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往县城的客车上
文/屈定国
太阳爬上屋顶的时候,我在安福寺镇坐上了开往县城的客车,有一种旧友重逢的喜悦。
眼前的伊维科客车,有些年头了。中控台被太阳烤褪了色,音响和空调按钮,歪瓜裂枣。两根草绿色的绳索从空调出风口牵引至车门,像以前白炽灯的开关拉线。我好奇地问,这车跑多久了?师傅看一眼仪表盘,说:“快40万公里了。”
这辆伊维科,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老农,常年奔波在安福寺镇到枝江县城的路上。它将镇上的人送往县城,又把县城到安福寺的人接到镇上,来来往往,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喜悦与辛酸,书写四季不同的色彩。
我留意到,贴在挡风玻璃右边的去向牌,背面有“紫荆岭”三个字。在我的记忆里,紫荆岭是焦枝铁路上的一处机务段,在行政区划上,原是一个镇,后与瑶华乡一并合到了安福寺镇。想必,这辆车要穿过紫荆岭抵达县城。
中控台中间的付款码和收款语音播报器,特别显眼,让我想到了从前。从前,从枝江县城乘车到宜昌,通常有“司售人员”,司机专注开车,售票员负责卖票。眼前的伊维科只有司机一人,没有售票员。乘客上车,扫码支付车票,语音播报器就会提示。现金支付,司机收整找零。
我扫了码,语音播报器立即报告:农商行收款9元。
“不开车哟,中午喝一盅!”应邀参加文友的新著《向暖而行》分享会,东道特意叮嘱我。
恰好儿孙当天要从宜昌城区去玛瑙河垂钓,我便搭乘了一截顺风车。“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我打算到安福寺后,转乘乡村客运车去县城,走一走“安董路”,看一看乡村的景。
一日之钓在于晨。儿子把我送到安福寺客运站,就朝他们垂钓的地方驶去。
上了车,我坐在司机的后面。我问到县城要多长时间,师傅说大约四五十分钟。此时车厢里只有两名乘客。担心乘客少,车在镇上转圈圈,没想到司机油门一踩,车就径直往县城方向开去。
车要穿过玛瑙河,河水从坝上滚下来,又哗哗地流过路面,车轱辘撵得水花飞溅。过去在枝江工作时,到安福寺采访,常从玛瑙河经过。一般季节,河水温驯,从一孔孔涵洞穿过,路面是干的。雨水时节,涵洞拥挤,河水挤到路面,车从水里蹚过,人从过水石上走过。若遇咆哮翻滚的洪水,漫过过水石,人和车是禁止通行的。据传,发大水时,洪水吞噬过生命。现在好了,上游不远处架起了一座大桥,无论河水大小,都不发愁了。
过了玛瑙河,伊维科在一心站停了下来,一位婆婆带着孙子上来了。车继续前行。毕竟多年没坐过这样的客车了,一上车就有一种亲切感,我想跟司机攀谈。到宜昌求学的时候常坐这样的车。记得车上贴有“勿与司机交谈”的警示,现在没了。只有一块红色的安全告知牌,牌上写着:“不超速,不超员,不疲劳驾驶,不接打手机,不关闭动态监控系统;确保乘客系好安全带,确保乘客生命安全。”是呀,安全责任大于天,除了死再无大事。
司机的车开得很稳,速度始终控制在四五十迈,错车、超车都很谨慎。
“勿与司机交谈”的警戒,时不时地在眼前闪现,我还是止不住与司机聊起来。
师傅姓刘,长相圆润,留着利落的短发,戴着墨镜,看起来很精神。他上穿一件藏青色的T恤,干净整洁,有一种亲近感。当我询问他的运营状况时,他警觉地扫我一眼,问道:“你问这些是干啥的?”或许在他看来,我这个陌生人触及了他的商业“秘密”,或者他开车多年,还没遇到过像我这样“话多”的人。他怕我在暗访,便追问:“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没正面回答,说随便问问民间疾苦。“疾苦”二字似乎触动了他,虽然他不知道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但晓得陈行甲铁腕扫腐的大快人心。戒备消除了,谈论的话题就多起来。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家长里短。不过,他有底线意识,不该说的绝对不说。坚决抵制民间那些不切实际的妄议。
从他的谈吐中,能感受到他身上既有漂泊的气息,又有浓浓的家常味道,二者融合在一起,彰显出他的机智与正义。他像玛瑙河的水,时而清澈见底,时而浑浊不清。
刘师傅高中毕业,原在宜昌磷化工厂上班,25岁时企业改制下岗。随后,他学了驾照,买了车,办了安福寺到县城的线路牌,重新就业。
问起他伙计的情况,他脸上洋溢着一种自豪。他说,伙计毕业于宜昌地区财校,考了会计资格证,在一家公司从事账务管理,工作稳定,待遇比他好。而他自己,每天要在安董路上往返五六趟,一个月下来,除去各种开销,也就几千块钱。
令他欣慰的是,他把儿子培养出来了。儿子考上了“哈工大”的研究生,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将来比他有出息。至于儿子的置业去向,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只盼儿子成个家,生个孩子,了却做父母的心愿。他对养老有自己的看法,儿女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要指望他们养老。他买了社保,退休后每月都有养老金,过自己的日子,不给儿孙添麻烦。
