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
蒋海荣/安徽淮南
蹒跚坎坷中
倔强了路上的泥泞
新的开始
挥手昔日深浅远近
十字路背影各有所选
也许我的半世追不上光
折翼的勇者被暗箭所伤
这沾满风霜的岁月
尘世中阴雨雷电
得失中悲喜自渡
连着,蚀骨的仇恨
甚至,伤口中浸出的晶莹剔透
一转眼间蓝天碧水青山星空
接受生命中遗憾
浅笑在一缕阳光下
从勇往直前到委屈苟且
从低头牵手幼女到昂首玉丽
完成自己生命交接
一代代学子真实存在
迫害的重拳下
风雨中守护着温暖家园
述说着故事中真实
不想取悦于谁
不想攀附于势
晨曦,彩霞,余晖,笑颜
青葱岁月越过尘世沼泽
披星戴月的再次出征
愿吾女儿们
继续追着心中的光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
四人帮,知青年代
对错历史的认识
重理轻文时代
吾女儿们一定冲出重围
妈妈在家陪着你们
等着芬芳岁月
熬过薄凉终有涓流葱绿
于岁月褶皱里植韧,在血脉传承中铸光——评蒋海荣《旅程》
这首《旅程》是诗人蒋海荣剖开半世人生写就的生命独白,亦是锚定时代记忆、托举女儿未来的深情絮语。诗中没有华丽辞藻,却以质朴的笔触串联起个人的坎坷、母爱的坚守与对后代的期许,让“旅程”不仅是个体的生命轨迹,更成为裹挟着时代印记、承载着精神传承的厚重载体。
一、 以“倔强”为刃,在坎坷中刻下生命韧性
诗歌开篇便带着“蹒跚坎坷”的沉郁质感,“倔强了路上的泥泞”一句尤为动人——本是阻碍前行的泥泞,因“倔强”被赋予了主动的生命姿态,仿佛诗人并非在泥泞中挣扎,而是以自身的坚韧将困境“倔强”成了生命的注脚。“半世追不上光”“折翼的勇者被暗箭所伤”“尘世中阴雨雷电”,直白道尽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生路上的磋磨,甚至点出“蚀骨的仇恨”与“伤口中浸出的晶莹”,不回避疼痛,不粉饰伤痕。但这份痛并未将人拖入沉沦,“一转眼间蓝天碧水青山星空”的转折,伴着“接受遗憾,浅笑在一缕阳光下”的释然,让历经风霜的生命有了与过往和解的清醒——这不是妥协,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以浅笑面对的通透与坚韧。
二、 以“守护”为桥,在岁月里完成生命交接
诗中最暖的底色,是母亲对家庭与孩子的守护。“从低头牵手幼女到昂首玉丽”,短短一句浓缩了时光里的身份转变,也藏着诗人作为母亲的付出:即便身处“迫害的重拳下”,仍要在“风雨中守护着温暖家园”。这份守护,早已超越生活的照料,升华为精神的传递——“不想取悦于谁,不想攀附于势”,是诗人为自己立的风骨,也是为女儿树的标杆;“晨曦,彩霞,余晖,笑颜”的向往,是将历经沧桑后仍未褪色的纯粹,化作对女儿生命姿态的期许。从“勇往直前到委屈苟且”的个人境遇,到“完成自己生命交接”的责任担当,诗人让“旅程”有了温度:个人的坎坷因守护而有了意义,家庭的温暖因坚守而成为抵御风雨的铠甲。
三、 以“历史”为镜,在期许中照亮后代前路
诗歌的深度,在于将个人叙事与时代记忆相连。“四人帮,知青年代”“重理轻文时代”,这些带着集体印记的词汇,既是诗人亲历的时代背景,也是她叮嘱女儿“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的缘由。她没有沉溺于“迫害”的伤痛,而是将对历史的反思、对时代局限的认知,转化为指引女儿“冲出重围”的智慧——这份清醒,让母爱不再是单纯的庇护,多了一份理性的远见与对真相的坚守。“愿吾女儿们继续追着心中的光”,是将自己未竟的“追光”梦,温柔地交予下一代;“妈妈在家陪着你们,等着芬芳岁月”,则以最朴素的守候,为女儿的“再次出征”筑牢后盾。
整首诗如一条流淌的河,上游是“沾满风霜”的个人过往,中游是“守护家园”的责任担当,下游是“等着芬芳岁月”的未来期许。语言直白如话,却字字浸着真情:有对坎坷的坦然,有对家庭的深情,更有对后代的殷切。最终,“熬过薄凉终有涓流葱绿”的收束,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坚信——个人的旅程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守住风骨、传递温暖、以史为鉴,终能在岁月里遇见葱茏,让精神的光在血脉中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