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政治价值:泰山文化的传统功能与当代治理
泰山文化的政治价值,是中华文明“政治与文化共生演进”的鲜活样本。从先秦“地方神山”的祭祀雏形,到封建时代“皇权合法性建构与国家认同凝聚”的核心载体,再到当代“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其始终以“大一统”“国泰民安”为精神内核,随时代需求完成功能迭代,成为连接传统政治智慧与当代治理实践的独特文化纽带。
第一章 传统政治价值:皇权符号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传统社会中,泰山文化深度嵌入封建政治秩序,通过“封禅大典”的神圣化仪式与“分层祭祀体系”的系统性覆盖,既为皇权提供了“天授合法性”的神圣背书,又通过“自上而下的仪式传导”凝聚全民国家认同,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政治基因。
第一节 封禅大典:皇权合法性的神圣背书
封禅并非单纯的祭山活动,而是封建帝王借助泰山“天地之中”的神圣属性,将“君权”与“天权”绑定的政治实践,其本质是“以神权证君权”,核心逻辑见于《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的礼制规范,具体通过三大路径强化皇权合法性认知:
1、仪式排他性,集中彰显皇权专属
权威。彰显皇权专属权威的封禅,严格限定封禅参与者资格,仅帝王拥有“主持权”,诸侯与大臣仅能“陪同协助”,百姓“不得近前”。《史记·封禅书》载秦汉时期帝王封禅时,均会通过立石颂德明确王朝合法性,且以“郊天级”礼制凸显帝王与天对话的专属资格,传递“唯有帝王可代天牧民”的认知,强化皇权独一无二的神圣地位。
2、流程神圣化,集中塑造强化帝王
形象。以“斋戒—登山—祭天—刻石—下山”为完整的流程,每一步均蕴含着“神圣化的设计”。如汉代帝王封禅前需斋戒多日,以示对天地的敬畏;唐代帝王则通过在泰山镌刻铭文,既述治国成效,又言“承天应命”的皇权合法性,通过“神圣化细节”将帝王从“人间统治者”升华为“天地意志的执行者”,让民众形成“服从皇权即服从天意”的认知。
3、功能动态化:适配时代的政治需
求。秦汉时期,封禅聚焦“宣扬大一统”,帝王借封禅向天地宣告统一功绩,辅以祥瑞符号强化“统一天下为天意”的认知;唐宋时期,封禅融入“民生诉求”,帝王在封禅前后常推行减免赋税、赦免刑罪等举措,让民众感知“帝王封禅=自身受益”,进一步强化对皇权的认同。
第二节 分层祭祀体系:国家认同的全域渗透
围绕泰山形成的“中央—地方—民间”三级祭祀体系,是封建王朝凝聚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其制度设计见于《通典·礼典》“五岳之祀,自汉以来,皆属太常,为国家大祀”的记载,通过“自上而下的仪式传导”与“自下而上的文化响应”,将“泰山象征的国家权威”,覆盖至社会的各个阶层:
1、中央祭祀:垄断最高祭祀权,彰
显国家权威。自汉代起,“祭泰山”被明确列为“国家大祀”,由朝廷直接主导,祭祀规格、频次、流程均有严格礼制。如明代祭泰山需由朝廷派遣高官,携带标准化祭品从京城前往,仪式全程由礼部监督——这种“中央专属祭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泰山是“国家象征”,只有朝廷有权代表“天下”对其进行最高规格祭祀,强化地方对中央的臣服意识。
2、地方祭祀:承接中央权威,实现
认同落地。泰山周边府、州、县均设有“东岳庙”,由地方官定期主持祭祀,既“传达中央祭祀精神”,又“融入地方治理诉求”。如宋代泰山周边州县,每年春秋两季会举办“东岳庙会祭”,祭祀后常配套便民举措,这种“在地化祭祀”将“国家象征”与“地方利益”绑定,让民众在“祭泰山”的过程中,既感知到了中央的权威,又产生了“自身属于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
3、民间祭祀:夯实文化基础,形成
认同根基。民间对泰山的祭祀,以“祈福禳灾”为核心,形式包括“登山拜神”“供奉东岳大帝”“立泰山石敢当”,虽无官方政治属性,但王朝通过“引导民间信仰与国家理念结合”强化认同。如明代官府常通过文人著述,将“泰山石敢当”与“护佑社稷”关联,将民间信仰间接转化为“对国家稳定的期盼”,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呼应的国家认同路径。
第二章 当代治理价值:传统符号的现代转化与功能重构
进入现代社会,泰山文化脱离“皇权依附”,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在“国家统一共识强化”“区域协同治理赋能”“文化柔性治理实践”三大维度实现价值重构。其转化路径既区别于第一篇“自然价值”的生态维度,也不同于第二篇“文化价值”的精神维度,聚焦“政治符号向治理资源的转化”,成为服务当代治理的独特支撑。
第一节 强化国家统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泰山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象征”,通过“国家战略定位”与“全民文化实践”,成为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统一”的核心载体:
1,国家层面定调,明确中华文明的
