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生命画最美的弧,给懂的人🍃
量子诗歌文化传媒“七嘴八舌”说诗评诗系列之周静伟老师的《了无痕》
主持人:百炼成钢老师 制作:公主小妹
讨论的作品
《了无痕》 🌹🌺
周静伟/黑龙江
一条长满鳞片的木鱼声
摇头摆尾,游出山门
被暮色这只黑猫张口,吞掉
老方丈闭目,手上的掌纹也闭目
一袅炊烟,回归于一梱柴木
在深山老林里寻寻觅觅
那柄遗落的锋利的斧声
不知是否已生锈
夜里,风拎一桶星光
叮叮当当地倒在湖水里
山色空蒙。云朵悄悄漫上来
一盏披着袈裟的雷声在里打坐
2025.7.1
【作者简介】周静伟,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爱好诗歌,秉承“我手握我笔,我笔写我心”的理念写诗,时有小作发诸报刊及网络。
参与人员:
王雷读诗: 周静伟老师,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诗人,文如其人。其人,“直、方、大”;其文,“新、奇、特”……
这首《了无痕》结构精巧、意象空灵,实现了禅意与超现实意象的完美融合。
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在立意构思上:诗歌以禅宗“了无痕”为核心,通过木鱼声、斧声、星光与雷声等意象的消散与回归,构建出万物归于寂灭的哲学意境。尤其“老方丈闭目,手上的掌纹也闭目”一句,以身体细节呼应主题,深化了禅悟的沉浸感。
二、意象创新性堪称惊艳:“长满鳞片的木鱼声”将听觉转化为触觉与视觉,“风拎一桶星光”以生活化动作描写自然现象,而“披着袈裟的雷声”更将宗教符号与自然之力熔铸为一体。这种通感与陌生化手法远超常规表达。
· “木鱼声长鳞片”实现声波生物化,突破物性界限
· “暮色黑猫”完成时间捕食者的具象建构
· “掌纹闭目”使人体地貌参与禅修,堪称生理佛学
斧声锈蚀论:
· “寻觅斧声”将暴力工具声波化、考古化
· “是否生锈”赋予声音金属氧化属性
星光桶装学:
· “风拎星光桶”创造天体流体动力学
· “披袈裟雷声”实现气象宗教服饰学
四:尾声高潮,戛然而止:结尾“雷声披袈裟”真是神来之笔!把之前所有零散意象(木鱼、方丈、星光)全部收束成佛门气象,比《春天的麦地》那种空间叙事更圆融。
微暇:不过,“在里打坐”的“在里”稍显语病。更为,“絮内”、“在蒲团上”或者更激烈一点“在闪电里”,可供参考……
总体而言,这首作品在语言实验与意境营造上已达专业水准,兼顾了陌生化/技巧化、优美与流畅,无疑是一首令人回味的上乘之作!🌹🌺
简历:“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副主席)读诗:周老师《了无痕》的周老师是我敬佩的老师,他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造诣,总是满怀热情地为大家传道解惑,自有幸结识以来,感到受益良多。具体到这首诗,整首诗处处充满了“动”与“静”形成的张力,游动的木鱼声与老方丈闭目,一袅炊烟与锋利的斧声,叮叮当当的星光与山色空蒙,在动与静的张力中达到了和谐统一——披着袈裟的雷声在里打坐,真有“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禅意!从整首诗的结构看,该诗以木鱼声为引子,引出老方丈闭目,他在沉思、在回望生命的历程,第二段锋利的斧声具有象征意义,暗喻他经历的人生历程的跌宕起伏,但最后雷声归于寂静的打坐,点明了“了无痕”的主题,在山色空蒙中归于静寂,这是他的生命的历程,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从诗艺上看,该诗大量运用了陌生化技巧,可以说出神入化,长满鳞片的木鱼声,暮色被黑猫张口吞掉,手上的掌纹闭目,锋利的斧声,风拎着一桶星光……比比皆是,意象独特而且更加突出了作者要表达的诗意,技法老道,展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令人称道!该作品,诗意与诗艺浑然天成,可称为优秀作品!
