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章法结构
关于章法:如果把一首绝句比做一只鸟,那么格律、用韵可比作双翅,章法则是骨架,灵感则是眼睛,而情感则是灵魂,鸟如想飞,缺一不可。古今各家把章法分了许多类型,也只能做借鉴,受些启示,但绝不可生搬硬套。
徐增有《雨庵诗话》云:“余三十年论诗,只识得一“法”字,近来方认得一个“脱”字,诗盖有法,离它不得,却又即它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故诗作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能以无法为有法,斯谓之脱也。”论得深切。我自己感觉,出之甚难。
绝句的写作从大的方面来讲无外乎如下几种:
第一讲
本节学习绝句章法的第一种形式递进式:
(一)递进式: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1、直递: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
另一个特点是:他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他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赏析:“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喜欢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之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找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就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花香本来都是春天美好的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呢?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美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人怕惊醒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唯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是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敢教莺啼,为了不教莺啼而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含意未伸。这里好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例如:这位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黄莺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 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篇小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来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天地第一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递进式(1、直递),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创作绝句。
学习期间统一 使用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 阅读通顺, 无生造词。
每人可作1-2首,同时提交,只收录一次。截稿时间6月20日晚5点。
《二》
绝句章法第二讲:递进式(转递)
2、转递:(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
如例: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起:“红豆生南国”直接点明物象,奠定全诗基调;
承:“春来发几枝”以设问承接,既询问红豆生长,又暗含对友人近况的牵挂;
转:“劝君多采撷”由物及人,将情感投射到行动建议中;
合:“此物最相思”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诗人之意却在借物传情,在物中寄寓了深深的相思之情。它采用了新颖别致的书信体方式,全诗用第二人称“你”。第一、二句是巧妙地发问: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它生长得繁茂么? 又生发了几多新枝?诗人这是在向谁发问? 当然是身居南国的友人,人称是“你”。第三、四句是诗人对南国友人殷切地叮咛嘱咐: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吧,因为它是相思之情的象征。
一、托物言志,意象双关
1、红豆的象征体系:全诗以红豆为载体,既实指植物(相思子),又暗喻“相思”之情。红豆的鲜红外形与“相思”的文化意蕴形成双重关联,红豆既是南方特产,也是友情的象征,通过“此物最相思”点明双关含义。
2、自然物象与情感投射:诗中“南国”“春来”等意象构建出温暖而充满生机的南方图景,与“相思”的绵长情感形成对比。红豆的生长状态(“发几枝”)暗含对友人境遇的关切,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情感载体
二、语言风格:朴素含蓄,余韵悠长1、平白如话,语浅情深:全诗语言简洁质朴,如“愿君多采撷”直白中蕴含深意,符合王维“清水出芙蓉”的创作风格。这种朴素表达反而强化了情感的穿透力,“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
2、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诗人未直接言明思念,而是通过“采撷红豆”的行为暗示珍重友谊,以物寄情的手法继承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的传统。末句“最相思”以“最”字收尾,既强调红豆的象征意义,又隐含自身思念之深
三、文化意蕴与音乐性
1、借用传说与典故:红豆的“相思子”之名源于古代女子因思念亡夫化为红豆的传说,诗中虽未明言,但这一文化符号的运用增强了情感厚度。
2、适于传唱的韵律:作为唐代流行歌词,此诗押平声韵(“枝”“思”),句式对仗工整,节奏明快,符合绝句的音乐性要求。
王维《相思》的写作方式体现了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通过红豆这一核心意象,诗人将自然物象、友情思念与文化符号熔铸一体,以简驭繁,以小见大,展现了托物言志的典范。其语言的朴素、结构的严谨、情感的含蓄,共同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290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递进式(2、转递),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创作绝句。
默认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语句通顺, 无生造词。
《三》
七绝天地第三讲 递进式(跳跃)
3、跳跃:(变体,打破起承转合式承转合式一般格局)
如: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翻译: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张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又如:
司空曙《江村》: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归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可能对安然入睡会有影响。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担心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291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递进式(3、跳跃),第二句承转,第三句第四句紧承第二句,创作绝句。
默认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语句通顺, 无生造词。
《四》
绝句章法第四讲:
(二):并列式:并列式,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2、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赏析:
这首诗是典型的工对绝句,四联均对仗(虽绝句不要求句句对仗,但杜甫刻意追求工整),且对仗精准、词性一致: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文解释】: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这首五言绝句选材精恰,色彩明丽,格调清新。诗人以春日迟迟统摄全篇,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所展现的明媚春光,与泥融土湿、飞燕衔泥、日丽沙暖、静睡鸳鸯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
那首“白日依山尽”一诗虽全用对仗,但后二句是两句一意的流水对, 故不属“并列”而属“混合”。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292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并列式,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创作绝句。
默认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语句通顺, 无生造词。
《五》
七绝天地第五讲
(三):两分式:两分式,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赏析:
一、人面桃花与物是人非的永恒共鸣
《题都城南庄》的创作背景与一段凄美传说紧密相连。据唐人孟棨《本事诗》及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崔护科举落第后于清明游春,偶遇长安南郊一少女,两人一见倾心却未言明。次年清明重访时,女子已因思念成疾而亡,崔护在门上题下此诗后,竟以泪祭感动上苍使女子复活。这一传奇故事虽因缺乏史料佐证被质疑真实性,却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印证了“人面桃花”意象的永恒魅力。
二、诗歌结构与艺术手法
全诗通过对比映照与意象叠加构建情感张力:
时间对比: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色彩映衬:用“桃花红”与“人面”共同构成视觉冲击,暗示青春易逝;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拟人修辞:“桃花依旧笑春风”将无情之花赋予人性,反衬人事变迁。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两个场景的转换中,“依旧”二字成为情感转折的枢纽:去年的“相映红”是浓烈的相遇喜悦,今年的“笑春风”则化作刺目的孤独见证。
初遇的惊喜与重逢的失落,暗含“得而复失”的哲学思考;桃花作为永恒意象,对比人类情感的短暂脆弱;回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空缺,形成情感的永恒落差。这种“人面桃花”的意象组合,最终演化为汉语文化中“所爱难觅、往事难追”的通用隐喻。
这首仅28字的绝句,因其对生命体验的精准捕捉,历经千年仍能引发共鸣,印证了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天地第五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两分式: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式,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创作绝句。
默认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语句通顺, 无生造词。
《六》
绝句章法:第六讲
两分式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空间位置变换,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赏析: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
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294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两分式: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创作绝句。
默认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语句通顺, 无生造词。
《七》
绝句章法:第七讲
两分式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四句诗明白如话,却通过时空的不断变换,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295期作业:
写作方式:采用两分式: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创作绝句。 默认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语句通顺, 无生造词。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