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观后感
文/蔡凤武
人类敦煌,有幸睹之。前泰公元366年,政权推崇佛教,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佛教东传这里成为重要节点。前秦之后,莫高窟历经北凉、北魏至元等11个朝代持续营建,形成现存735个洞窟的规模,展现了千年佛教艺术演变。
2025年6月,笔者随旅行团前往敦煌莫高窟。站在千年壁画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
踏入敦煌莫高窟,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丝路驼铃声响、文明交汇的辉煌时代。莫高窟不仅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更是一部立体多维的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
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在导游的讲解他的前世今生下,感悟到那个时间节点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超凡的佛教境界。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至今仍保存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身彩塑和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
莫高窟的壁画与彩塑给人带来的第一感受是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壁画上的人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佛教 艺术的瑰宝的视觉震撼人们心灵。
其中最令我惊叹的是“飞天”形象,她们体态优美、衣带飘逸,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这些“飞天”人物线条轻柔、富有动感,仿佛飞翔在飞仙的世界。
彩塑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导游人说第45窟的菩萨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唐代匠人竟然用泥巴塑出了丝绸的垂坠感 。那尊沉思状的阿难像,衣褶间仿佛还带着沙漠的风 。塑像大小不一,最大的佛像高达35.5米 ,最小的不足盈寸 ,展示了古代工匠人的高超技艺、智慧。
当参观第17窟窿藏经洞时,我的心情沉无比复杂。这个小小的洞窟原本藏有5万余件文物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王道士的愚昧,这些珍贵文物遭到了西方探险家的掠夺 。英国人斯坦因用数十块马蹄银骗走了约一万多卷文献 ,法国人伯希和盗走了六千多卷 ,如今大量珍贵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中国仅剩下8000多件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当人们一代代跨越千年与古人的生命对话时,余秋雨先生曾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站在洞窟中,我感觉这些壁画和彩塑仿佛还在呼吸,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和信仰。
莫高窟的建造历时一千六百余年 ,历经十个朝代 ,从十六国时期一直到元代 。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印记 ,这些洞窟不仅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衣冠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情况 ,为我们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
跟着导游参观一处处窟润过程中,我了解到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加速侵蚀 。历经1600年的风霜,洞窟没有办法守住永恒 ,但正是这一切才组成了现在充满了苍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 。 让我们在历史沧桑的文化月岁中沉思让后代永远珍视这瑰宝的永恒主题吧。
生在华夏,庆幸的是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让这座千年瑰宝继续璀璨辉煌,为后人留下无尽的艺术财富 。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 。莫高窟最打动人的是古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执着精神。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古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了信仰贡献着智慧力量 ,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最终形成了这座世界嘱目的千佛洞 。
这种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 。
离开敦煌莫高窟时,我回首望去,那座陡峭的沙山上,洞窟一个接着一个,数也数不清 。莫高窟规模看似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点一滴的内涵,不仅要花费许多的时间,更要倾注精力,遗憾的是我只是一个匆匆目睹的过客。
虽然我只是“浅尝辄止”,但我已经见到了人类莫高窟宏大的气势、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所叹服 。这次旅游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