简历: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文化强国”实验室(筹)常务副主席,喜爱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我与世界的沟通。
公主小妹读诗:《了无痕》解读点评——
这首诗以灵动意象编织禅意哲思,“鳞片木鱼声”、“暮色黑猫”打破常规认知,将听觉、视觉与动态融合,赋予山寺暮色神秘朦胧感。老方丈与掌纹“闭目”,以极简细节勾勒出物我相融的禅定境界,暗含“万物归于寂”的意涵。“炊烟归柴木”“斧声寻锈迹”,在时光流转中藏着对“消逝与留存”的叩问,斧声虽“遗落”,却以“是否生锈”的悬念留有余味。末段“风倒星光”“雷声披袈裟打坐”尤为精妙,把自然景象化作禅修者,声色皆入禅,“山色空蒙”的意境与开篇呼应,让“了无痕”的空灵感贯穿全诗。整体语言新奇却不晦涩,禅意藏于具象之中,读来余韵悠长。
不足: 部分意象关联稍显松散,如“遗落的斧声”与前后禅意场景的衔接不够紧密,易让读者对“斧声寻锈”的隐喻指向产生困惑,削弱整体意境的连贯性。末段“雷声披袈裟打坐”虽新奇,但“雷声”的强烈听觉感与“打坐”的静谧感反差过大,若缺乏更细腻的过渡,会让意象融合稍显生硬,削弱禅意的自然流动。
简历: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唐宋风韵诗社主编,桃园国际诗歌文化传媒总裁。华人诗者联盟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文同文化社副总编。
苏山有鹿读诗:周静伟老师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者,其诗风格独特,意象奇崛,善用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主旨富含深意,充满哲思悲悯。《了无痕》是一首充满禅意与奇幻色彩的诗作,诗人以独特的笔触构建出一个空灵、幽谧且富有哲理的世界。
诗开篇“一条长满鳞片的木鱼声,摇头摆尾,游出山门”,将木鱼声赋予鲜活的形象,打破常规认知,以听觉意象视觉化,营造出奇幻氛围。“被暮色这只黑猫张口,吞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奇幻感,同时也暗示着某种事物的消逝。老方丈闭目,掌纹也“闭目”,生动地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静谧修行的状态。
“一袅炊烟,回归于一捆柴木”寓意着事物的回归本真,炊烟是生活的象征,回归柴木则有返璞归真之意。寻找遗落的斧声是否生锈,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事物变迁的思考。
夜晚的描写更是奇幻瑰丽,“风拎一桶星光,叮叮当当地倒在湖水里”宛如一幅梦幻画卷,星光与湖水交融,山色空蒙,云朵漫上,而“一盏披着袈裟的雷声在里打坐”将雷声赋予宗教意象,增添了神秘的禅意。
整首诗意境深远,意象独特,通过对自然与宗教元素的巧妙融合,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时光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引导读者在这奇幻的世界中探寻“了无痕”的真谛。
作者简介★
苏山有鹿,《神州诗歌报》微刊副总编,“诗人之家”主席;文同文化社特约顾问。有若干诗作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世界诗歌文学》《神州诗刊》等网刋、纸刋。曾获诗赛多奖项。诗观:视诗歌为月亮,亦为救赎。
百炼成钢读诗:周校长的这首小诗依然可以说是清奇。虽以"无痕"为题,却让木鱼声游出鳞片的纹路,令暮色长出猫的利齿——周静伟老师用逆喻的刀锋,在消逝中刻下存在的印记。
"斧声生锈"的叩问可谓神来之笔,将听觉转化成触觉。而披袈裟的雷声打坐云端的意象,更是完成了宗教与自然的融合。诗人始终在边界行走:木鱼既具鳞甲又承佛性,黑猫既噬光影又孕玄思,斧声既锈蚀又锋芒暗藏。
全诗通过木鱼声、斧声、雷声的听觉链条,在虚实相生中完成禅意闭环,既接地气又破边界。这种以器物写禅意、以自然证大道的笔法,让读者在鳞甲与云朵之间,触摸到哲学的温度。
周老师用词语的凿子劈开常规语法,却用意象的榫卯重构出更严谨的诗学建筑——所谓"无痕",恰是最高级的创造痕迹。
