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镜观——严虹与她的百重映像
文/杨莹
【编者按】杨莹老师的这篇评论,并非单纯的展览纪实,更像是一次“以文字追光”的艺术对话——它以严虹为锚点,串联起个人情谊、展览意涵与艺术史脉络,文字灵动却有重量,既见“人”的温度,亦显“艺”的深度。文章的叙事脉络层层递进,如剥茧般揭开严虹的多重身份与展览的核心价值。开篇从“水果”这一笔名的“剔透感”切入,以私人化的“初识” 记忆(“我曾是她的责编”)拉近距离,让严虹从“艺术缪斯”的抽象标签中走出,成为“以墨为食、字字珠玑”的文字同行者;再到京城文艺清谈中“以文字为刻刀,拓印画布灵魂”的观察者,最终落脚于武汉书店里“将自己化作展场”的创造者——这种从“文字知己”到 “艺术参与者”的身份递进,让后续对“百重映像”的解读有了情感根基,避免了评论的冰冷与疏离。更精妙的是,文章始终以“镜子”为核心意象,将展览的价值从“个人肖像展”上升至“艺术史切片”。作者敏锐捕捉到展览的颠覆性:当古往今来“画中人皆为沉默客体”,严虹却“挣脱斑斓囹圄,主动抛回目光海洋”,七十余位创作者跨半世纪的笔触(50 后油彩的厚重、80 后水墨的玄思、00 后数字的幻影),让“严虹”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而是 “聚敛时代精魂的文化符号”。这种解读没有停留在展览表象,而是勾连起艺术史的流变——从“古早肖像的巫术与抗遗忘”,到相机时代后毕加索、蒙克对“灵魂的撕裂与嘶吼”,再到严虹展览“以肉身对抗虚拟化”的当代探索,清晰勾勒出肖像艺术从“求‘像’”到“映‘魂’”的千年脉络,让“时间的针脚”这一展览名有了具象的艺术史注解。文字风格上,作者兼具“文学性”与“专业性”:既有“墨香与纸韵衬底文化身份”“光影中低语的实验影像” 这类充满画面感的描述,让书店展览的“双重呼吸”(画与书、专业凝视与日常翻阅)跃然纸上;也有“视觉、文学、影像如三股清泉合流”“肉身或逝,镜子永存 这类凝练的思考,点出展览“多媒介共生”的特质与“对抗遗忘、映照渴望”的深层价值。尤为动人的是结尾的细节——“有人低语‘这不像她’,少年争辩‘这才是真实的她’”,一句鲜活的现场对话,便道出“肖像的多义性”,也暗合了艺术“无唯一答案”的本质。总而言之,这篇评论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评展览”,而是“借展览说人、说艺、说时代”:严虹的“百重映像”是艺术的镜子,照见不同时代的创作语言;而杨莹老师的文字,亦是一面镜子,照见艺术如何与人共振、与时代同行——读罢不仅懂了“时间的针脚”为何意,更读懂了“艺术源于人,亦归于人”的深层逻辑。【编辑:纪昀清】
初识她时,感觉“水果”这名字剔透,似不食人间烟火,单凭文字便能吐纳烟霞,我平日就喜欢吃水果,所以喜欢。
我曾是她的责编。编排她灵动的文字,只道她以墨为食,栖身纸上乾坤。然一支纤笔,竟真能支撑她在京城立稳脚跟,字字珠玑,落地生根,也蔓生出我们之间的情谊。
我入京,她呼朋引伴,席间文艺清谈,碰撞着彼此心仪的星火。她早已游走于画坛,访谈、深究,以文字为刻刀,试图拓印画布上凝固的灵魂。她笃信,当代艺术绝非止于技法炫目,它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价值之锚,是浮世洪流中渡人的方舟。
近年她悄然归返江城武汉。倏忽间,惊闻她竟将自己化作了展场——书店四壁,高悬百幅他人笔下的“严虹”,静待众生凝视。
古往今来,画中人皆为沉默的客体,是被笔触定格的标本,囚于画框之内。独她,竟从那斑斓的囹圄中挣脱而出,反身将自己主动抛回目光的海洋,邀约世界重新拆解、重构。这展览便名作“时间的针脚——严虹构像之外”,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是她血脉的原点,也是她出发的港埠。书店的墨香与纸韵,恰是她文化身份最熨帖的衬底。
这满墙的肖像,铺陈开的是一部活着的艺术简史。七十余位执笔人,横跨半世纪光阴,自2003年始,将目光汇聚于严虹一身。策展人胡凌远慧眼如炬:当七十双眼以迥异的媒介与视角切割同一具形骸,“严虹”便已挣脱生物学的皮囊,升腾为一个聚敛时代精魂的文化符号——50后画家以古典油彩的厚重,浇筑“永恒”的瞬间;80后借水墨的氤氲与留白,吐纳东方的玄思;00后则在数字虚空中,用代码捏塑出“严虹”的幻影。
