已沉醉于这盏九天的红灯
放下尘世琐事的纷扰
便遇上了百年一见的绛色朦胧
当夜色浸透城市屋檐
听见惊叹的弦弓叩响眼瞳
云纱与晚风拂面,轻触血脉的潮涌
为你掀开天象的绯色穹顶
少时的玉盘银钩
在此刻列阵朱砂玺
多少人在赭色中打捞沉落的往昔
唯我看见月亮披上嫁衣的刹那
这赤火蚀月的时刻———
正接引所有未抵达的告白
万家灯火熔入月华
天际沸腾相思的霞焰
每一缕绯晕都染着温柔色彩
让你重拾未命名的悸动
掬一捧绯色植入胸腔
所有眷恋便有了烧肺灼心的滚烫
红月下思念展翅如焚
梦便永驻绛云之间,翩然不坠
这首诗以红月为镜,映照出人类情感的浩瀚与渺小。当科学的天象被赋予“嫁衣”“玺印”的象征,它便不再仅是光学现象,而是亘古未变的生命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