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五十二)
作者:张坚
大度看世界 乐观对人生
世界是多样多变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保持一颗大度的心理看待世界,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善待自己,你将会领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风采,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大度乐观作为人生一种智慧十分重要。有句古语:“智者:健;仁者:寿!”它反映在人的思想、性格、情操、习性等方面,对人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古代人的寿命平均只有30岁,而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很长寿。孔子活到7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孙思邈101岁(或141岁)、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陆游85岁、黄公望85岁,文徵明90岁。近代有齐白石寿93岁,冯友兰95岁、梁漱溟95岁、季羡林98岁、钱穆95岁、马寅初100岁、冰心99岁、巴金100岁、周有光111岁、杨绛105岁,罗洪107岁、饶宗颐101岁。这些长寿者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大度、乐观。他们看懂了世态炎凉、人情世故,看透了名利沉浮,看破了生老病死,看开了争多论少。他们在学术、教学、著文、为人处世上,都有着自己的修炼醒悟,有着平和的心态。金刚在身,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八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所以,他们焉能不长寿?宠辱不惊,在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先生那里给人们做出了典范。在他的客厅里挂一副中堂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的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这就是一种乐观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也是一种坚贞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质。马寅初先生能够长寿百岁,与他的意志力坚强、乐观度人生密不可分。
人们常说的保健格言:“快乐的心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适当的运动”。这四条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第一条“快乐的心态”。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一时容易,长久难。南宋词人辛弃疾词曰:“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后有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也充满着艰辛和坎坷,快乐不会从天而降,幸福要靠自己努力营造。面对各种考验和磨练,能够想得通,拿得住,闯得过,大度乐观度人生,便会开创出美好的未来。相反,拘谨、压抑、消极、悲观者,就会落个失败的下场。历史上清乾隆皇帝心怀豁达,勤勉理政,文治武功,国力鼎盛,高寿89岁;而三国周瑜雄姿英发,才能绝伦,但心怀窄狭,爱生怄气,36岁而亡。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说到底都是个心态的问题。
如何才能保持大度、乐观的心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又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但如何在逆境和困苦中保持大度乐观的心态?诗仙李白在不得时济的困境中,乐观叹以千古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封建世俗扼杀了一位政治家,而大度乐观的心态,成就了一代诗仙。再说苏轼的大度乐观心态,更加令人折服。可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路贬谪,苏轼保持乐观心态,寄情山水,逍遥红尘。以乐观心态、大度胸怀,吟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惊世词章。众所周知,若无大度乐观的心态,周文王怎能拘而演《周易》,仲尼怎能危而作《春秋》,屈原怎能放逐而赋《离骚》?更令人敬佩的是伟人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困难时期,审时度势,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大度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明论断。一扫质疑革命前途的重重阴霾,化解了悲观消极情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古往今来,无数事实,正如瞿秋白所言:“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人生道路上,总会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困难也有坎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发生利害冲突,言论争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气大伤身,怒必伤肝,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举止失常,甚至一时冲动,大打出手,造成四邻不安,亲朋反睦为仇,引来杀身之祸,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平和、大度、乐观的心态,冷静处理一切的人和事,方可求得完满。要向郑板桥那样“难得糊涂”,千里捎书为界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让一步海阔天空,少一句百事了之。这才是健康的、开朗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才不会使难题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而会成为前进的垫脚石。才会对生活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对人生充满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常言说的好:大度乐观的心态如一缕阳光,给失去的心灵以慰藉;大度乐观的心态如一朵祥云,会给彷徨的心灵以坚定;大度乐观的心态如一掬清水,会给干涸的心神以滋润。大度乐观,天下尽欢。
2024年11月17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