作者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文化强国”实验室(筹)副主席。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琳琳(高琳)读诗:虽然题目是《了无痕》,但木鱼声、黑猫、炊烟、柴木、斧声、湖水、雷声等,都悄然留下了痕迹,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
周静伟老师诗作一直以来以“新、奇、特”著称,让读者眼前一亮,这首亦如此。诗人用拟人、倒装、暗喻,将陌生化达到极致,非一般人能做到。例:“木鱼声被这只黑猫张口吞掉”,“那柄斧声不知是否生锈”。在接地气的同时,比喻又没脱离边界,尤其尾句惊艳,首尾呼应,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境界。
此诗虚实相间,视觉、听觉、触觉相合,语言凝练,用隐喻达到禅意之效果,是一首在创新上突出的佳作。
2025.9.12 晚
简历:高琳(秘书长),笔名琳琳,上海人,"文化强国”实验室(筹)秘书长。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文雅解析:《了无痕》是一首充满禅意与空灵感的现代诗,通过意象的叠加和隐喻的转换,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深山禅境。
诗歌以木鱼声开篇,却赋予其长满鳞片,摇头摆尾的具象形态,将听觉视觉化,使宗教法器瞬间跃入自然之境。木鱼声游出山门,被暮色(黑猫)吞噬,既暗示昼夜交替的流逝,又暗喻禅意消隐于虚空。
将听觉(斧声)与触觉(锋利)嫁接,既呼应前文,寻寻觅觅的迷失感,又暗指人为破坏与自然修复的对抗;
披着袈裟的雷声,更将宗教符号(袈裟)与自然现象(雷)结合
诗歌以暮色吞声起,以雷声打坐,终构成从消散到重生的闭环。
炊烟回归柴木,暗含因果轮回,斧声是否生锈,则追问人为痕迹在时间中的湮灭——与标题《了无痕》呼应,揭示一切喧嚣终将归于空寂的自然法则。
末段,风拎星光倒湖,云漫山色等意象空灵流动,恰似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境,体现诗人对无常与永恒的辩证思考。
诗人简介:许文雅,北京人,著有诗歌作品百篇发表于海西网文学网,头条,雁妮诗刊及其他诗歌网站与刊物。曾获得对联大赛三等奖,爱好文学、朗诵、主持等。曾任华协海西网北京分会宣传部长,广东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会长。
梦想向太阳读诗: 墨痕淡处见禅心
——读《了无痕》的意、象、境与诗眼
指尖刚触到“长满鳞片的木鱼声”,忽然就愣了下——木槌敲木鱼,本该是沉得能落进心里的响,怎么偏长出了鱼鳞?再细想才觉出妙,像深山晨露浸软了木槌,敲下去时连回响都带着水的滑,禅堂的肃穆一下子就活了,绕开佛堂的香火气,成了能在暮色里游来游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了无痕》最特别的地方:它从不说“禅是什么”,只把禅混在暮色、柴木、星光里,像老方丈手上闭着的掌纹,你不细品,都觉不出那藏着的静。
诗里的意象全裹着层雾似的,软乎乎的。木鱼声长了鳞,在暮色里游得轻悄;炊烟要寻柴木,绕着松枝转来转去,那“寻寻觅觅”的模样,让我忽然想起自己盯着待办清单发呆的样子——明明急着赶进度,眼神却飘着,跟这炊烟似的,慌里带点茫然。还有那“遗落的斧声”,我总忍不住想,它没生锈时该多脆啊?是樵夫抡起胳膊,铁刃砍进木头里的“笃”声,满是深山里的活气,哪像现在,连我们对日子的感知都钝了,跟生了锈似的。暮色是“黑猫”也好玩,它不抓老鼠,就轻轻把游出山门的木鱼声吞了;星光装在“桶”里倒进湖,叮叮当当作响,溅起的碎光沾在云絮上,连山色都没被扰着;最绝的是雷声,居然披了“袈裟”打坐,把轰隆隆的吼揉成了拍松针的软——哪有一点吓人的样子?所有硬的、锐的,到这儿都软了,像深山的雾漫过松枝,全融在“无痕”里,暖得很。
再往下读,就撞进诗里的境了。门内是闭目的方丈、木鱼的声,安安静静;门外是寻柴的炊烟、生锈的斧声,热热闹闹,可暮色一裹,山门的边儿就淡了——原来禅从不是躲在深山里的,它能装下烟火气,就像老方丈的僧袍上,说不定还沾着松针的绿呢。夜里的湖更让人喜欢,星光倒进去像撒了把碎银,沉在水里的光跟云影缠在一起,风掠过去都轻手轻脚的,怕搅散了这团软;雷声披着袈裟坐在云里,影子投进湖里,跟云影、星影叠成一片,哪分得清哪是天、哪是水?这境哪儿是逼仄的禅房啊,它宽得很,能让木鱼游,让炊烟寻,让雷声坐,像把整个深山的静都叠进纸里,不挤,不闹,就轻轻晃着。
