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更要铭记先烈,崇尚英雄。9月3日,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正是“天凉好个秋”的时节。笔者来到河北任丘市烈士陵园,只见松柏成荫,寂静、凝重、庄严。走进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飞檐斗拱六角三层亭塔,塔身建筑精巧,气势宏伟,远看似鸿雁凌空,在苍松翠柏掩映中,更显庄严肃穆。
这座亭塔就是牛氏烈士纪念塔,是1956年中共任丘县委、县政府为纪念为新中国解放光荣献身的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三兄弟而修建的。
塔身为正六角形,塔顶为飞檐轿顶式,安有宝顶,底层有16根红柱。塔的正门雕刻着“英雄史迹如松柏常青,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的巨幅楹联。塔内高大的汉白玉方碑正面,镌刻着原保定直属特委军委书记侯玉田题写的“牛氏三杰光荣不朽”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牛氏三杰是任丘及周边县市革命的播火者和播种者,其中牛文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任中共任丘县委第一任书记,在本村创建了任丘第一个党支部。几十年来,牛氏三兄弟的英雄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广为传扬。听着陵园工作人员的讲解,目睹烈士生前使用过的遗物,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那硝烟弥漫、悲壮惨烈的战争年代,牛氏三杰那威武高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犹如展现在眼前。
牛氏三杰,即牛文良(1909—1936)、牛文仓(1911—1936)、牛文常(1916—1936)三位革命烈士,任丘县天宫村(即后来的三杰村)人。牛文良、牛文常是同胞兄弟,牛文仓是他们的堂兄弟,三人均为战争时期中共河北省保属特别区委员会(以下简称“保属特委”)的领导成员。牛文良少时入私塾读书,1929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1930年,经保定二师学生贾良图、曹金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志存中学党支部宣传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牛文良按照中共保定市委指示,联合进步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学校当局将牛文良等6名学生开除学籍,激起全校爱国学生的强烈反抗,他们赶走了前来镇压爱国学生的警察,驱逐了校长和训育主任。其后,国民党当局又派反动军队镇压学生,形势十分严峻。党组织为了保存力量,将牛文良调出志存中学,化名牛九霄,在保属特委领导下从事学生爱国运动工作。
1932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包围了正闹学潮的保定二师,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牛文良联络各校进步学生,组织二师学潮斗争校外后援会,支持二师学生坚持斗争,7月6日反动军队血腥镇压手无寸铁的学生,有几名同学在与敌人搏斗中英勇牺牲,还有几名进步学生被囚禁。事件发生后,牛文良领导进步学生绝食一天,以示对遇难者的哀悼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为此,牛文良受到通缉,后在党组织的掩护下离开保定,于1932年8月参加了高(阳)蠡(县)暴动。暴动失败后,党组织又派他到天津开展地下工作。他组织领导了天津南郊5个村农民反对地主兼资本家李善仁霸占农民土地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1933年春,牛文良在天津领导码头和车行工人爱国救亡运动,建立了“码头工会”和“车夫工会”,宣传党的主张,提高工人革命觉悟和爱国热情。他的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天津当局察觉,被几个特务抓捕,押送途中,他机智脱险。而后,他到北平与省委取得联系,组织上派他到广安区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公开身份是英语补习班教师。他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到工厂、学校、商店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卖国罪行和日本侵略中国的真相,使广安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1933年5月至7月,中共河北省委机关和北平市委组织连遭破坏,400多人被捕,牛文良与当时在北平的堂弟牛文仓也在其中,先被扣押在驸马府,后移北平第三模范监狱,敌人对牛文良软硬兼施,牛文良坚贞不屈,一直未暴露真实身份。不久,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当局被迫将牛文良、牛文仓放了出来。
牛文良出狱后,按照党的指示,去上海,武汉做联络员工作。后又化名赵玉山,打入国民党二十九军内部,结交了一些朋友,发展党员40多名,就连一三师师长赵登禹的秘书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在一三二师秘密建立党支部,推动抗日工作开展。在国民党军队,牛文良受到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器重和赏识,调他到军部工作,先是在参谋处,后又掌管二十九军无线电台,掌握了大量日本侵略军侵华的消息和蒋介石如何指示二十九军妥协投降等重要情报,及时报告党组织,为党组织争取宋哲元及二十九军在华北抗战作出很大贡献。1935年张北事件发生,牛文良暴露了身份,工作十分困难,随后设法离开二十九军,河北省委调他参加了保属特委领导工作。
牛文仓1930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经牛文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随同牛文良积极参与声援保定二师的爱国救亡运动。保定二师惨案发生后,他和牛文良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并积极参加了高蠡暴动。1932冬,牛文仓回到任丘,开展群众工作,发展党组织,其妻孙大焕、姐姐牛文英、父亲、母亲和牛家长工马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成为燕赵大地上的红色之家,并与当地共产党员王者兰一起,在本村建立了任丘第一个党支部。
