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
文/李广昌
清晨去爬魁星塔,无意间在半山腰的寺庙旁,发现了几株挂着小粟米般果穗的白背叶。微风拂过,叶片翻起银白的背,仿佛低语着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往事。望着它,我不由想起一个关于白背叶的故事。
相传从前有位樵夫,在山中砍柴时不慎伤到手,血流不止。情急之下,他顺手抓起眼前一株叶子似桐、背呈白绒的灌木叶子,揉碎咬烂,敷在伤口上。不过片刻,血竟止住了。后来,他将这种树叶晒干研成粉末,用于治疗村民的外伤出血,效果甚好,成了乡里闻名的“土郎中”。因叶子背面洁白如雪,人们便叫它“白背叶”。
白背叶,是大戟科灌木或小乔木。其小枝、花序与叶背皆披白色星状绒毛,故名。叶互生,阔卵形,偶在三浅裂处收尖。夏初开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亭亭立于枝头,雌花序则侧生或顶生。果序圆柱状,覆羽状软刺,宛若一串细巧的绒球,故也有“白鹤树”“白帽顶”之别称。至秋,蒴果成熟,外表密披柔软绒毛。
它喜生村边、路旁、荒地与低丘灌木丛中,平凡却不普通。
白背叶原名酒药子树,最早记载于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除此之外,它还有白叶野桐、白泡树、鬼点火、白鹤树、亚娘根等众多别名,每一个名字背后,大抵都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白背叶的叶与根皆可入药。
叶性平、味苦,能清热、解毒、祛湿、止血,常用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湿疹、跌打损伤与外伤出血。
根则微苦涩、性平,可清热祛湿、收涩化瘀,主治肝炎、肠炎、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及跌打扭伤。
民间应用尤见智慧,这些方子至今仍在乡野流传:
急慢性肝炎:鲜根适量水煎服,或加猪肝同炖。
脾肿大:白背叶根配猪胰,炖汤食肉。
脱肛、便血:根配猪大肠,炖服。
肠炎腹泻:根适量,水煎服用。
产后风:配艾叶酒煎服。
白带:配海螵蛸、鸡冠花,水酒对服。
鹅口疮:根蒸水,棉球蘸搽。
扁桃体炎:鲜根蜜浸绞汁,频频含服。
外伤出血:叶晒干揉绒外敷,或加冰片研末撒敷。
跌打损伤:鲜叶捣烂外敷。
扭伤腰痛、产后腰痛:树皮或根水煎,加糖与甜酒调服。
溃疡:鲜叶捣烂调油敷。
痈疖肿毒:鲜叶加鸡蛋调匀外敷。
耳中出脓:根磨酒取浓汁滴耳。
现代研究揭示,其根含熊果酸乙酸酯、白背叶氰碱等成分,果实含脂肪油。药理实验表明白背叶根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
白背叶作为地方习惯用药,多为自产自销,始终低调服务于民间。它像一位隐于山野的良医,不声不响,却守护着一方安康。
这株承载百年用药智慧的草木,至今仍在乡间一隅,静静履行它的使命。而在中医药振兴的大潮中,如白背叶这般朴素的草药,是否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金光?
下山时,我回头再望——那银白的叶背在阳光下微微发亮,仿佛是对这个问题最温柔而坚定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