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缝隙里有光
文/涂定军
一、墙根下的野蔷薇
王桂芬蹲在墙根下择菜时,总爱瞅着那道裂缝。老楼墙皮剥落,露出灰扑扑的砖,裂缝从墙角蜿蜒向上,像条静止的蚯蚓。去年春天,不知哪颗种子掉进去,竟冒出点绿芽,现在开了几朵指甲盖大的粉花,花瓣上沾着早上的露水,在六月的晨光里微微发颤。
“桂芬婶,又看你的宝贝花呢?” 三楼的小李拎着垃圾袋路过,年轻人穿件印着二维码的文化衫,“社区群里说今儿有旧物改造活动,在楼下小广场,您去不去?”
王桂芬拍拍手上的土,笑出满脸褶子:“去!咋不去?上次拿旧被单换了个花盆,正愁没地儿种呢。” 她站起身,后腰喀吧响了声 —— 这老楼是九十年代的筒子楼,墙薄,隔音差,上下水总出毛病。前两年社区说要改造,居民们起初都犯嘀咕,觉得 “老狗变不出新把戏”,直到看见隔壁单元率先动工:破窗户换成了双层玻璃,楼道里刷了新漆,还装了智能门禁。
“婶,您知道不?” 小李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比划,“听说这次改造,不光修水管换电线,还要在顶楼弄个共享菜园!到时候您那野蔷薇,说不定能挪到正经花盆里,跟大家伙儿的菜一起晒太阳。”
风穿过楼道,带着隔壁单元飘来的饭香。王桂芬望着墙上的裂缝,那几朵粉花在风里晃了晃,像在点头。她想起去年冬天,社区网格员小周挨家挨户敲门,手里拿着改造规划图,图上画着加装的电梯、拓宽的消防通道,还有楼下那片杂草丛生的空地,被规划成了带健身器材的小广场。“刚开始谁信啊,” 她跟老邻居唠嗑时总说,“就跟这墙缝里长花似的,觉得是天方夜谭。”
可天方夜谭就这么来了。上个月,施工队真的开进了小区,叮叮当当的声响里,旧管道被一根根拖出来,裹着厚厚的油泥;楼道里堆了几十年的杂物被清理干净,露出了原本的白瓷砖;就连楼下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也被修剪得齐齐整整,树下摆上了石桌石凳。
王桂芬把择好的菜装进竹篮,往小广场走去。路过单元门时,看见墙根那道裂缝旁,不知谁用红漆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小字:“裂缝是光进来的地方”。她不懂这话是谁说的,但看着那朵野蔷薇,突然觉得心里也亮堂了些。
二、直播间里的稻田香
陈阳的直播间里,此刻正飘着 “稻田香”。
不是滤镜特效,是真的香。镜头对着身后的梯田,水田里刚插下的秧苗绿得发亮,远处青山含黛,云雾缭绕。他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把泥土,对着手机镜头笑:“家人们看这土,黑不黑?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黄金土’,种出来的稻米煮了饭,能香得你多吃一碗!”
弹幕唰唰飘过:
“主播又下地了?昨天那批富硒米还有吗?”
“看着就新鲜,给我妈买两袋尝尝!”
“这景儿太美了,想去你们村旅游!”
陈阳是土生土长的山坳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城里电商公司干了三年,去年突然辞职回了村。村里人都觉得他 “脑壳进水”,放着城里的高楼大厦不住,偏要回这 “兔子不拉屎” 的地方。直到他把直播间搭在稻田边,对着全国网友吆喝家乡的大米,第一个月就卖出了两千斤,乡亲们才瞪圆了眼睛。
“阳娃子,你这‘网电’(老乡对电商的俗称)咋弄的?” 隔壁的张大爷揣着旱烟袋来瞅热闹,看见手机屏幕上滚动的订单,啧啧称奇,“比俺挑着担子去镇上卖,强百倍!”
