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一次聊天的时候,晓明哥突然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你每天都在发朋友圈、写动态、写感悟,那你发这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时他问的那一刻,我愣了一下,竟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随后他提醒道:“是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而我的第一反应却是本能的否定。我说:“我不是为了让别人的眼睛看见啊。”
可是,等到第二天清晨,我在冥想的时候重新回味这个问题,我看见了真实的自己。我不得不承认,我所分享的确实有让别人看见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全部。过去我曾说过,从当下的角度,我把每天的分享当成一种刻意练习,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也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坚持日复一日的表达,就像是在给自己打造一套自律的磨刀石。而站在未来的角度,我更清楚,我是在把自己的思想、精神、感悟与人生经历沉淀下来,留给未来有需要的人,甚至留给我的后人。
可既然承认“让别人看见”也是部分目的,那我更要追问自己:我究竟想让别人看见什么?是炫耀吗?不是。是证明我过得比别人好吗?也不是。因为我的人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会分享出来。真正想让别人看见的,是一个人如何从穷困的起点开始,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去改变命运;是他们能看见我的每一言一行,看见我不屈不挠、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看见我一次又一次越挫越勇的身影,看见我用毅力和意志力把自己一刀一锤雕刻出来的过程。
我想让他们看见我对生命的敬畏,看见我对规律的探索和理解,看见我对人性的见解,以及我如何把这些感悟一点点落实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一切,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因为看见我,而燃起力量,看到希望。
这种转变我自己体会得很深。记得刚开始做公益的时候,我发朋友圈,是带着一种证明欲的:我要让别人知道我能行,让他们看见我在付出。那时候,发出来就是为了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认可和掌声。而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慢慢不再把公益作为证明自己价值的手段,而是把它当成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当这种心态改变了之后,我再分享时,就不再是炫耀,而是希望我的举动能够感染和带动更多人。
所以,现在我更多的目的是让人看见:看见我如何把思想落实为行动,看见我在不断改变自己命运的路上如何坚持,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向善、向上。甚至哪怕只是一个人受到触动,那也是我所做一切的价值所在。
这种转变其实伴随着内心的成长。我回忆起过去,在自己内心匮乏的那些年里,我发朋友圈很在乎别人看见,会期待着他们的点赞和评论,好像只有被外界认可,自己才算有价值。而这些年,随着心境逐渐丰盈,我早已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也不在乎有没有人给我点赞。我更在乎的是:我是否做了我认为对的事。我是否在用一锤一刀雕刻自己,用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我沉下心来去想,我越来越明白,所谓“让别人看见”,并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让别人从我身上看见一种可能性。那是一种活生生的例证:一个人即使出生卑微,也可以靠意志、靠坚持、靠不断突破自己,逐渐打破原生环境的束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们为什么常常容易陷入迷茫?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榜样,没有看见方法,没有看见自己真正的潜能。很多人不是不能,而是他们没见过有人走过这条路,所以他们不敢走,不愿走。可如果能让他们看见一个鲜活的案例,让他们看见一个人如何在泥泞里也能开出花,那么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可以。
这让我想到,我之所以坚持写,坚持发,不是为了当下的掌声,而是为了时间的回响。几十年后,当我再回过头去,我能看到自己一刀一刀雕刻出的印记。我甚至希望,当我的孩子和后人读到这些文字时,他们能看到一种精神的传承:他们的父亲或祖辈是如何从零开始,不屈不挠地走出一条道路的。
这才是“让别人看见”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他们。不是为了当下的短暂热闹,而是为了未来的长远影响。
最后我想说,分享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生命的对话。它既是与别人的交流,更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写与发,我不断照见自己,看清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剔除虚妄,雕刻真实。
我越来越相信,生命最深刻的价值从来不是活得比别人好,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这条路我走过,你也能走。”所以,当我分享时,我真正想让别人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短暂的辉煌,而是一颗心在苦难中不熄灭的火焰,一份精神在逆境中不坍塌的力量。
而这份火焰和力量,终有一天,会点燃另一个人,甚至点燃一群人。那一刻,“看见”的意义就不再属于我,而属于我们共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