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望关于五绝《江畔闲咏》中
抝救现象的自我分析
原文 :
江畔闲咏
姜亦望
岸柳扶牧子, 浪花迎钓翁。
兴来一长啸, 此乐与谁同?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看平仄(按照平水韵)
岸柳扶牧子:仄 仄 平 仄 仄
浪花迎钓翁:仄 平 平 仄 平
兴来一长啸:仄 平 仄 平 仄 (“兴”可平可仄,此处为“高兴”义,读仄声;“一”为仄声;“长”为平声)
此乐与谁同:仄 仄 仄 平 平 (“乐”为“快乐”义,读仄声)
再了解一下标准格律:
我们选择五绝最常用的“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作为标准格式进行比对: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最后逐句比对与分析拗救:
第一句:
岸柳扶牧子 (仄仄平仄仄)
标准句式:(仄)仄平平仄
实际句式:仄仄平仄仄
分析:第四字“牧”应为平声,但实际用了仄声,这里“拗”了。
救法:这是一个典型的特拗句,即“仄仄平仄仄”是唐诗中非常常见的特定变格句式(如“无为在岐路”),通常用于尾联或首联的出句。它本身是合律的,无需救。其拗感可以通过对句来补偿。
第二句:
浪花迎钓翁 (仄平平仄平)
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
实际句式:仄平平仄平
分析:第一字“浪”(仄)拗了(犯了“孤平”禁忌),但诗人在本句第三字用了平声字“迎”来进行补救。
救法:这是经典的本句自救(孤平拗救)。同时,这个“迎”字(平声)也巧妙地救了上句“牧”字(仄声)的拗,实现了对句相救。
第三句:
兴来一长啸 (仄平仄平仄)
标准句式:(平)平平仄仄
实际句式:仄平仄平仄
分析:这同样是另一个极其常见的特拗句,即“平平仄平仄”(如“情人怨遥夜”)。标准格式的三、四字平仄位置互换。此句式在格律诗中被完全认可。也被称之为“特殊句式”。
第四句:
此乐与谁同 (仄仄仄平平)
标准句式:(仄)仄仄平平
实际句式:仄仄仄平平
分析:此句完全符合格律,没有拗字。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概括总结一下,这首诗的拗救关系种类。那就是这首短短二十字的五绝,运用了三种拗救手法。
1. 对句相救:第一句(出句)第四字“牧”(仄)拗,由第二句(对句)第三字“迎”(平)来救。
2. 本句自救(孤平拗救):第二句第一字“浪”(仄)拗,用本句第三字“迎”(平)救,避免了“孤平”。
3. 特拗句:第三句第三第四字平仄互换“一长”,构成平平仄平仄的句式,使用了“锦鲤翻波”的公认的特拗句式。(有的版本叫特殊句式)
《江畔闲咏》这首作品,虽然创作于当代,但完全遵循了唐代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并且熟练运用了高级的拗救技巧。诗作在声律上不仅没有瑕疵,反而因其对古典格律的精准把握而显得古雅、严谨,意境也与格律浑然一体,是一首当代格律诗佳作。
2025.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