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田地里的守望者
二十六年前,我带着一纸六盘水市师范毕业证书和满腔热血,走进了这片被群山环抱的乡村。那时的我,像一株刚移植的树苗,对扎根土地的深意充满希望。
如今回首,二十六年的光阴早已将我的年轮刻满故事,每一圈都沉淀着泥土的芬芳与教育的真谛。
记得初到学校时,教室是几间低矮的砖房,窗户上的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孩子们的书包是用化肥袋改制的,铅笔短得几乎握不住。我常常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本子里夹着干枯的野花或写着歪歪扭扭的"老师好"的纸条。这些稚嫩的礼物,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学生们住在偏远的山区,每天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上学,冬天里他们的耳朵冻得通红,却总是那样的准时,从来没有迟到过。其中,有一个叫杨宇翔的学生告诉我,他的梦想是"让村里的灯都亮起来"。如今,他真的成了电力工程师,去年回乡时,他站在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下对我说:“老师,您点亮了我,现在我来点亮家乡。”
这些年,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教室从砖房变成了壮观的楼房,黑板换成了班班通,教材也不断改变,但不变的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教过的学生里,有的走出了大山,有的又回到这里。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封信,是当年总爱躲在教室后排的李芳写的。她现在是县医院的护士,信中说:"老师,您当年说我是“会发光的石头,现在我真的在帮助别人发光了。”看着这些成长的故事,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能照亮一个人,也能温暖整个村庄。
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它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多少灵魂;不在于改变多少命运,而在于点燃多少希望。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愿永远做一名田地里的守望者,看着一茬又一茬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而我的守望,就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土壤。
粉笔灰里的银河
二十六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那个土坯教室的讲台上时,窗棂上还挂着去年冬天留下的冰凌。孩子们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捧着课本,那些被翻得卷了边的书页,充满了他们对知识的极其盼望。
二十六年的光阴就这样从粉笔灰里飘过,在黑板与课桌之间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网,网住了我的青春,也网住了无数个农村孩子的未来。
那些年,有些教室的墙壁是用黄沙泥糊的,房顶是用破烂的瓦盖着,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孩子们读书的条件都不好,有一个叫李艳的学生,她的书包是用化肥口袋改制的,书包里面装着的都是半截铅笔和几个橡皮头。有次上课时,我发现她偷偷用指甲在课桌上刻字,原来她是在默写课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知识就像他们手心里攥着的糖纸,虽然皱巴巴的,却包裹着最甜的期待。凭着她努力拼搏的勇气,终于考上县城中学。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眼睛——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时亮晶晶的眼睛,在操场上奔跑时汗涔涔的眼睛,在接过新课本时湿润润的眼睛。他们用树枝在地上算算术,用瓦片当黑板,把《新华字典》翻得散了架。有个叫刘柱明的男孩,每天要翻两座山来上学,书包里总装着个火烧洋芋。有次暴雨冲垮了桥,他抱着书包在齐腰深的水里走了三小时,到校时火烧洋芋已经泡成了糊,可书本却干干净净。这些孩子教会我,教育不是往桶里倒水,而是点燃火种。当他们在全县作文比赛中获奖,在市级法治征文中获奖,在全国五好小公民征文比赛中获奖,当他们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些沾着泥土的梦想终于开出了最美丽的花。
现在,我的学生有的当了医生,有的成了工程师,还有的回到母校接过了我的教鞭。他们的成功让我明白,教师就像田埂上的老槐树,看着一茬茬庄稼长大,自己却要把根扎得更深。
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里,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就像农人送走一季又一季的庄稼。我的手指永远沾着粉笔灰,袖口永远留着墨迹,心里却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那些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夜晚,那些带着学生种下希望树苗的春日,那些看着毕业生离校时挥动的衣角,都成了生命里最明亮的星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依然守着这方讲台,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双眼睛在等待,总有一颗心需要被点亮。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静水流深的守望,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作者简介
杨贤礼,男,彝族,贵州水城人,出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老鹰山街道中坡村上坪子组,1999年3月1日参加工作,2005年7月加入六盘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08年7月加入六盘水市音乐协会会员,2009年2月加入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7月加入贵州省纪实文学会员,2020年11月加入中国新时代诗人库,2024年10月加入六盘水市文学院。撰写各类论文;创作各类诗词;创编各种歌曲;领会各种乐器,在学校组建了葫芦丝和芦笙乐队,常常带领乐队参加市区级举办的音乐艺术节活动以及音乐素养比赛屡次获奖; 创编各种小品。其作品就经常在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的刊物上获奖并发表。同时,他对人体穴位领会透彻,精通各种推拿按摩手法,2023年获全国推拿按摩技师技能交流大赛“高级中医按摩师”称号,2025年8月再次获国家认证的高级中医按摩师双证书。在他一生中,帮助了无数腰酸背痛等患者重挺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