她,严虹,文字世界的编织者“水果”,艺术领域的缪斯,此刻竟化作一面奇异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艺术自身从写实牢笼飞向抽象苍穹、乃至数字虚空的流变轨迹。诚如她所言:“当不同时代的笔触在我身上交汇,我反而成为了观察时代的镜子。”
书店的空间,赋予这场展览双重呼吸。画框与书脊相邻,专业的凝视与日常的翻阅在此交融;观众的身影在画中目光下游移,目光交织又催生新的意义。百幅肖像之外,实验影像《诗》在光影中低语,《女诗集》与记录方力钧艺术历程的专著静卧书丛——严虹的“水果”之笔,在纸页、画布、银幕上同时蔓生。视觉、文学、影像如三股清泉合流,汇成一片深邃的话语之湖。
开幕时分,严虹立于自身无数“映像”的中央。衣袂微动,她含笑环视着被解构又重组的百重身:端庄如仪,扭曲如魅,被线条撕裂,或在电子屏中永恒微笑。“此百幅肖像,”她声音清朗,“看似解构我之形骸,实是一场以肉身对抗虚拟化的行旅。”从50后坚实的写实根基,一路铺展至10后AI数字的轻盈生成,这何尝不是一部微缩的、活着的艺术史长卷在她身上的疾速翻动?
古早的肖像,是巫术,是抵抗遗忘的封印。银盐未生之时,画师们以笔为刃,在亚麻布上镌刻时光的拓片,所求不过一个“像”字,仿佛能将魂魄钉入画框,避过无常的镰刀。直至相机咔嚓一声,剥去了肖像“逼真”的实用外衣。画笔骤然失重,毕加索们开始撕碎表象,蒙克榨取灵魂的汁液,培根涂抹血肉模糊的嘶吼……肖像这面古老的镜子,终于映照出人类精神深处的风暴漩涡。而严虹的展览,正是这漫长求索在当代的一次奇崛回响——她主动步入这面镜子,邀请七十双手共同打磨镜面,折射出艺术映照世界、映照自身存在的千年孤旅与当代嬗变。
暮色浸染书店的玻璃,画中的眼睛在渐暗的光线里愈发幽邃。有人在水墨肖像前低语:“这不像她。”少年却指着赛博幻影争辩:“这才是真实的她。”严虹静立如碑,她身上叠印着委拉斯开兹的庄严、毕加索的暴烈、沃霍尔的复制幽灵,乃至尚未命名的未来光影。所有肖像都是她的一部分,却无一能将她囚禁。
当人潮散去,灯光次第熄灭,唯有那些画中的眼睛仍在黑暗中灼灼发亮。严虹轻抚自己温热的臂膀,触到奔流的血脉。她知道,在这场以己身为镜、为史、为战场的艺术起义中,她已刺下一枚鲜活的针脚——肉身或逝,但这面由百重映像共同磨砺的镜子,已然映照出人类在艺术长河中永不枯竭的、观照自身与时代的磅礴渴望。
【水果严虹简介】 她是一位融合文学与艺术实践的作家、资深媒体人、艺术出版人及策展人,秉持“以爱为食,以美为生”的理念,在多重文化身份间自如游走。她生长于湖北,成长于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学历。她长期深耕艺术领域,现任今日美术馆旗下重要刊物《东方艺术大家》杂志执行出版人,主导杂志的出版方向与运营,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深度传播。此前,她曾担任法国《L'OFFICIEL》杂志中文版人文编辑及知名艺术杂志执行主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策划与编辑经验。在艺术研究与写作方面,她的重要贡献是历时多年完成的口述史专著《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上册2017年出版,下册2019年7月出版),该著作通过广泛访谈,系统梳理了著名艺术家方力钧的艺术历程,成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个案的重要文献。其个人艺术实践亦持续发展,于2025年6月20日至8月11日在鹅社书店艺术馆成功举办个展“时间的针脚——严虹构像之外”。 她的文学创作是其艺术根基,著有《说吧,我是你的情人》《听说爱情回来过》《让灵魂摇滚》《赤足跳舞的精灵》《与影子的恋爱》《古朵与米兰》《米兰的春天》等多部小说与散文集。她集敏感(深刻体察)与钝感(执着坚韧)于一身,以悲观的乐观主义态度,持续活跃于艺术文化的挖掘、传播与创造前沿。
【作者简介】杨莹: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社长。曾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宣传部挂职锻炼和深入生活。著有《纯真年代》《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