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文/韩启明
母亲今年72岁了,与父亲同龄,大小相差一个月。母亲从没有跨进过学堂门,听母亲说,她六岁那年,准备上学,刚好碰上外公意外死亡,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交不起学费,所以与上学失之交臂。
母亲六岁就帮家里砍柴,一直到如今,双手就没有停歇过。无论是砍柴还是挖土,或者田地里种的稻谷,母亲都是一把好手,家里的锄头换了一把又一把,直到锄头的铁铲挖钝了,铁锹的前半部分越来越短,木柄与铁铲的接合处实在无法合上,挖一厢土,铁锹与木柄要掉落六七次,实在无法劳作,母亲才会去买新的更换。一直到现在,我家有一间未拆的土砖房,放着用坏的各种各样的农具不下七八把,一直舍不得扔,且都已经无法使用。
母亲从未读过书,不会写字,记得以前我曾握着母亲的手,教她写字,只见她写字的手颤颤微微,好一阵都难写出一个字,扭扭捏捏,实在难看,但是母亲的算术很好,加减乘除,样样精通,每次把自家的农产品卖掉时,加减乘除算得很溜,从未出过差错。
母亲的节约在全村是出了名的,不会浪费一分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我上面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人,靠着父亲一个人拿工资生活,日子过得很拮据。父亲说,我每月发的工资交到她手里,到了年底,基本上会是原封不动,全部攒起存在那里。一问她怎么没花钱?母亲说,我每年会把稻谷卖掉四五百斤,到了出苞谷时,又会卖掉一千多斤苞谷,到了秋天时,吴茱萸树结籽成熟时,我会摘下来晒干,也会有二三十斤,能卖几百元钱,到了冬天,还会把红薯打成粉,制作成粉皮,卖给城里人,又能有一点收入,就是靠着这些农产品,总计一年三四千元的收入,支撑着全家一年的全部开销。
以前小时候,我还是很不喜欢母亲,因为我很少穿新衣服,十天半个月都难得吃一回猪肉,唯一可以说改善伙食的是到我隔壁家做豆腐的阿姨家去卖五角钱一块的米豆腐,米豆腐开汤是我很喜欢吃的一道菜,味美价廉,在当时能让我开心一整天,只是到如今,再也体会不到那种滋味了。
读书时代,我很喜欢看书,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或者文学以及科普类的书籍,我都喜欢。每次我到书店看见好读的书籍,我就停不下来,看着底页的价钱,我就望而却步。有几次回家,我跟母亲要钱买书,本以为不会给,但母亲看着我眼神,还是走到卧室,打开衣柜,拿出一个小布袋子钱包,我看着里面是厚厚的一沓一元、二元、十元、还有五十元的,母亲慢慢地、仔细地抽了两张十元的给我,要知道,母亲自己是舍不得花一分钱,能拿二十元钱给我买课外书,证明着母亲对我的爱有多深。
记得在我读中学时期,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出门了,肩膀上杠着一把锄头,到了土里挖红薯,一边挖还要把红薯用手捡出来分成一推推,到了七八点钟回来做一个早餐,等我们吃完早餐然后担上一担箩筐,到土里把红薯放进箩筐担回家,我家距离土地的距离有二三里地,就是这样来来回因,一天下来至少也要担一二十担了,每年如此,我不知道母亲怎么能够坚持下来的。
每年我家种的红薯到收成的时候,担回来的红薯能推满半间房子,回来存放几天后,妈妈就会把红薯洗净,请村上专门打红薯机子的师傅,上门把红薯打成粉,沉淀几天后,选准晴天,一大清早,就会把水烧得滚烫,然后用勺挑起倒在浅铝盆,迅速下锅,红薯粉遇热立马就会凝固成一个整体,然后递给我们晾在外面的竹杆上,就是这样重复,来来回回,一整天晒着外面的红薯粉就干了,到了晚边时分,就可以把晾晒的粉皮取下来,然后把它们剪成一根根、一条条,包装进袋,一天下来能收成五六十斤,卖给别人,能有六七百元钱的收入。妈妈就是靠着这些农产品换来的钱,支撑着全家的开销。
我记得到了暑假“双抢”时节,正值酷暑,母亲是最早一个人到田里割禾的,妈妈总是说一早当三工,意思是说夏天天亮得早,早晨两个多钟头做的事,能够抵大半天的工作量。一般是等我们吃完早餐抬打谷机到田里时,一亩多田的禾苗已被齐唰唰地割倒了一大片。到了上午十一点时分,母亲又要提前回家准备中午饭,等我们上午收工回家,桌上已经摆好了四个菜,洗脸水已经倒好放在地坪里,我们吃完饭可以休息一阵,母亲还要洗碗刷锅,还要到地坪里把收上来的稻谷去草、扒匀晾晒,一整天下来,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我记得那时夏天的天气,好似娃娃脸,说变就变,母亲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有几次因为一时没注意,天空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下子就阴沉沉,几分钟大雨倾泻而下,晒干的稻谷一下子就被浇透,后来母亲吸取了教训,每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把稻谷慢慢扒到集中一堆,如果到了四五点钟没有下雨,又重新扒开,如果发现天阴沉沉的,就迅速搬谷往正屋房间运。这样一来,稻谷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虽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是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付出,确保每一粒稻谷都能安全晒干入仓。
到了近些年,老一辈人农活基本上干不动了,年轻人不愿干农活,我家前面村上的土地里,邻居家的菜土地,大部分已经荒芜,原来可以正常行走的小路,现在已经被不知名的草和各种各样的杂树占据,只有我家的土地里依然还在耕作着,每个季节的应季蔬菜都有,不需要到菜市场去购买。我现在虽然住在县城,但是依然能够按时吃到母亲亲手种的蔬菜。
现在我也步入中年,人生之路已走完一半还多,每次回父母家去,母亲就会连忙走到厨房,给我煮一个水煮蛋,等到蛋熟了,放在我手里,我说,等一会儿吃,因为有几次,我说等一会吃,到后来有其他事,不记得了。因此现在妈妈拿蛋给我时,就会站在我旁边,必须要看着我吃完,才放心。到我临走时,又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袋蔬菜递给我,回家后,吃着母亲亲手种的蔬菜,肚子里总有一股暖意流遍全身。
如今,母亲每天依然忙个不停,虽说比以前的农活干得少了一些,但是菜土里依然每天都会去打理,各种当季的蔬菜应有尽有,田里的稻谷每年还会种一季稻,到了秋天都会有丰收,能够自给自足,还会有剩余。
母亲已进入古稀之年,身材虽然瘦削,但是身体还算硬朗,脸上的皱纹已爬满额头,手上的老茧已经是厚厚的一层,妈妈一生是劳动的一生,虽然没有读过书,更没有其他的爱好,但是妈妈一生是充实的,他用劳动填补生活的空白,收获了劳动的果实,永远值得我们仰慕和学习。
作者简介:
韩启明,湖南省湘阴县人,岳阳市作协会员。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