陈阳擦了把汗,指了指田埂边新立的太阳能杀虫灯:“大爷,这可不只是‘网电’。你看这灯,还有地里埋的传感器,都是政府给配的智慧农业设备。啥时候浇水、施肥,手机上一看就知道,比咱老经验还准。”
山坳村曾是有名的穷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撂荒的梯田长了半人高的草。变化是从三年前开始的,先是修了盘山公路,大卡车能直接开到村口;然后来了驻村工作队,带着专家考察土壤,发现这里的土地富含硒元素,适合种高端稻米;再后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陈阳这样的 “新农人” 被请回来,搞起了电商直播。
“家人们看这边!” 陈阳扛着手机走到田头,那里停着一辆崭新的农用三轮车,车斗里装着刚摘的蓝莓,“这是隔壁李婶家的蓝莓园,今年头茬果,咱直播间特惠价……”
镜头扫过蓝莓园,李婶正带着几个妇女摘果子,她们的围裙上印着 “山坳村助农” 的字样,脸上笑出了褶子。李婶以前在城里当保姆,去年听说村里搞产业,二话不说就回来了:“守着家,挣着钱,还能看着孙子,美着呢!”
直播间里,订单不断跳动。陈阳看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想起刚回来时,有人说他 “瞎折腾”,有人说 “老稻田能翻出啥花来”。可就像这春天的秧苗,只要有雨水和阳光,哪怕是石缝里,也能长出希望。他低头看了看手机,屏幕上有条新弹幕:“主播,你们村还缺人不?我想回来种地!”
三、地铁口的“时间银行”
林晓雯把最后一本绘本放回书架时,听见地铁口传来熟悉的报站声。“乘客们,下一站,幸福里站……”
她所在的 “幸福里共享空间” 就在地铁出口旁,原本是间废弃的报刊亭,去年被社区改造成了微型图书馆兼 “时间银行” 服务点。此刻,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书架上、沙发上,也落在正在整理旧物的几个老人身上。
“晓雯啊,你看我这副手套,还能换几个‘时间币’?” 张奶奶举着一双织得密密匝匝的毛线手套,“昨儿在家闲着没事,就着剩的毛线织的。”
林晓雯接过手套,摸了摸柔软的针脚:“张奶奶,您这手艺好,能换两个小时呢!存进您的‘时间银行’账户,以后您需要帮忙时,就能用‘时间币’兑换服务。”
“时间银行” 是社区去年推出的新举措,居民可以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等价服务。林晓雯作为社区志愿者,负责管理这个小空间。她记得刚开张时,很多老人持怀疑态度:“帮人扫个地还能换东西?天上掉馅饼?” 直到张奶奶第一次用帮邻居修家电的三小时,兑换了一次上门理发服务,老人们才渐渐活跃起来。
“晓雯,你看这是啥?” 正在整理旧书的李大爷突然举起一本泛黄的相册,“我老伴儿生前画的画,她说想送给喜欢画画的孩子。”
相册里是水彩画,画着老城区的胡同、街角的槐树、晨雾中的菜市场,笔触细腻温暖。林晓雯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一行小字:“生活的缝隙里,藏着最美的光。”
她心头一动,想起上周在社区群里看到的消息:附近的民工子弟学校想办美术兴趣班,缺教材和教具。“李大爷,” 她抬起头,眼睛发亮,“咱们把这本相册捐给学校吧?说不定能启发哪个孩子呢。”
李大爷愣了愣,随即点点头,眼角有些湿润:“好,好啊…… 她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阳光渐渐西斜,地铁口人来人往。有人进来借本书,有人放下闲置的玩具,有人咨询 “时间银行” 的服务。林晓雯看着墙上的 “共享心愿墙”,上面贴着各种小纸条:“求购二手儿童自行车”“会修家电,可提供服务”“想找个伴儿学跳广场舞”…… 这些小小的心愿,像生活的缝隙,而 “共享空间” 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彼此需要的角落。
这时,门口探进个小脑袋,是住在隔壁楼的小男孩,手里捧着一盆绿植:“姐姐,这是我妈让我送来的,她说放在这里,大家都能看。”
林晓雯接过花盆,里面是一株长势旺盛的绿萝,藤蔓从裂开的陶土盆里探出来,嫩绿的叶子在光线下闪闪发亮。她把花盆放在窗台上,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共享空间,就像城市钢筋水泥里的一道缝隙,而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那些交换的时间与物品,那些传递的善意与温暖,就是从这缝隙里透进来的光。
四、缝合的时光
傍晚时分,王桂芬端着一碗刚蒸好的米糕,晃悠悠来到小广场。社区的旧物改造活动正热闹,有人用废轮胎种了花,有人把旧木箱改成了书架,小李正拿着手机直播,镜头里闪过王桂芬熟悉的那道墙缝 —— 不知谁在裂缝周围用彩色石子嵌了个边框,那朵野蔷薇被小心地移栽到一个旧搪瓷杯里,摆在 “共享花架” 上。
“桂芬婶,快来!” 小李朝她招手,“给您看看我们刚收到的‘宝贝’!”