核心标识。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评价强调其“见证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2006年,“泰山石敢当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解读明确其“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属性——这种定位将泰山从“地域文化符号”升为“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为国家统一共识提供符号支撑。
2、全民实践落地,打造认同具象场
景。近年来举办的“泰山国际登山节”,专门设置“全球华人共祭”“中华泰山成人礼”等政治文化环节,传递“传承文脉、维护统一”的理念;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开展“泰山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从文化根源理解“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赋能区域协同:跨域治理的文化粘合剂
泰山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共同文化认同”推动“跨域生态保护”“文旅产业联动”,治理实践聚焦“政治共识引领利益协同”:
1、跨域生态治理,以文化共识破解
行政壁垒。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泰山生态保护涉及到多省市的协同。近年来,相关省市联合成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签订了协同保护协议时,特别强调“泰山文化根脉共享”的属性,推动建立统一了监测平台与志愿参与机制,借助文化共识提升了民众参与度,有效的破解了跨域治理中的行政壁垒。
2、文旅产业协同,以政治文化主题
整合资源。泰山周边多省市依托“山岳—圣城”文化关联性,打造“中华文脉·大一统”主题旅游线路,线路设计聚焦“探寻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通过对历史遗址的政治文化解读,强化了游客“区域一体”的认知,带动了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实现了“文化传播与产业增收”的双重效果。
第三节 创新文化治理:柔性治理的实践载体
将泰山文化中的“和谐、担当、民本”理念融入治理实践,以“文化软实力”化解矛盾、引导共识:
1、基层治理融入,以文化共识化解
矛盾。部分城市在基层社区打造“泰山文化主题社区”,通过悬挂体现泰山精神的匾额、组建以“石敢当”命名的调解队伍,将“包容互助”“担当尽责”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治理规则,有效的提升了基层矛盾调解的成功率,相关经验被纳入地方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
2、道德建设赋能,以文化精神引导
价值。部分省份将“泰山挑山工精神”纳入地方道德建设实践,通过制作专题宣传内容、开展相关评选活动,引导公职人员践行“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尤其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借助这一文化精神推动了政策落地,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
第三章 传统与当代的价值衔接:传承逻辑与创新路径
泰山政治价值的古今转化并非断裂式的创新,而是基于“符号稳定性”与“精神一致性”的有机衔接,通过“元素转化”“场景融合”“技术赋能”三大路径,实现了传统价值的现代激活。其衔接逻辑既区别于第一篇“自然价值”的“生态功能延续”,也不同于第二篇“文化价值”的“精神内涵传承”,聚焦“政治符号的功能重构”。
第一节 传承逻辑:符号与精神的古今延续
1、符号象征稳定性,核心标识的跨
时代延续。泰山“中华文明标识”的核心属性未变——传统中是“皇权合法性依托”,如《史记·封禅书》载“自古受命帝王多封禅泰山”;当代是“国家认同载体”,如主流媒体评论强调其“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定位。虽服务对象从“帝王”转向“国家与人民”,但“泰山=权威与共识象征”的认知未变,降低了价值转化的认知成本。
2、精神内核一致性,政治理念的古
今呼应。传统泰山文化蕴含的“大一统”“国泰民安”“民为邦本”精神,与当代政治理念高度契合:“大一统”理念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相呼应,“民为邦本”传统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这种精神内核的一致性,为传统政治价值的当代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创新路径:传统元素的现代激活
1、元素转化,去封建化与政治价值
重构。对传统政治元素进行“去封建化”改造:“封禅刻石”从“帝王纪功载体”转化为“民族认同符号”,近年来相关主题活动中,常以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仪式,赋予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新内涵;“泰山石敢当”从“驱邪符号”转化为“基层治理品牌”,通过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将其与“担当尽责”的治理要求绑定。
