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东征集结号】
李含辛《满江红·大英博物馆》词作赏析
一、词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满江红·大英博物馆》由当代词人李含辛创作于2024年9月24日。李含辛(陕西礼泉人)是当代文坛颇具特色的跨界创作者,兼具多重文化身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等。他的创作将文学性、社会性与个人实践紧密结合,既有"笑里藏刀"的锐利,亦有"魂如有灵"的深沉,形成了独特的专栏风格。
二、词作内容与情感表达
原文:
大国英博,步履缓心潮难歇。览古物,思潮翻涌,悲欢交接。异域藏珍华夏泪,千秋岁月风尘咽。望中华万里故土情,难言说。
文物语,历史页;沧桑事,心中结。叹流失海外,国宝难歇。笑谈往昔英雄事,沉吟今朝游子血。愿归兮重聚首山河,共明月。
情感分析:
上阕以"大国英博"开篇,表面写参观大英博物馆的见闻,实则暗含对文物流失的痛心。"异域藏珍华夏泪"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中国文物流落他乡的悲愤之情。
下阕"文物语,历史页"将文物比作历史的见证者,"叹流失海外"则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文物无法回归的无奈与遗憾。
结尾"愿归兮重聚首山河,共明月"寄托了作者对文物回归的美好愿望,情感由悲愤转为希望,形成情感上的升华。
三、文物背景与历史伤痛
词中所涉及的文物主要来自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约2.3万件中国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
文物名称 时期/类型 流失背景 现状
《女史箴图》(唐摹本) 东晋顾恺之绢本绘画 原有12段,现存仅9段 大英博物馆藏
青铜双羊尊 商朝酒器 1860年火烧圆明园被掠夺 大英博物馆藏
三菩萨壁画 辽代佛教壁画 20世纪初被切割运至伦敦 大英博物馆藏
唐三彩墓葬俑 唐代陶瓷 清末民国时期盗掘流失 大英博物馆藏
这些文物的流失主要源于三个历史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从北京城中掠夺
清末民国时期的猖狂盗墓行为
腐朽的清皇室为私利出售给外国人
四、中国文物海外流失现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十四五"期间,中国已追回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包括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重要文物。
五、词作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全词情感层层递进,从参观时的复杂心情,到对文物流失的痛心,最后升华为对文物回归的期盼。
意象运用:"华夏泪""风尘咽"等意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历史沧桑感;"游子血"将文物比作游子,强化了归属感。
词牌选择:《满江红》这一词牌传统上多表达豪迈或悲壮之情,与词作主题高度契合。
语言风格:既有"异域藏珍"的典雅表达,也有"心潮难歇"的通俗用语,体现了作者"雅俗共融"的创作特色。
六、总结与思考
《满江红·大英博物馆》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对中国文物海外流失这一历史伤痛的文学记录。词作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折射出整个民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文物回归的期盼。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文化共享与文物追索,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