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 奔
文/韩寒(江苏)
当午夜的钟声敲碎城市的喧嚣,路灯在柏油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我们一行五人站在老城区的巷口,看着彼此眼中闪烁的、既兴奋又忐忑的光。阿哲先开了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的期待:“就今晚吧,像原始人那样,把衣服、身份、规矩,都暂时丢掉,跑一次。”没有人反驳,只有默契的点头——我们都太久被生活的框架困住,太需要一场彻底的释放,一场与挚友并肩、向自然归返的裸奔。
在此之前,我们是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打工人”,是会议室里唇枪舌剑的“谈判者”,是家庭里扛起责任的“顶梁柱”。我们习惯了在酒局上强颜欢笑,在微信里斟酌字句,在地铁里把疲惫藏进口罩后的眼神。那些被压缩在心底的委屈、焦虑、对自由的渴望,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彼此。直到上周,我们在烧烤摊喝到微醺,阿哲说起小时候在乡下和伙伴们光着屁股在田埂上跑的日子,眼睛亮得像星星:“那时候多自在啊,风贴着皮肤跑,泥沾在脚缝里,连笑都是敞亮的。”就是这句话,点燃了我们心底的火苗——为什么不找回那份自在?哪怕只有一晚,哪怕在熟悉的大街小巷,也要像原始人那样,赤裸着与世界相遇。
巷口的风带着夏夜的燥热,吹过我们紧握的手。第一个解开衬衫纽扣的是老周,他是我们中最“稳重”的人,此刻却笑得像个孩子:“这辈子没干过这么疯的事,爽!”我们跟着他,一件一件卸下衣物,西装、衬衫、裙子、皮鞋,堆在巷口的旧木箱上,像一座暂时被丢弃的“文明堡垒”。起初还有些局促,指尖不自觉地想要遮挡,可当阿哲率先光着脚踩在石板路上,发出一声畅快的呼喊时,我们都笑了——是啊,在彼此面前,还有什么可掩饰的?我们是一起逃课、一起熬夜、一起分享过最狼狈时刻的朋友,此刻的赤裸,不过是把最真实的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彼此,交给这寂静的夜。
我们沿着老城区的小巷开始奔跑,像原始人追逐猎物般,脚步从迟疑变得轻快。石板路带着白天太阳的余温,粗糙地贴着脚掌,却奇异地让人感到踏实——那是与城市最直接的触碰,没有鞋底的隔绝,没有皮鞋的束缚,只有皮肤与砖石的对话。阿哲跑在最前面,边跑边喊,声音划破夜空,惊飞了巷口老槐树上的夜鸟;老周跟在后面,笑着骂他“疯了”,脚步却一点不慢;我和小夏、阿雅手牵着手,迎着风奔跑,头发被吹得凌乱,却笑得眼泪都要出来。
跑过熟悉的早点铺,卷帘门紧闭,门口的煤炉还留着一丝余温,仿佛在为我们的“疯狂”沉默地见证;跑过中学时的校门口,墙上的涂鸦依旧,我们曾在这里偷偷分享过的心事,此刻随着奔跑的脚步,一点点清晰;跑过河边的栈道,河水带着夏夜的清凉,漫过我们的脚踝,阿雅突然停下来,蹲在河边,用手撩起水洒在我们身上,像原始人在溪流中嬉戏,笑声在河面上荡开,与蝉鸣、蛙叫交织在一起。
没有了衣物的遮挡,风可以肆无忌惮地贴着皮肤游走,带着泥土的气息、花草的清香,还有河水的湿润。那些积压在心底的情绪,也跟着风一起,被一点点释放。老周边跑边说,上个月项目失败,他在办公室偷偷哭了一场,怕家人担心,怕同事笑话;小夏说,她厌倦了每天戴着“温柔懂事”的面具,明明不喜欢的工作,却不敢轻易放弃;阿雅说,她想念奶奶家的小院,想念光着脚在院子里追蝴蝶的日子。我们就这样,一边奔跑,一边倾诉,没有评判,没有安慰,只有彼此的倾听和偶尔的击掌——原来,当我们赤裸着面对彼此,连心事都变得坦诚。
跑到广场时,我们都累了,索性躺在冰凉的大理石地面上,看着头顶的星空。星星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晚风拂过身体,带走奔跑后的燥热。阿哲指着一颗最亮的星说:“你说原始人会不会也这样,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老周笑着说:“肯定会,他们比我们自在多了,不用想KPI,不用想房贷。”我们都沉默了,不是难过,是一种难得的平静——原来,我们渴望的不是回到原始社会,而是找回原始人那份与自然共生的纯粹,那份不被定义的自由。
天快亮时,我们回到巷口,穿上堆在木箱上的衣服。指尖触碰到熟悉的布料,却没有了之前的束缚感,反而觉得,这些衣物不再是“枷锁”,而是我们面对生活的“铠甲”。因为我们知道,无论穿上怎样的衣服,我们心底都藏着那个在深夜小巷里赤裸奔跑的自己,藏着与挚友并肩的勇气。
太阳升起时,我们站在巷口,互相道别。阿哲说:“下次,我们去海边跑。”我们都笑了,眼里带着未散的光。这场在大街小巷的裸奔,终究会被时光掩埋,但那些刻在心底的记忆——石板路的温度、河水的清凉、朋友的笑声、风拂过皮肤的温柔,会成为我们最珍贵的宝藏。
它让我们明白,回归自然从来不是要逃离城市,而是要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回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像原始人那样裸奔,也不是要挑战规则,而是要卸下所有伪装,与最真实的自己相遇,与最真挚的朋友并肩。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我们感到疲惫、迷茫时,只要想起那个深夜的小巷,想起彼此赤裸奔跑的模样,就会重新找回勇气——像原始人那样,带着赤诚与热爱,与挚友一起,勇敢地走向生活。
韩寒,江苏省连云港人,1990年出生,江苏海洋大学毕业,连云港公益协会会员。国企工作,多年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诗文被选入多家文学作品选集,江苏省作协“壹丛书”入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