说完,他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的养老理念,触动了我,在心里荡起一阵涟漪。
春天连着夏天的日子,我喜欢驾车从安董路上经过,不为节省,只想看看风景。从宜昌回枝江,我常从安福寺下高速走安董路。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是穿越一道绿色的隧道。一路上,与玛瑙河对话,注视它的喜怒哀乐;看路旁葳蕤挺拔的白杨树,从嫩绿变青绿再到金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又在秋风里潇潇落下。菜花开的时候,金灿灿一片,如泼在田野里的油画;惠风和畅,稻田里绿意盎然,稻浪翻涌。打开车窗,一阵阵稻香扑来,闻着稻禾散发的独特体香,加上车辆起伏的颠簸,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往昔的行路难,不禁浮现眼前。曾经,从枝江到宜昌走的就是这条路。那时,搭乘客车前往宜昌,要绕鸦鹊岭,路途漫长,抵达宜昌要大半天的时间。
如今,从宜昌城区到枝江,或从枝江到宜昌,道路缩短了,出行的方式也多了。自驾,说走就走,十分自由。不过,开车就不能饮酒,这算是小小的遗憾;坐动车,短短20分钟,眨眼间就能从宜昌抵达枝江北站,速度极快,但两端的接驳时间稍长;乘坐805城际公交也较为方便,它按时发车,省去了等待的焦虑,只是路上的时间稍长;另外,还可以在“一路顺风”群里呼朋引伴,只是时间上拿不准,难得一路同行。
那天乘车,始发点仅两个乘客,接着又上来两个。看着这空荡荡的伊维科,我不禁替刘师傅担忧起来,这样跑车,岂不亏本?车到观音桥,幸好上来五六个,到了泰洲,车上已是满员。我算了一下,这一趟总共才99元。
这天有三十多度,一早就炎热起来,空调还没有开。刘师傅说,空调制冷的效果不好,不如吹点自然风。我理解他的自解。想来也是,他挣点钱真不容易。大热天,最难受的是他。乘客坐一截就下了,他得一天到晚被烤。
车在安董路上行驶,上上下下,过客匆匆。
在一心站上车的那祖孙俩,在董市镇下车了。孙子瘦高瘦高的,看上去像缺营养似的。婆婆带着他走亲戚。70岁的婆婆精神饱满,懂得感恩。下车时,她让孙子跟刘师傅打招呼,喊“爷爷,再见!”
刘师傅刚满50岁,显得年轻,这瘦高的孩子怎么就喊他爷爷呢?我纳闷,便问其故。
刘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这伢子从读小学开始,就一直坐我的车,如今都上了大学。”
伊维科继续前行。望着祖孙俩被丢下的背影,刘师傅讲起了他们的身世。原来,孙子的爷爷在三宁公司上班,50多岁时因心肌梗死突然离世,留下婆婆和儿子。儿子成家后,有了这孩子。起初,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过得还顺当。然而,家庭的变故,导致孩子孤独无依。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患上了间歇性抑郁症,家庭陷入困境。孩子的母亲觉得生活无望,便改嫁他乡。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婆婆一人肩上。为了维持这个家庭,供养子孙,婆婆每天凌晨4点就戴着头灯下地劳作,挖红薯、摘蔬菜,到镇上去换点零用钱。孙子很争气,前年考上了长江大学。
我猜想,这孩子之所以叫他“爷爷”,一定是得到过他的诸多帮助,比如上学时减免车费,或是给予其他生活上的资助。刘师傅不愿细说,但我已猜出几分。
刘师傅讲完这个家事,不禁唉叹一声:“老天真是不公呀!”
车到枝江酒业时,一位年轻的妈妈下了车。她个头不高,但模样清秀,听口音是外地人,嫁在泰洲。她在县城一家物业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在路上来回一个多小时。
刘师傅说:“别看这妮子个头小,生了一对双胞胎。不过,喜中有忧啊。”
我忙问缘由,他说:“两个双胞胎儿子长得倒挺结实,5岁多了,可就是说话吐字不清,是‘夹舌子’。现在每周都要到宜昌矫正,花费可不少。”
说话间,车快到终点站了。从观音桥上车的一位女士要乘坐八点二十的车去当阳,我看了一下时间,八点一刻。刘师傅立刻将车停在路边,掏出电话,联系车站的熟人,让车等一等。那位女士感动得连说三个“谢谢”。我对刘师傅的指间之情,油然而生敬意。
在消防大队,我下车了,默默地记下了这辆客运车的车号。
随后,打车前往预订的酒店。曾经跑过乡村客运、现在开出租车的司机告诉我,枝江现在的乡村客运车大多被公交车替代了,只剩下安福寺这一条线路,不久,这条线路也将通公汽。想到刘师傅的伊维科快报废了,又担忧起来,他将面临第二次失业。从安福寺到县城的乡村客运车共有17辆,意味着17个人要面对新的择业。不过,公交公司将优先考虑他们的就业,这也算是给他们的一丝慰藉。
喜获王卫东的新书《向暖而行》,捧读起来,她字里行间浸透着亲情、乡情和友情,每一篇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
屈定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三峡文学》《三峡日报》《散文湖北》等期刊报纸和网络平台。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