为了开展工作,他在本村办起青年夜校,自编《农民之苦》《工民自述》《女子之地位》等富有革命理想的教材,向农民讲授。同时,还利用同学、朋友、亲戚等关系,深入其他村帮助办夜校,发展党的组织。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发展几十名党员。1933年春,先后建立了天宫、邢村、东庄店、麻家坞、太平庄、守练等十几个党支部,拥有党员70多名。1934年9月,中共任丘县委建立,牛文仓任县委书记。县委成立后,首先开展打富济贫的“秋收运动”。牛文仓、牛文常把附近几个村的几十名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先收割自己家和父亲家地里的庄稼然后转向其他富户。接着,在牛文仓、牛文常等人的领导下,又开展了分粮吃大户、打盐巡等一系列经济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1934年秋后,党组织逐步扩大到高阳、安新、河间、雄县一些地区。
1935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派李菁玉到任丘,与牛文仓、傅贯一共同恢复建立了保属特委,李菁玉任特委书记,傅贯一任组织委员,牛文仓任军委书记,牛文常任委员,特委机关就设在天宫村牛文仓家。在保属特委领导下,党组织发展很快,十几个县都建立了县委和党的特别支部,平汉铁路以西的满城、完县也发展建立了党组织。1935年秋,牛文仓到中共河北省委汇报工作,得知北方局和省委经费有困难,回到任丘后,立即开展了“筹款借枪”活动。牛文仓首先变卖家产,将自家土地和牲口卖掉,换成银元后全部上交了党组织。同时,他还和其他同志一起向财主大户筹款借枪,经过艰苦努力,把1万块银元送到天津,交给了组织,帮助解决了经费困难,受到河北省委的高度赞扬。
1933年,牛文常由牛文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他与牛文仓等一起参与领导秋收运动、打盐巡等斗争。这个时期,住在潴龙河畔、白洋淀边的秘密武装队员与当地盐民一起扫土熬盐,卖钱谋生,并建立了“硝盐工会”。但盐商勾结国民党当局,禁止熬盐,盐巡经常横冲直撞,勒索甚至监禁盐民。为了保护盐民利益,县委发动盐民开展打盐巡斗争。一次,牛文常和王春明等队员正与盐民扫土熬盐,两个盐巡闯来砸碎了盐锅,还扬鞭打人。牛文常见他们不讲道理,向在场盐民一挥手,十几个盐民一拥而上。盐巡想开枪,牛文常等队员也都掏出手枪,对盐巡道:“再捣乱毙了你。”吓得盐巡狼狈而逃。从此,当地盐民见了盐巡就赶,熬硝盐的越来越多,硝盐还远销河间、肃宁、文安、大城等县,盐巡再也不敢捣乱了。
1935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军签订“何梅协定”后,华北局势日益紧张,保属特委成立了抗日反蒋武装大队,牛文仓兼任大队长,牛文良从二十九军调回任指导员,牛文常任中队长,他们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发动群众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一天夜间,他们把沿津保公路的电线断续割了130余里,锯倒电线杆100多根,并于193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枪毙了安新县北冯村民,民愤极大、罪恶多端、对共产党恨之入骨的大地主曹老腻,为民除了害。
抗日反蒋武装大队的成立及活动,迫使国民党当局急令二十九军的一三二师驻防任丘,雄县、河间一带,牵制了二十九军离开华北去围剿长征红军主力的行动。同时,抗日反蒋武装大队引起了国民党县政府的极大恐慌,保安团到处抓人,并通缉捉拿牛氏兄弟。1936年2月20日,保属军委在高阳县孟仲峰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发展扩大抗日武装问题,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也都到会。是日夜间,由于奸细告密,任丘、高阳、安新三县保安团包围了孟仲峰村。牛文良一面指挥迎敌,一面派人冲出去组织力量前来解围,在突围中,牛文仓胸部受重伤壮烈牺牲。
牛文良身受重伤被俘后,敌人把他拉到高阳县城,打了强心针,然后开庭审问,牛文良怒斥敌人:“真正的中华儿女,要与祖国同生共存。你们在敌人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候,不拯救中华民族,反而屠杀爱国青年,耻于人类!”在敌人的残酷刑讯和威逼利诱下,牛文良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牛文常虽冲出重围,不料在10余里外又在任丘双塔村东北洼遇上地主武装分子,后面保安团又追上来围攻。地主武装分子张某开枪,牛文常负伤。牛文常战斗到最后仅剩一颗子弹,高呼:“死也不当俘虏,共产党是杀不完的!”自击头部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岁。
牛氏三兄弟牺牲的噩耗传出后,保属区的游击队员和烈士生前战友,以及认识他们和得到过他们帮助的农民、盐民,无不悲伤、痛哭。牛氏三兄弟牺牲后,被人们尊称为“牛氏三杰”。1936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刊物《火线》第55期发表题为《纪念我们英勇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牛氏三兄弟》的悼念文章。文中写道:“他们那慷慨赴难、临危不惧的精神,他们那艰苦卓绝、奋斗到底的毅力,他们那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坚强决心,他们那为国为党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阶级气节,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他们的鲜血已经写成了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最光荣的、最灿烂的一页。”
牛氏三兄弟用短暂和宝贵的生命,迸放出悲壮如歌、绚丽多彩的光焰,照耀着后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航程;用自己的鲜血和赤子之心,染红了这片曾诞生“雁翎队”和“回民支队”的英雄土地。1956年,任丘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北角小关张村修建了牛氏三杰烈士塔。1967年,又将其故里天宫村改名为“三杰村”,以示纪念。建有牛氏三杰烈士塔的任丘烈士陵园,是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沧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红色教育的平台。多年来,前来这里参观、瞻仰、学习的学生、工人、农民络绎不绝,累计多达数十万人次,深受教育和启迪。
在这里,品读牛氏三杰的信仰、坚贞、崇高和不朽,他们那为国捐躯、大义凛然、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心存怀念、永远铭记。
——作者简介——
岳双才,河北晋州人,中国石油报华北记者站原站长。2000年,获中国石油首届百优新闻工作者称号;2009年,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举办,中国记协、中国企业报协会、中国石油报社等领导专家参加;2017年,获评《中国石油报》创刊30周年“十佳新闻工作者”。在新华出版社等出版《企业报头版头条怎么写》《源流活水正春时》《新闻无涯》三本新闻专著。爱好文学,作品分别刊发在《解放军文艺》《中华少年》《河北文艺》及《华北石油诗选》《华北石油报告文学选》(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文学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