2、场景融合,嵌入当代政治治理场
景。将传统元素融入具体治理场景:在“国家安全教育”中,通过展示泰山历史上的防御体系与当代安全理念的关联,提升教育感染力;在“乡村振兴”中,将传统“五谷贡品”文化转化为特色农产品开发思路,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元素与治理场景”的深度融合。
2、技术赋能,数字技术拓展政治价
值传播。借助数字技术扩大政治价值影响:部分地方推出“数字泰山”平台,专门设置“政治价值解读”板块,收录历史场景数字化资源,提供“古今政治实践对比”功能;在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点,推出线上互动活动,通过答题、场景模拟等形式,将文化传播与政治价值认同结合,提升了传播覆盖面与效果。
第四章 当代挑战:价值转化中的现实困境
尽管泰山政治价值已实现多维度转化,但在“符号辨识度”“代际传承”“实践落地”等层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既区别于第一篇“自然价值”的“生态破坏风险”,也不同于第二篇“文化价值”的“精神内涵淡化”,聚焦“政治价值的认知与实践偏差”。
第一节 文化符号同质化:削弱了政治独特性
各地山岳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将泰山“封禅文化”“大一统符号”简化为“登山祈福”,与其他山岳的“休闲旅游”定位趋同。相关调研显示,多数受访者对泰山的认知集中于“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能准确说出其“国家统一、民族认同”象征意义的比例较低,甚至有部分受访者混淆泰山与其他山岳的文化功能,政治价值的独特性被削弱。
第二节 价值传承断层:影响了政治认知代际传递
年轻群体对泰山政治价值的认知存在“断层风险”,且低于对其“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的认知度:一方面,部分教育内容对泰山政治文化的讲解多停留在“历史事件描述”,未充分关联当代政治理念,导致青少年对其政治内涵理解不足;另一方面,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多聚焦娱乐化主题,涉及政治价值解读的比例极低,进一步加剧年轻群体的认知空白。
第三节 治理实践浅层化:限制了政治价值落地实效
部分地区在借助泰山文化推进治理时,存在“重形式、轻政治实效”的问题:一是“符号化应用”,仅简单使用泰山文化符号,未与治理场景深度结合,治理效果未达预期;二是“碎片化协同”,跨域合作中缺乏“政治共识引领”的利益协调机制,导致合作稳定性不足,难以通过协同强化政治认知;三是“技术表面化”,数字平台多停留在文化资源展示,缺乏政治治理相关的互动功能,难以将文化浏览转化为政治价值认同。
第五章 应对对策:破解困境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政治价值转化的独特困境,需从“强化政治标识”“完善政治传承”“深化政治实践”三方面发力,推动泰山政治价值从“文化符号”转化为“治理实效”:
第一节 强化政治标识:重塑泰山政治价值独特性
1、构建政治价值传播矩阵:联合主流媒体制作专题纪录片、刊发深度文章,聚焦“泰山与大一统”“泰山与国家认同”等主题;在公共空间投放突出政治属性的宣传内容,强化“泰山=国家统一、民族认同”的核心标识,提升公众对其政治价值的认知度。
2、打造政治主题文旅产品:开发“泰山政治文化研学”线路,设置“历史政治解读”“当代治理对比”“共识实践活动”等环节;在景区核心点位增设政治价值解说设施,用“古今对比”形式解读泰山的政治象征意义,引导游客感知其政治内涵。
第二节 完善政治传承:破解代际认知断层
1、推动政治价值融入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增设“泰山与中华文明大一统”专题内容,编写配套读本,强化“传统—当代”政治理念的关联;在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结合区域治理、国家认同等议题,培养青年群体的政治文化认知。
2、创新年轻化政治传播形式:联合新媒体平台推出“泰山政治价值科普计划”,采用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制作短视频;开发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产品,通过游戏化、场景化设计,提升年轻群体对泰山政治价值的兴趣与理解。
第三节 深化政治实践:推动价值落地见效
1、健全政治共识引领的协同机制:成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泰山政治文化治理协同机构,明确“强化政治认同”的核心目标;制定协同治理清单,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与合作机制,提升跨域合作的稳定性与政治效果。
2、推进技术赋能政治价值转化:升级数字平台,新增“政治治理交互模块”,提供矛盾调解模拟、跨域建言等功能;建立“政治价值转化效果评估”机制,定期跟踪实践成效,及时优化调整相关举措。
第六章 时代意义:泰山政治价值的当代价值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泰山政治价值的当代意义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既区别于第一篇“自然价值”的“生态支撑意义”,也不同于第二篇“文化价值”的“精神滋养意义”,聚焦“政治认同建构”与“治理智慧借鉴”。