镜头转向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几袋包装精美的大米,袋子上印着 “山坳村富硒米”,旁边还有一本水彩画册,正是李大爷捐的那本。“家人们,” 小李对着镜头说,“这是我们社区跟山坳村结对子换来的农产品,还有这本画册,马上要送给民工子弟学校……”
王桂芬凑近一看,发现大米袋子上印着的主播照片,正是那个在稻田里笑得灿烂的年轻人陈阳。她忽然想起上午择菜时,小李说的 “共享菜园”,想起墙根那道被画上笑脸的裂缝,想起李大爷相册里的那句话。
这时,林晓雯抱着一摞绘本走过来,看见王桂芬,笑着说:“婶,您蒸的米糕真香!我们‘时间银行’正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故事呢,您这手艺,说不定能换不少‘时间币’哦。”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地铁的报站声,带来山坳村稻田的清香,也带来小广场上人们的谈笑声。王桂芬看着墙上那朵被精心呵护的野蔷薇,看着小李手机屏幕里跳动的 “山坳村” 订单,看着林晓雯手里那本写着 “生活的缝隙里有光” 的画册,忽然觉得,这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这老人与年轻人的代沟,这生活里看似难以弥合的裂缝,正被一些看不见的线,悄悄缝合。
那线,是政策的春风,是科技的微光,是人心的温暖,更是无数人在生活的缝隙里,种下的一个个小小的希望。就像墙缝里的野蔷薇,就像稻田里的新秧苗,就像地铁口的绿萝,只要有一丝缝隙,有一点阳光,就能长出蓬勃的生机,照亮未来的路。
夜色渐浓,小广场上的灯亮了起来。王桂芬把米糕分给周围的人,甜糯的香气在空气里弥漫。她抬头看了看老楼的墙面,那道裂缝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却再也不显得狰狞,反而像一道被时光打磨过的印记,透着温润的光。而远处,山坳村的梯田在星光下泛着水光,陈阳的直播间里,还有人在下单购买带着泥土气息的稻米;地铁口的 “共享空间” 里,林晓雯正给孩子们讲着画册里的故事,讲到老城区的胡同和街角的槐树时,孩子们的眼睛里,也闪烁着好奇的光。
生活的缝隙从不是终点,而是光进来的地方。当无数道光照亮不同的角落,城市与乡村,老人与青年,过去与未来,便在这光芒中,织成了一张名为 “共同富裕” 的网,网住了柴米油盐的烟火,也网住了热气腾腾的明天。
作者简介:
涂定军,男,70后,正高职高级工程师,供职于市场监管系统。 在全国各类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文学作品800余篇160余万字。发表作品多次入编文集和获得征文竞赛奖。一个游走在文字间的灵魂,用笔墨记录人生的酸甜苦辣。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