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烟生处见诗心
——赏读蓝田女诗人林小春诗集《梦里花落知多少》
文/老 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笔下朦胧而富有美感的意境,恰似林小春在诗集《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展现出的诗意世界。正如诗人艾青所言“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林小春,笔名蔷薇,她始终坚信诗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黑暗里的一束光,伴随成长、洗涤灵魂,将生命中的阳光与鲜花、泪水与挣扎凝为诗句,融进血液。她以淳朴的情感、执着的信念纯粹地热爱写诗,而这份对诗歌的赤诚,在诗集中化作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在诗歌这条连接心灵的通道上,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激活读者内心深处的美感。于此,余分别就诗集中四辑各择3、4首诗,作以赏析,交流共勉。
以花为引,尽显自然之美与物我交融
林小春在诗集中对花的描绘堪称一绝,她仿佛真如“花痴”一般,将对花的热爱与感悟融入每一首诗中。在第一辑“草木知春”里,无论是《毛毛草》《桃花醉》还是《五月的蔷薇花》,都生动展现了她与自然万物的深刻共鸣。
《毛毛草》以独特的视角,赋予卑微的毛毛草坚韧与温柔的特质。“我用卑微高举着坚强”“我用时光缝补,疼痛 焦灼和孤独”,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毛毛草的生长境遇相融合,正如谢冕先生所说“诗是心灵的歌,是灵魂的梦”,这种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与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命的尊重,实现了物我交融。
《桃花醉》则充满浪漫与深情,以桃花为意象,抒发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一生相思三世不忘”“一开就是一生一世”,桃花在这里不仅是自然之花,更成为了情感的寄托,诗人将自己的爱情幻想与桃花的美丽绚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唯美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让读者沉浸在她所编织的爱情梦境之中。
《五月的蔷薇花》中,蔷薇花的生长与等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疯狂地长在,你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地方”“我将今生所有的期盼沿着叶脉送上花尖”,蔷薇花的执着与热烈,恰似诗人内心的情感,她将自己的期盼、等待和忧伤都赋予了蔷薇花,使蔷薇花不再只是一朵普通的花,而是诗人情感的化身,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多元题材,拓宽诗歌的表达边界
除了对自然的书写,林小春在诗集中还涉及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现出她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创作功底。
在第二辑“一路芬芳”中,《宁静》宛如一首舒缓的摇篮曲,带读者走进澳大利亚那片被大海温柔环抱的小岛。“大海孕育的明珠,太平洋的拥抱,印度洋的亲吻,还有南冰洋的抚摸”,诗人用灵动的笔触,赋予地理元素浪漫的情感,勾勒出小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岛上的生灵,成双成对飞翔的鸟儿、亲吻宝宝的袋鼠、嗜睡的考拉、早出晚归的小企鹅,在诗人笔下充满生活的趣味与温情。而“十二门徒”与海鸥嬉戏、和彩云握手,任由海浪涂鸦的画面,更是充满想象力,将自然景观拟人化,使其鲜活起来。诗歌最终归于“深入骨髓的宁静”,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这种宁静让读者的心灵也随之沉静,感受那份纯粹的静谧之美。
《走进鲍旗寨》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诗人沿着小路,以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领略鲍旗寨的风情。泥土的芳香、含苞的格桑花、向阳而生的蜀葵,勾勒出村庄的生机;收割后的油菜籽垛,勾起对童年与祖辈的怀念,赋予景物厚重的情感。鲍旗寨人凭借智慧打造出的整齐房舍与童话王国,大秦岭赋予村庄的灵气,蜂飞蝶舞、果实满枝的生态之美,以及作为“中国普罗旺斯”吸引无数创作灵感的独特魅力,都在诗中一一呈现,展现出乡村蓬勃的生命力与文化底蕴。
《西班牙葡萄牙之<斗牛>》描绘了斗牛这一充满力量与激情的场景。“是两个雄性之间的较量也是矛与盾的狭路相逢”“怒视 喘息 仰天长啸,追逐 搏杀血光四射”,诗人用充满张力的语言,将斗牛场上的激烈对抗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紧张与刺激。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勇气和力量的赞美,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杜甫草堂》则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杜甫草堂梅花展的繁华与草堂茅屋陈设依旧的对比,“人间早已广厦万间,半生清苦的诗人依然,骨瘦如柴仰天长叹”,表达了对杜甫的缅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种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为诗歌增添了厚重感。
《蓝田玉,等待与你相遇》以蓝田玉为描写对象,从蓝田玉的色泽、质地,到它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你是秦王手中的和氏璧,你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印章”,诗人将蓝田玉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紧密相连,最后表达出自己对蓝田玉的喜爱与期盼,使诗歌既有对事物的细致描写,又融入了个人情感,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情感真挚,传递生活的温度与感悟
第三辑“蔷薇心雨”中的诗歌,聚焦于生活中的亲情与思念,情感真挚动人,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梦》通过一个关于回到老屋的梦境,回忆起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年轻时的母亲头发又黑又浓,两条大辫子长长的系在胸前”“最后一次,我替她剪发,剩下的全是白发,像山顶上凝结的霜花”,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母亲头发的变化,展现出时光的流逝和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梦的结尾“我想,为您洗洗头,或者再染一次头发”,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无尽的思念与遗憾,让人动容。
