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者,非钢筋水泥之筑,乃心魂栖息之巢,是柴米油盐里熬煮的暖,是悲欢起落时相扶的安。
世人多有一惑:对外人,能容其疏失,赞其微长,纵遇不快,亦能含笑而过;对家人,却总以“为你好”之名,执放大镜观其短,拿标尺量其行。菜入喉稍咸,便忘了掌勺人汗湿的衣;地角留微尘,便忽略清扫者疲惫的肩;孩童偶有哭闹,便冲淡了往日绕膝的甜。原是细碎寻常事,偏因“挑剔”二字,成了寒心的刺、生隙的墙。
殊不知,家从不是论对错、较输赢的战场。你争一句“理当如此”,便输了半分温情;他辩一句“你本不对”,便凉了一寸真心。所谓“情绪富养”,从不是锦衣玉食的堆砌,而是把“较真”换成“体谅”,把“指责”换成“心疼”。
菜咸了,笑着说“下次少放些盐,你做的我都爱吃”;地脏了,挽起袖同清扫,道一句“你歇着,我来”;孩子闹了,蹲下身问缘由,而非先皱起眉。小事不争,是懂得在柴米油盐里藏着彼此的付出;大事共商,是明白风雨同舟才是家的模样。
我们总想着“纠正”家人的“不完美”,却忘了家人要的从不是“完美”的伴侣、父母或子女,而是“被爱”的笃定——爱他晨起睡眼惺忪的模样,爱她做饭时偶尔的手忙脚乱,爱孩子哭闹后扑进怀里的依赖。这份爱,能融化挑剔的冰,能抚平争执的痕。
心若不存“挑刺”之念,眼中便无“碍眼”之事。少一分苛责,多一分接纳;少一分抱怨,多一分珍惜。如此,锅碗瓢盆的碰撞皆是乐章,寻常日子的琐碎也成诗行。这便是家的真谛:以包容为基,以温暖为灯,一念释然,岁岁皆安。
作者简介:
孙成贵,笔耕不辍,退休后专注书法创作与文化公益志愿事业。现任哈尔滨滨江书画院、松滨书画苑院长,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多家书画组织成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中哈爱心书画艺术联盟副主席。同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多家志愿及慈善组织成员。其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都市头条》《百花齐放网》等媒体。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