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石头
王建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坚硬的石头,保留并向我们转述祖先的文明”。
“双节刚过”,门卫老吴带着一位快递员来找我。问:“这个写着‘石头’的收件人是你吗?” 我笑了道:“是的。” 快递员也跟着笑了,好奇问:“您姓石啊?” 老吴在一旁解释姓王。快递员满脸疑惑。为了让他确信邮件无误我说:“寄件的朋友提前给我打过电话,邮包里是一块石头。”
我对石头的喜爱,由来已久。姥爷就是兰西县田石匠,屯子因他这门手艺而得名“田石匠屯”,至今在兰西县的版图上。他一生都在与石头打交道,那双勤劳又灵巧的手,凭借精湛的技艺,凿出了殷实的家业。临终时,他那迷离的双眼里满是对石头的眷恋,瞳仁里满是蓝色的石遂。如今,住户家中还保留着姥爷当年凿出的石狮和磨盘。
小时候,最喜欢玩白色的火石。那些火石晶莹剔透,轻轻一摩擦就能擦出火星,十分有趣,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后来又爱上了砚台和石头印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收集的石头渐渐多了起来,虽说离 齐白石“三百石富翁”尚有差距,近百块不为过,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个故事。
每次外出或旅游,我最关注的就是石头。曾经多次被假石头吸引,被那些石头商贩搞得晕头转向,闹了不少笑话。有次我拿一块在上海买的一块带有山水俏色的石头去请教厦门博物馆的专家,人家根本没耐心细看;还有一次花了高价买的一块奇石让篆刻家老尹帮忙鉴别,他正忙着刻印章,只是用脚轻轻碰了碰,斜眼看了一下便摇了摇头,每说一句话,让我大失所望。即便如此,我依旧沉浸在收集石头的乐趣中,自得其乐。直到现在,我对石头的那份痴迷仍未改变,只要看到喜欢的石头,就心动不已。我曾厚着面子向人索要砚台和水晶石。表哥原是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深知我对石头的热爱,特意选了一块有五种层色的石头带到厦门送给我。我把收集来的石头摆在案头,就连在肇庆砚厂捡到一块剩半截石料也视作珍宝,那上面有雕刻的梅竹,作为镇纸使用至今。
在武夷山九曲溪旁的地摊上,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磁石遇到生铁,瞬间将我牢牢吸住,眼前的石头宛如沉睡的精灵,与我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就像是失散多年的知己。没有还价,直接把它买了下来。这块石头的整体轮廓像猿猴,仔细端详,惊叹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雕塑家,用灵动自然的笔触精心雕琢,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石头与生命的奥秘。它顶部凸起的部分,恰似猿猴圆润的头颅,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凝思的神态,深沉内敛的韵味;两侧凹陷的石坑,犹如深邃的双眸,仿佛在洞悉我的内心世界;石头表面细微的纹路,是岁月镌刻的神秘符号;看似强健的身躯,仿佛能触摸到它的心跳,感受生命中蕴藏的无尽力量和述说。自从有了这块石头,我与它建立起了奇妙的情感联系。它让我对自然界充满敬畏,成为我心灵的避风港。闲暇之时,我与它默默对话,我们倾诉着各自的心声。
我的散文创作中,有耶路撒冷黄昏金色的石头,有哭墙充满神灵气息的石头,有承载着耶稣斑斑血迹的圣石,各具姿色的太湖石、武夷山石、风动石,以及各种来历有趣的石头,林林总总。这些石头装点了我心灵空间,充实着我的精神世界。
我深知,石头有着坚硬的品格,却衍生出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令人难忘的柔情;石头表层坚硬,可雕刻而成的头颅和身躯却闪烁着睿智与永恒的光辉;石头肌理坚硬,用它刻出的印章仿佛能吸纳人间万物的情感,与使用者血脉相通;有些石头的结构粗糙,也有质地细腻温润,而且各自的用途极具美学意义。它无处不在,赐予我生活的情趣,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在我心灵深处有一片专属于它的乐园。闲暇之时,我能与它默契相伴、倾心对话,仿佛能听到石头在向我诉说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前些天,我从黄鹤楼下来,有幸遇到了爱石如命米芾在拜石的雕塑。米芾视石头为有灵性、有感情、有鲜活生命之物。我禁不住上前膜拜,那一刻,我仿佛与石头融为一体。哦,我是石头,石头就是我。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