到最后才懂,“无痕”就是这首诗的眼。木鱼声被吞了,没留印子,可老方丈的掌纹里早落了静;炊烟寻柴,没找到斧影,可“寻寻觅觅”里藏着盼;星光倒湖,没剩声响,可山色里映着亮;雷声打坐,没惊着云絮,可袈裟里裹着软——所有发生过的,都像雾散后的松枝,看着没痕迹,气息早融进风里了。这“无痕”,是老方丈不执着的静,是雷声不张扬的软,更是寻斧人不非要找到斧的淡——就像诗里的炊烟,它寻柴不一定是要找最干的那捆,说不定就喜欢烟线绕着松枝的慢。我们总追着进度条的“有”,却忘了停下来闻闻松针的清,“无痕”其实就是提醒:把执念磨成轻烟,“无”里藏着的,才是最踏实的“有”。
手机屏开始打盹的时候,指尖还留着星光的凉。我忽然想翻回开头,再读读“风拎一桶星光”——当时第一反应是“风怎么拎得住?”,现在才品出来,风肯定是轻的,不然星光早洒了;星光也是软的,落进湖里都舍不得沉底,这一动一静的巧劲,诗人藏得真深。原来《了无痕》写的从不是深山里的禅,是我们心里的禅:像暮色吞木鱼声那样,把慌和执都化掉;像雷声披袈裟那样,把急和烈都沉下;像风拎星光那样,把忙和乱都放轻。我们不用逃去深山,就趁手机屏暗下来的瞬间,听听心里那声“木鱼”——是藏在打卡机缝里的松针清,是外卖小哥轻叩门把的微响,是能润开感知的露,只要慢一点,就能接住。
作者简介:鲁峙均,四川阆中人,笔名梦想像太阳。*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荷兰花海文学总社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墨染千秋之墨海在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神州诗歌报听潮、当代诗星、中蝶恋花文学等平台和刊物发表上百首(篇)诗词、散文小小说。最高级的诗性可以是太阳,既燃烧自诗观:己照亮万物,又不让任何人被灼伤。
心雨读诗:诗歌以“木鱼声”、“老方丈”等意象勾勒禅意场景,将声音具象为“长鳞片的鱼”,被“暮色黑猫”吞掉,赋予抽象感知以生动形态。“炊烟归柴”、“斧声寻锈”,在自然循环与时光流逝中藏着对过往的追寻与怅惘。末节“风倒星光”、“雷声披袈裟打坐”,以奇幻笔触融自然与禅意,让天地万物皆入禅境,整体营造出空灵、静谧又暗含哲思的氛围,“了无痕”的虚无与万物有痕的描绘形成微妙呼应。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倚楼观蝶舞读诗:读周老师这首诗最先感觉到的,是山里那种安安静静的“活气”——不是热闹的活,是细枝末节里藏着的灵动感。比如写木鱼声,没说它多响,反倒说它“长满鳞片”“摇头摆尾游出山门”,把听得到的声音写成了看得见的鱼;暮色也不是冷清清的“暗下来”,而是“黑猫”似的,一张嘴就把那点游动的木鱼声吞没了,连老方丈的掌纹都跟着“闭目”,整个画面一下子就静下来,没半点多余的动静。
中间写炊烟“回归柴木”、找遗落的“斧声”怕它生锈,又软乎乎地带出点回溯的味儿。不像在说多要紧的事,更像山里人闲时的念想——柴烧出了烟,烟散了又像回到柴里;过去用来劈柴的斧子没了踪影,连它曾有的“锋利”声,都怕在山里搁得久了,慢慢锈成没动静的旧物。这种淡淡的牵挂,让山里的景不只是景,多了点人的温度。到夜里的部分更软了:风像拎着桶似的,把星光“叮叮当当地倒在湖里”,连星光都有了响声;雷声也不是轰隆轰隆的,反倒“披着袈裟打坐”,安安静静的。这里的动静特别妙——星光本是静的,偏让它“叮当”响;雷声本是吵的,偏让它静为“打坐”,反差里全是山里夜晚的平和,像人坐在湖边听风看星,连呼吸都跟着慢下来。整首诗没说什么大道理,也没堆华丽的词,就把山里的日与夜、声与景,揉成了一股淡远的味儿。最后“了无痕”的感觉也藏在里头——不是真的没痕迹,是那些声音、那些念想,都轻轻融进山色湖光里了,像风过湖面留个纹,转眼又平了,读着心里特别松快。
简历:黄聪明,笔名蝶舞(花间蝶舞),福建省南安市人,现供职于南安市教育局;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律绝、词牌、新诗均有所涉猎,原创诗词破千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金奖;目前200余首诗词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与中国诗歌网,另有部分诗词散见于《诗刊》《先锋诗刊》《中国网络诗歌》《青年诗人》《诗词方舟》《诗人》《神州诗歌报》等刊物。
希望读诗:周老师的《了无痕》是一首有很深意境的禅诗,我发现有几处妙言:
一、"手上的掌纹也闭目",用夸张的手法,来说明修炼的程度。
二、第二节用倒序的手法凸现修炼的造诣。
三、第三节用意想法,说明人的意念与自然现象合二为一。
能有如此高的境界,一定是积累了深厚的生活阅历,深感敬佩!
