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徐州小坝山
——致坦克六团的青春诗行
作者:李斌
二十余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岁月长河冲刷掉太多过往,却总有一些地方,如同镌刻在心底的坐标,一旦踏足,深埋的青春记忆便会如潮水般奔涌。今年九月,我怀着滚烫的期待与激动,再次站在了徐州坦克六团小坝山营房的门前——这片承载着我热血与激情的土地,依旧在时光里静静等候。
双脚落定的刹那,熟悉与陌生在眼前交织。营房的墙皮爬满了时光的纹路,砖瓦间沉淀着岁月的包浆,可那股独有的军营气息,混杂着草木清香与钢铁质感,一呼一吸间仍是当年的味道。它像位沉默的老友,不声不响守在这里,等我们这些曾在此挥汗的战士,带着半世风尘归来。
恍惚间,那个青涩却眼神发亮的少年正向我走来。那时的我,揣着对军人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第一次扛起钢枪。枪身的冰凉与沉重,不仅压在肩头,更在心头刻下“责任”二字的分量。记得每个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吻上营房的屋顶,嘹亮的军号便准时划破天际。我们像上了弦的发条,叠被、整衣、列队,动作快得带起风,生怕耽误了片刻训练。队列里,步伐要踏成一个声音,口号要喊得震落晨露,每一个转体、每一次摆臂,都要练到肌肉形成记忆;战术场上,泥泞裹满作训服,草屑嵌进指甲缝,匍匐时胸口贴紧大地,冲锋时眼里只有前方的“阵地”,汗水浸透了一层又一层衣背,却没人喊过一声累——因为身边的战友,都和我一样,眼里燃着同一片火。
最难忘是与战友们共度的日夜。我们在同一口锅里抢过馒头,在同一张通铺上抵足而眠,训练时是较劲的对手,休息时是交心的兄弟。夕阳把训练场的影子拉得很长时,我们会围坐在石阶上,用军用水壶碰出清脆的响,讲家乡的趣事,说未来的打算,笑声撞在营房的墙上,又弹回来落在每个人的肩头。星子缀满夜空的夜晚,我们躺在操场的草皮上,数着流星划过,想象着退伍后要干出一番名堂,那时的风很轻,梦却很重。那些日子,苦是真的苦,累是真的累,但心里总像揣着暖炉,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番号,有并肩的滚烫。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战友们早已散落天涯,为生活奔波,为家庭操劳。可只要提起“坦克六团”四个字,电话那头的声音总会瞬间亮起来,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细节——谁总在紧急集合时穿错鞋,谁打靶时总脱靶被班长调侃,谁在拉练时偷偷给大家分过巧克力——都会像被拂去灰尘的珍珠,一颗颗变得鲜亮。
为了留住这份滚烫的记忆,我决定用镜头把它重新“捡”起来。扛起相机的那一刻,仿佛又握紧了当年的钢枪。我拍营房斑驳的外墙,砖缝里钻出的野草,是时光写下的诗;我拍宿舍里依旧整齐的铁架床,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床板上,恍若当年战友们叠成“豆腐块”的被子还在那里;我拍训练场边缘生锈的单杠,风一吹,铁链晃出的声响,和当年的呼号重叠在一起。
拍摄时偶遇几位老兵,他们鬓角已染霜,脚步却依旧带着军人的稳健。四目相对的瞬间,无需寒暄,一个眼神便读懂了彼此心中的波澜。我们坐在当年的训练场边,烟蒂堆成小小的丘,话题从“当年你总抢我咸菜”聊到“现在孙子都会打酱油了”,笑着笑着,眼眶就热了。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片段,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渐渐清晰,原来有些记忆,从来没被忘记,只是藏得深了些。
剪辑视频的夜晚,我一遍遍回放素材,配上激昂的军歌,写下旁白时,指尖总有些颤抖。“还记得吗?那年秋天,我们在这里,把青春的汗水,洒成了最亮的星……”每一个字,都带着军营的温度。当成片最后一帧定格,窗外天已微亮,我仿佛又听到了军号声,看到了队列里那个年轻的自己,正朝着朝阳,迈着正步向前走。
这次重回小坝山,像给记忆做了一次“充电”。那些在军营里学会的坚韧、担当、团结,早已融进骨血,成为支撑我们走过半生风雨的底气。时光会老,容颜会变,但坦克六团的烙印,战友间的情谊,永远是心底最暖的光。
亲爱的战友们,不管我们如今在哪个角落,干着什么样的工作,那段在小坝山的日子,都是我们共同的勋章。愿我们带着这份热血,把往后的日子,也过得像当年的军歌一样嘹亮。待重逢时,我们再碰一次军用水壶,就着月光,把当年没说完的话,慢慢地再说!愿我们的情谊如同那陈年的美酒,越久越香,愿我们的青春永远在记忆中燃烧,永不熄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斌,女,1963生,出身中医世家,祖籍山东,毕业于石家庄中医学院,大专文凭,现居邳州。退休后发挥余热用三十多年中医临床经验写中医养生知识,以飨大家。现任徐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邳州大榆树专委会秘书长,邳州诗协会员,今古传奇邳州书画院副院长,其作品常见于各大媒体杂志和网络平台。此外,《本草探幽》系列文章被《邳州文化网》纳入养生专栏。今古传奇杂志社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