《陪父亲逛庙会》同样以亲情为主题,父亲在逛庙会时一路念叨着母亲爱吃的东西,“这个饸络是普化的你妈爱吃,这个粽子太硬枣是酸的你妈不让买”,这些琐碎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出父母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父亲对母亲的思念。而“今年就只剩下我和父亲,我们一丝不苟地,按照原来的步骤完成,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件和母亲有关的事物”,则体现出诗人和父亲对母亲的怀念,以及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保留与母亲有关的回忆,情感真挚而深沉。
《让每一份思念 都颗粒归仓》则将思念之情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表达。“我曾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大声地呼唤,回应我的只有,潺潺的流水和空旷的回音”,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思念中的孤独与无奈,最后表达出要将思念梳理、珍藏的决心,“让每一份思念都颗粒归仓”,使诗歌在情感表达的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
昂扬向上,展现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第四辑“青春无悔”中,《兰台情怀》聚焦档案工作这一平凡却伟大的领域。档案室里,纸张、照片、历史与足迹默默诉说,春天的花、秋天的果,四季的汗水与泪水在这里被细致记录、梳理。诗歌以时间为轴,从电力事业的发展见证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从第一根电杆到灯火通明,从第一座铁塔到智能电网”,档案汇聚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业精于勤,案精于细”,诗人赞美档案工作者的专业与坚守,即便没有掌声鲜花,依然脚踏实地,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苹果熟了》充满生活的情趣与诗意的遐想。熟透的苹果“脸憋得通红”,带着拟人化的羞涩与俏皮,凌乱的叶子似在呼应果实的“小心思”。诗人由苹果巧妙联想到夏娃、罂粟花等意象,引发关于欲望与诱惑的思考,赋予普通生活场景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让读者在平凡中品味出诗意的哲思。
《铁塔之歌》以独特的视角歌颂了传输电力的铁塔,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人将铁塔拟人化,赋予它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使命。“我不是高山,却可以在五千米的高度上与青松为伴和白云握手”“我不是河流,却可以穿山越岭走村串巷”,通过与高山、河流的对比,突出铁塔的坚韧与奉献精神。诗中还将铁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伟大的党 100 年的指引,伟大祖国 70 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红船到遵义,从人造卫星到贵州天眼,展现出铁塔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代发展的赞美。最后“即使有一天,我倒下了,我也会义无反顾地投身熔炉,用一千度的高温重塑筋骨,再一次,高高站起”,更是体现出一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使诗歌充满了正能量。
深耕细作,探索诗歌创作新境界
小春的诗歌创作已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和真挚情感表达,但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上仍有提升空间。正如谢冕所言“新诗永远在探索,在寻找,在创造,在更新”,她可从以下方向进一步探索:
深化意象创新与隐喻表达
诗歌中部分意象的运用稍显传统,如“桃花”“蔷薇”等经典意象虽能传递情感,但可尝试融入更多新颖独特的意象组合。以《苹果熟了》为例,若能在“夏娃”“罂粟花”的隐喻基础上,挖掘更具个人标识性的意象符号,将日常物象与哲学思考更紧密地融合,能增强诗歌的隐喻深度与陌生化美感,使作品更具辨识度与解读空间 。
强化诗歌结构的精巧性
部分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平铺直叙的特点,如《走进鲍旗寨》对村庄的描写多为景象罗列。未来可尝试打破线性叙事,借鉴现代诗歌中跳跃式、蒙太奇等结构手法,通过段落间的留白、时空交错等方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层次感,引导读者在碎片化的意象中自主构建诗意空间,提升诗歌的艺术张力。
拓展思想维度的深度
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真挚动人,但在思想性的开掘上尚有潜力。如《兰台情怀》对档案工作的赞美,可进一步延伸至对时间、记忆与历史传承的哲学思考,将个人情感体验升华为对人类文明存续的深层叩问,使诗歌从个体抒情走向更广阔的思想场域,引发读者对时代、社会与生命意义的深刻共鸣。
锤炼语言的精炼度与音乐性
部分诗歌语言稍显繁复,可进一步提炼词句,以更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丰富内涵。同时,在押韵、平仄及诗句长短错落上加强探索,如在《宁静》中,通过优化语言节奏与韵律,让诗歌的音乐性与静谧主题更完美契合,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更强烈的审美体验。
总体来说,林小春的诗集《梦里花落知多少》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她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她在诗歌中或描绘自然之美,或抒发情感之真,或展现生活之味,或歌颂时代之新,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正如那蓝田玉生烟般,她的诗歌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气息,在诗歌的天地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也期待她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不断突破与超越,为读者带来更多惊喜。
作者简介:
老悟,真名伍宏贤,退休诗人,居汉中。偶作诗文、字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