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罗神庙的秘密(外四首)
文:陈东林
晨光刚漫过帕尔纳索斯山的尖顶
第一缕金箭就扎进神庙的门庭
石柱上的纹路还沾着夜露
太阳已经把影子叠成祈祷的形状
祭司踮脚推开青铜门时
光斑正沿着台阶往上爬
像一群不敢惊扰神谕的信徒
把每块大理石都焐得发烫
这是太阳与石头的私语
是阿波罗把光的密码刻进墙缝
正午的太阳悬在穹顶正上方
光柱从三角楣的缺口灌进来
落在神坛前的橄榄枝上
叶片的脉络被照得透亮
像神亲手铺开的星图
每道纹路都通向光的源头
祭司说这是太阳在清点信徒的虔诚
每片光斑都是神的回应
傍晚的风裹着霞光掠过廊柱
影子开始在地面拉长、交叠
像神庙在和太阳告别
又像在偷偷收藏光的碎片
那些嵌在石缝里的光斑
会在夜里轻轻发亮
是太阳留给神庙的信物
也是阿波罗没说出口的秘密
当月亮爬上神庙的檐角
石柱的影子在地面织成网
而藏在柱础里的光
正沿着石头的纹路慢慢游走
它们记得每一次日出时
太阳如何亲吻神庙的额头
记得每一道金光里
都藏着神与大地的约定
这便是阿波罗神庙的秘密
不是刻在石碑上的预言
不是埋在地下的宝藏
是太阳与石头的永恒相守
是每一缕晨光
每一道午照
每一片晚霞
都在诉说的
关于“光”的信仰
“中子”外星人
他们的“船”是块浓缩的黑夜
比陨石更沉默,比光更着急
路过木星时没碰散环形山
只让某颗卫星的自转
慢了零点三秒
他们走得很轻
脚踩在地球的地壳上
像钢针落在棉花堆
我们的雷达扫过三次
都以为是片会飞的铁屑
他们不喝水
也不呼吸我们的空气
身体是挤紧的原子核
说话时不用喉咙
是两个中子轻轻撞了撞
我们的科学家把这叫做
“伽马射线暴”
第一次见面在沙漠
我们举着鲜花和翻译器
他们伸出指尖——
比针尖还细的东西
碰了碰我们的五星红旗
那面旗没动
但旗杆里的铁原子
悄悄换了个排列方式
他们说这里的星星很吵
氢原子总在瞎逛
不像他们的故乡
所有粒子都站好队
连时间都走得整整齐齐
他们来不是为了掠夺
是想借点阳光
给故乡的中子星
补件温暖的外套
我们带他们去看海
浪花拍在礁石上
他们突然停下
用指尖蘸了滴海水
说这里有他们弄丢的
半个电子
很多年前在宇宙里赶路
被一颗超新星的风
吹到了这里
后来他们走了
没留下坐标
只在戈壁滩上
刻了串奇怪的符号
我们算来算去
最后发现那是道题
问:一颗中子的孤独
等于多少片人类的晚霞
现在每到黄昏
我总爱盯着西边的天
看那些红的粉的云
会不会突然聚成
一艘浓缩的黑夜
然后有根比针尖还细的手指
轻轻碰了碰
我正在喝的玻璃杯
【如果中子星上存在外星人,那么,一定与人类大不相同。】
只要夕阳好,何必叹黄昏(古风)
——李开泠老师命题,陈东林作诗
暮色染重楼,余晖镀宇新。
晚照铺云路,金波漫远村。
烟轻萦峻峦,霞红映衡门。
江山披赤霭,天地共朱痕。
风软随夕照,溪闲缀彩氛。
鹭影穿林过,蝉声依树鸣。
低檐栖暖色,高阁转光轮。
俯仰皆锦绣,何必叹黄昏。
七律 云
——李开泠老师命题,陈东林作诗
悠悠舒卷漫穹苍,
百态千姿意韵长。
似絮如绵浮碧汉,
若波犹浪映晴光。
朝随晓日添霞彩,
暮伴余晖染黛妆。
聚散无形终自在,
逍遥天际任风扬。
(两首古诗注:诗友李开泠老师是盐城市副市长的太太,她是古典诗词大家,诗歌俊雅,古词清秀。今天,开泠老师发来五张照片:前面两张照片是晚霞映楼,命题《只要夕阳好,何必叹黄昏》;后面三张照片是云彩漫天,命题只有一个字《云》)
蚂蚁与大象(哲理诗)
——尺度悖论的重力叙事
春雷劈开橡果时
象群正用足印丈量大陆
蚂蚁在象鞍般的脊背上
建立跨洲联邦
它们用触须辩论重力法则
却忘了自己正站在
会移动的喜马拉雅山脉
西方蚂蚁主张用酸液蚀刻象牙
东方蚂蚁坚持用丝线编织象辔
数千个雨季过去
始终没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如何驯服星辰的纲领
直到某天,幼象翻身
所有王国都坠入
毛囊的深渊
庙堂建在象鼻卷起的瞬间
墓志铭刻于脚掌落下的刹那
当象群穿越国境线
蚂蚁外交官们急忙
将花粉贸易协定
改写成地震预警条文
传统不能丢——
每只工蚁必须背诵
《论如何避免被象毛绞杀》
气节不能丢——
兵蚁誓死守护
象皮褶皱里的糖分殖民地
习性不能丢——
白天啃食象粪里的星光
晚上朝拜象臀上的银河
我的朋友,那位触角残缺的老蚁后说
一切可能发生的崩塌必然发生
因为所有擎天巨柱
最终都会成为
压垮王朝的墓碑
但当象群俯身饮水
它们的睫毛突然变得柔软
像吊桥般放下
让蚂蚁军队沿着泪痕行军
这时才发现——
每根象毛都是通往月亮的索道
每粒象皮屑都是漂浮的大陆
最后,铁树也要开花
象鼻必将卷起彩虹
见人就踩的象蹄收起锋芒
不是为了慈悲,为了共存
纯粹只是不小心
梦见自己变成蚁穴里的幼虫
大地再一次被允许是大地
此刻蚂蚁在象背上重建文明
大象在蚁道里看见星轨
所有称霸的野心都缩回到——
原先合适的尺寸
当象群踏出下一步
蚂蚁终于读懂
那些震耳欲聋的脚步声
不过是另一个宇宙的
心跳回声
【作者简介】: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