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读人如读一本无字的书
总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这书没有统一的装帧,没有固定的页码,封面或许印着春风拂面的笑意,扉页里却可能藏着秋雨打湿的叹息。我们这辈子,既是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又是他人书卷的读者,捧着一本本鲜活的“人之初”,读了半生,依旧不敢说读懂了其中半行,正如古人所言“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这卷书,从来都不是轻易能参透的。
小时候读父母,总觉得他们是百科全书般的存在。父亲的手掌是厚重的精装本,掌心的老茧是岁月烫下的注脚,不管是自行车链条卡住,还是风筝线缠在树梢,他皱着眉摆弄几下,难题便迎刃而解。那时总以为父亲的书里只有“万能”两个字,直到某天深夜,撞见他坐在阳台抽烟,烟头的火光在夜色里明灭,他望着窗外的眼神,像书页里未被破译的暗码——原来无所不能的人,也有藏在字缝里的疲惫。那一刻才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负重前行。
后来读朋友,像是翻开一本轻快的散文诗集。我们在课间分享同一副耳机,在暴雨天共撑一把小伞,他笑起来眼角有浅浅的纹路,说起梦想时眼睛亮得像星星。我以为这书页里满是阳光,直到某次他红着眼眶说家里的难事,我才惊觉,那些轻松的段落背后,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沉重。就像读一首短诗,初读只觉朗朗上口,细品才懂字里行间的深意,原来再亲密的人,也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的私密章节,那些未曾言说的心事,是藏在书页深处的墨痕。
再后来读陌生人,便是读一本本素未谋面的短篇。地铁里,穿校服的女孩捧着课本,指尖在重点上轻轻划过,睫毛垂落的弧度里满是认真;菜市场,卖菜的阿姨熟练地给顾客称菜,还不忘多添一把小葱,眼角的笑意比阳光还暖;雨夜的公交站,陌生的大爷把伞往我这边挪了挪,自己半边肩膀却被雨水打湿。这些匆匆掠过的片段,像是书里零星的批注,或许不够完整,却让我懂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个平凡的人,都有自己闪光的段落,那些不经意的善意,是这卷书里最动人的注脚。
可即便读了这么久,还是常常读不懂人。曾以为坦诚就能换来真心,却发现有些笑容背后藏着疏离;曾以为努力就能被理解,却明白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别人走不进的角落。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我们都渴望被人读懂,却又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心事藏得更深,恰似“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缠绕的不仅是心事,还有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距离。
或许,读人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这本“人之书”,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每一页都在随着时光更新。今天读懂的温柔,明天或许会看见背后的坚强;此刻不解的沉默,来日或许会明白其中的体谅。我们不必强求读完每一个字,也不必纠结于所有的疑问,只需要带着真诚的目光,去读每一个遇见的人——读他们的笑,也读他们的泪;读他们的坚强,也读他们的脆弱,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份留有余地的理解,恰是读人的智慧。
毕竟,读人这条路,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在读懂别人的同时,也在慢慢读懂自己。就像翻开一本好书,不在于读得有多快,而在于每一次阅读,都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待年岁渐长,或许会懂得,读人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看透所有伪装,而是在知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后,依然愿意以赤诚之心,去翻阅每一本独一无二的“人之书”。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