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的勋章:一位远征军老兵的故事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作者 秋林
大家都叫他老易。他是我家大舅,总是一个人静静在家里,眉眼低垂,神情温和。邻里说起他,总会叹一句:“老易啊,脾气最好的人。”可这份和蔼背后,藏着一道时代刻下的沉默。
他并非生来不爱说话。只因另一个身份——他曾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曾在缅北战场担任翻译官,还曾被授予中尉军衔。然而在五六十年代的风雨年代,这份经历非但不是荣耀,反倒成了一个需要隐藏的“污点”。于是他便习惯了低头走路,轻声说话,用一辈子的谦恭与温和,守护着那段无法言说的往事。
时间退回1942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无数青年学子投笔从戎。那时老易还不叫老易,是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年轻学生。校园挡不住战火的讯息,课堂装不下报国的热血。尽管父亲拍桌阻拦,母亲泪眼相劝,他还是在某个清晨留下一纸书信,毅然参军踏上了远征的征途。
那一年的中国,风雨如磐。他却说,总得有人迎着风雨走下去。
当年在湖南招募学生军时,新六军的招兵站前挤满了热血沸腾的青年。老易正是其中一员,怀着一腔报国之志,毅然报名参军,奔赴抗日战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事异常惨烈,由于他英语好,被选派至盟军担任翻译官。
在缅北反攻的第二期战役中,新六军强渡伊洛瓦底江时,江水被炮火映得通红。老易记得那个清晨,江面上浮动着薄雾,工兵们在枪林弹雨中架设浮桥。他紧跟着美军顾问,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大声传达着指令。当部队强渡瑞丽江时,他亲眼看见一个连的弟兄在渡江时遭到日军机枪扫射,江水瞬间染成暗红色。
每当夜幕降临,阵地上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虫鸣。老易常常望着满天星斗难以入眠,他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牺牲战友的模样:爱说笑话的湖南老乡赵班长,才满十七岁的小通讯员阿亮,还有那个总把配给罐头让给伤员的医官小姐……他们永远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作为翻译官,老易虽不必直接冲锋陷阵,但危险无处不在。有次指挥部遭日军偷袭,他操起卡宾枪就和美军士兵并肩作战。子弹擦过他的耳际,炙热的气浪灼伤了他的脸颊,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了通讯翻译任务。战争在他身上留下了看不见的伤痕——那些深夜里突然惊醒的噩梦,那些再也听不见的欢声笑语。
当时,中国远征军自缅甸战场撤退,约十万将士被迫穿越野人山。这片位于缅北密支那以北的未开发原始森林,方圆超过五百公里,山峦重叠、林木遮天,瘴气弥漫,虫蛇横行,被称为“绿色魔窟”。部队在湿热险恶的环境中艰难跋涉,饮水极度匮乏,许多战士因干渴而倒下,更有人误饮毒水身亡。蚂蟥、蚊蝇和毒蚁无处不在,疟疾、登革热、伤寒等疾病迅速蔓延。缺乏药品和粮食,官兵体力透支,伤亡惨重,据史料记载,约有半数人员未能走出野人山。老易亲身经历了这条“死亡之路”,历尽艰险,九死一生。
与此同时,在盟军序列中作老易,亲历了缅北反攻期间多场恶战。中国军队与盟军协同作战,同日军在密林、河岸与据点间展开激烈交锋。他曾在松山战场目睹敢死队冒死攻坚,也曾在迂回迂回包抄中见证无数战友牺牲。这些残酷战役,不仅是身体的考验,更是意志的极限磨练。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易向长官请辞。只因家中传来老父亲病故的消息,作为长子,他必须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母亲。1945年秋,他脱下穿过多年的军装,告别硝烟弥漫的战场,毅然返回故里。也正因如此,他未曾卷入之后的国内战争,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家庭的责任。
而抗美援朝的烽火燃起时,年岁稍小的弟弟小舅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踏上保家卫国的征途。在枪炮轰鸣的前线,他担任连队文书,虽不直接持枪冲锋,却日夜在战火中传达指令、整理战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炮弹在附近爆炸,巨大的冲击波震聋了他的双耳,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战争结束后,英雄归来。小舅因战伤退役,被安排到家乡小学担任校长。他将满腔热血献给了教育事业,悉心培养下一代。每年春节,政府和学校都会敲锣打鼓将光荣的大红花送到家中,鲜艳的红花静静述说着他不平凡的过去,也见证着一位老兵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奉献的一生。
大舅的一生坎坷,年届四十方才成家。待到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他凭借深厚的英语功底,成为全县最受敬重的英语教师。远近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聚集在他那简朴的屋檐下求教。而此时,岁月早已染白了他的双鬓,时光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年轮。
他一生从未提及当年在远征军中的峥嵘岁月,那段用青春守护家国的往事,被他深深埋藏在心底。直到近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位平凡的老人,曾经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为国奋战的英勇战士。可惜这份迟来的认可,大舅却没能够真正享受到。
他的一生,饱经风霜,承载了太多时代赋予的重担。年轻时的战火纷飞,让他饱受创伤;中年时的艰辛生活,让他疲于奔命。即便是在晚年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他而言,更多的是漫长岁月里的担惊受怕和默默承受。他就像一棵默默屹立的老树,经历了无数风雨,却始终静默地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
如今,当我们回想起大舅的一生,不禁潸然泪下。他付出了所有,却所求甚少;他肩负重任,却从不言说。这就是那一代人的缩影——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国家,却在寂静中慢慢老去,带着无人知晓的故事和难以愈合的创伤。
【作者简介】:
秋林:诗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学士,欧洲硕士,澳洲博士。澳华诗歌艺术联合会创会理事、主编,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刊精选》主编。
出版书《远方》《秋林诗歌.妙韵节气》,发表《秋林诗词集》,主编书《镜影诗声》,诗歌文章发表在国内、澳洲、欧洲、美国、香港多种刊物。
2024获得《首届国际王维暨唐诗论坛》银奖,世界诗歌联合会金笔诗人,世界经典诗歌奖,《百字诗》写作金笔奖,曾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一等指导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