第一节 为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提供政治文化根基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泰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政治符号,能有效强化海内外华人的“政治归属感”。国内民众通过参与相关文化活动,可深化“中华文明大一统”认知;海外华人则通过“寻根”行为,增强对祖国的认同,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提供坚实的政治文化支撑。
第二节 为当代政治治理提供传统智慧借鉴
泰山文化中的“政治治理逻辑”,对破解当代治理难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传统“中央—地方—民间”的祭祀体系,可为当代跨层级治理协同提供参考;“民为邦本”的实践传统,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能为民生政策制定、基层治理优化提供历史镜鉴。
第三节 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政治符号支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激活传统政治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泰山政治价值的转化,是“传统—现代”融合的典型案例,既保留核心政治精神,又赋予时代内涵,为其他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提供“可复制路径”;同时,其国际传播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治理注重文化凝聚”的特色,助力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
第七章 未来展望:泰山政治价值的发展方向
未来泰山政治价值的发展,需突破“地域局限”“实践碎片化”“创新单一化”,聚焦“政治属性强化”,通过“全球化政治传播”“体系化政治建设”“场景化政治创新”,让泰山成为彰显中国政治特色、凝聚民族政治共识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 从“地域政治符号”到“全球政治文化窗口”:推动国际传播
将泰山政治价值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华人聚集区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发放多语种解读资料;借助国际对话平台,开展“山岳文化与政治治理”交流,突出中国治理的文化特色;在海外文化教育机构开设相关课程,提升泰山政治文化的国际认知度。
第二节 从“分散政治实践”到“体系化政治价值转化”:构建全链条机制
建立“理论—实践—保障”的闭环体系: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深化理论探索;制定实践指南,明确应用路径与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协同参与机制,整合政府、学界、社会力量,确保政治价值转化有序推进。
第三节 从“传统政治文化”到“创新性政治治理场景”:拓展应用边界
随着技术发展与政治治理需求变化,不断拓展泰山政治价值的应用场景:在“数字政治治理”领域,探索利用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虚拟泰山政治文化体验空间”,设置“古代政治智慧模拟”“当代治理方案推演”等交互场景,让用户沉浸式理解泰山政治价值的古今关联;在“青年政治素养培育”领域,发起“泰山政治文化创新实践项目”,鼓励青年群体围绕“国家认同传播”“基层治理优化”等主题设计实践方案,通过竞赛、孵化等形式推动优秀方案落地;在“国家安全治理”领域,提炼泰山文化中“坚韧凝聚”“大一统”的精神内核,融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开发主题教育素材,让泰山政治价值持续适配新时代政治治理需求,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长治久安注入更持久的文化动力。
总之,泰山文化的政治价值,是中华文明在政治与文化交融中沉淀的宝贵财富。从封建时代维系“大一统”秩序的制度依托,到当代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其始终以“国泰民安”为核心追求,以“共识凝聚”为关键功能,跨越千年仍具鲜活生命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唯有持续推动泰山政治价值的理性转化——既剥离封建时代的历史局限,又保留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既避免实践中的形式化、碎片化,又注重与当代政治理念的深度融合——才能让这一古老文化符号,真正成为凝聚民族共识、支撑国家治理、彰显中国特色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提供深厚且持久的政治文化支撑。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