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群言堂笔
每到一城市,我喜欢逛地摊。
譬如南京迈皋桥夜市,临地铁站旁。当时我住在南京晓庄,不远处就是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等几所大专院校。此处人文气息浓厚。迈皋桥与晓庄,虽然相隔有几站路,但东望望,西看看,既赏到了美景,也锻炼了身体,还是一举两得。
关于迈皋桥地摊,用人头攒动,不能形容。货物也是琳琅满目。除了大众亲民外,还有一个最直接原因,就是价廉物美。逛一逛夜市,反而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享受真正的烟火气。
我来这里唯一的目的,就是在地摊找旧书。成捆的杂志论斤卖。一本七八成新的旧书,三五元一册。特别一点,也不过十元一本。
这里小贩,大多是从农村或是街道走村串巷按废品收过来的。把一些好的书挑出来,对于好读书的也是一种贡献。
要说现代的市场,比如我到南京新华书店,每一册没有几十元都拿不下来。书摊书,用价格是无法比拟的,不过用价值又无法衡量。有的老书,都是绝版的经典,光是版别,就会令人眼睛一亮。曾经在地摊我就淘到过一册五几年出版的书,是关于南极的。一看到这册,我就爱不释手,两元钱就拿下了。
每次我到夜市,不在地摊淘一个五六册,是绝对不会走的,有的在新华书店都淘不到。
有一小贩就告诉我,令他最惊奇的,是某年,他打包了一大学教授所收藏的书,有一千多册。教授走了,老伴又老了,尽管不舍得卖,但又无人打理。最后一想,如果能流向社会,也是对教授爱书的一种尊敬与表达。
当我听到这样的故事,再看看这些藏书,有的还有教授生前的签名,心中敬意就油然而生。小贩也精,大部分,他感兴趣的自己收藏了,小部分,他每次都拿出一点,这样爱读书的人,久而久之,都会记得他,有时还会和他打招呼,有好书提前通知一声啊!
当然教授老伴不是为钱。按当时书价,一本书,有的只几角,精装本,最多不过二三元,然而论实用,按教授的藏书来说,大多是宝贝,就看那些藏书的保护程度就知道了。
有一次,我淘到一本大型画册。全国出版仅三千册。翻开每一页,都是世界的大事记,是有图有真相。比如像红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照片珍贵,史料更令人神往。全册是用世界大事纪年贯穿的。就这一次,小贩要了一个天价:六十元。少一分他也不会卖。多少人都盯上了这一本,就因为价高,一直谈不拢。对于小贩来讲,这一册倒像是宣言,似乎在说,我这是镇摊之宝,不识货,请不要怪我没给你展示。
关于这一册,我也盯了三个晚上,实在没办法,砍价也砍不下来,最后只能倾囊而出。
其实,对于那一个画册,每一个瞬间,都能写一部书。这确实是历史的一个剪影。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是一个活字典,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有人要问,淘书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里我代小贩回答一下:物尽其用的同时,书里书外,也能找到许多乐趣。如果正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不仅人变得聪明,还能变得锐智。
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我淘的一本《旧时月色》,全书就是关于书的话题。这里作者,全是大家。
编委之一的舒乙在序里就说:书便是人类的智慧。
这丛书是由钟敬文、张岱年,与邓九平主编的。
所选书的作者,有俞平伯、夏衍、冰心、沈从文、朱湘、戴望舒、巴金、冯至等二十四位大家。本是一套,但只见这一册,不觉遗憾。
不过这封底,能见其他五册的书名,即《古书一叶》《灯下书影》《书香余韵》《竹窗记趣》《书斋雅乐》,倘若大家手上有,不妨也可转让于我。
写到这,此刻我只能说,这只是我淘书的一点小插曲。与大家比,九牛一毛都不如。记下来不觉好笑,但足可以安慰。
个人简介:群言堂笔,本名孙学良,作品曾在《南京晨报》《金陵晚报》《金山》《小小说月刊》《传奇故事》《天采》《孤山泉》《高粱红了》《风雅句曲》等发表和结集出版。有诗作入选《中国城市优秀作品》《当代实力诗人的崛起》《诗乐园典藏卷》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诗文曾获全国性多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