作者介绍:陈佩钢,网名:希望、回归西施故里。
一个60后诗词爱好者,在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通车之际,我的一篇散文诗《飞跃的巨龙》被新民晚报所刊登;1996年通过东方广播电台的征文《你的故事我的歌》,第一次走进直播间录制节目;201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亲自辅导我儿子撰写散文《衣柜上的小木箱》,一举获得全国高中生征文演讲大赛的冠军。
本人热爱写诗,尤其是反映百姓现实生活的题材,都是我热衷于书写的,其作品散见于《三月》、《蓝色弧线》、《九州诗苑》、《新月小诗》、《中国人民诗刊》、《中国爱情诗刊》《希望诗林》等刊物,现任《希望诗林》诗刊审稿主编,我愿意在诗海里寻求人生灿烂的一粟。
荼蘼花读诗:“木鱼长了鳞片”,它就有了骨头,也披上了铠甲,一首诗的意象就这样立了起来。
“暮色是一只黑猫”,好警觉的暮色!如警世恒言一般,吞没着尘世种种。
“炊烟”归于“一捆柴”,甚至是“深的山,老的林”,这是事物的还原,也是本我的呈现,这样的句子纯如赤子。
锋利的刀斧是世间的磋磨,“风”也是推波助澜的,老和尚闭了目,袈裟里有隐隐的雷声,
我们一生寻寻觅觅,到底在寻觅什么?而最后,又能留住什么?这是蛰伏于这首诗深处的哲思。
读这首诗,感叹于诗人用如此丰富的意象,却能展现出那么孤独的意境。
仿佛听见金庸老爷子大喝一声:“人生,不过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这是存在主义的实践哲学,是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践行。这也是功成身退的东方智慧,对生死的超然脱俗态度。
简历:作者简介: 李丽君,笔名荼蘼花。山西吕梁人,无趣的时候写写分行。
曹远国读诗:周老师的《了无痕》是一幅深山古寺的静谧夜景图,在自然与宗教元素的交织中,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万物皆空的禅学感悟。整首诗通过对深山古寺夜晚一系列奇幻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神秘的禅意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诗中蕴含着对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思考,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许,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简历:曹远国,笔名曹源,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打工族》。桂阳诗文公众号及中国诗歌网。现在深圳打工。诗观:诗是诗人内心痛出来的语言。
文酌读诗:读周静伟老师的《了无痕》,仿佛在我喧嚣的世界里辟出一隅空灵角落,心中的浮躁瞬间被诗意涤荡,只剩满心欢喜与深深触动。
老师笔下的意象极具魔力,超现实笔触打破了感官的界限。“长满鳞片的木鱼声”,竟让单调的敲击声有了灵动游动的模样,仿佛能看见那声音随着暮色悄然远去;“风拎一桶星光”更妙,把无形的风化作俏皮的行者,星光叮当落入湖水的画面,温柔得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美好。通感手法让山寺景致鲜活立体,读者的心境也不自觉融入这份清幽之中。
诗中的隐喻满含深情与思考,引人共鸣。木鱼声游出山门又被暮色吞噬,似是佛法与世俗的碰撞,带着一丝无奈与怅然;遗落的斧声追问“是否生锈”,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藏着对自然本真与初心是否留存的担忧。而物性转化更是动人,雷声披袈裟打坐、炊烟回归柴木,万物皆有禅心,暗合“万物一如”的哲思,让人在浮躁中寻得一份平和。
整首诗以“暮色到夜里”的时间线串联,在时空流转中留白。“了无痕”的标题与“斧声是否生锈”的疑问形成张力,禅意不止于画面,更深深叩击人心:世间万物总在消逝与留存间交替,唯有那份浸润心灵的宁静与体悟,悄然沉淀,看似无痕,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有了深深的痕!
编辑简介:文酌 ,原名李永霞,文同文化社现代诗主编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热爱文学,业余爱好者。诗歌多发表于文学网刊,并偶有作品获奖。现任美篇小说平台的管理员,中国诗歌报现代诗和散文诗七室的副主编和三室的编辑,天涯诗韵社主编,诗观:用诗歌谱写尽善尽美的人生。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王红民
副主席:百炼成钢
副主席:公主小妹
秘书长: 琳琳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余波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