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九十四)》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九十四
后出师表(六)
奸雄愧对清平世,
圣哲空留淡泊身。
险易安危知劲草,
悲欢宠辱识忠臣。
![]()
注:《后出师表》(六),诸葛亮以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反遭图谋”、“委任夏侯却致其败亡”四个具体事例,论证自身并非全能。北伐存在失败风险,以此回应朝野对其北伐必能取胜的过高期待。同时表明,自己对北伐难度有清醒认知,以及自己对匡扶汉室的忠诚。
![]()
《后出师表》(六)鉴赏
一、格律精严,声韵和谐
此诗为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七绝,依平水韵严守平仄规范。首联“奸雄愧对清平世,圣哲空留淡泊身”,对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标准句式,“奸雄”“圣哲”为平仄相对的名词性主语,“愧对”“空留”为语义相承的动词短语,对仗暗藏巧思。尾联“险易安危知劲草,悲欢宠辱识忠臣”,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黏合前文,“险易安危”“悲欢宠辱”均为并列结构的境遇描述,“劲草”“忠臣”为意象鲜明的名词收尾,词性相对、音韵铿锵,读来有顿挫之美。
![]()
二、意象对照,意蕴深刻
诗中以“奸雄”(曹操)与“圣哲”(诸葛亮)形成二元对照,精准契合《三国演义》叙事倾向。“奸雄愧对清平世”,点出曹操虽有雄才却难安天下,“愧对”二字暗含对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批判;“圣哲空留淡泊身”,则紧扣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本心,“空留”道尽他虽怀淡泊,却因匡扶汉室使命不得不投身北伐的无奈,暗含对武侯壮志难酬的惋惜,人物意象与情感表达高度统一。
![]()
尾联“险易安危知劲草”化用“疾风知劲草”典故,将“险易安危”的战局变化作为“劲草”的试金石,既呼应注中诸葛亮提及的北伐风险(曹操多番失利的先例),又以“劲草”喻指坚守初心的志士,暗合武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悲欢宠辱识忠臣”以“悲欢宠辱”的人生起伏为标尺,凸显忠臣需经磨砺的特质,直接回应注中武侯对自身忠诚的剖白,典故化用自然,未显斧凿,深化了诗意。
三、结构递进,主旨鲜明
全诗采用“个体对照—哲理升华”的递进结构。首联聚焦曹操、诸葛亮的个体境遇,奠定褒贬与叹惋的情感基调;尾联跳出具体人物,从战局、人生维度提炼“知劲草”“识忠臣”的普遍哲理,将《后出师表》中“明风险、表忠诚”的文本意涵,升华为对“英雄品格”的思考。
![]()
诗题“天下为局弈无赢”的全局观,与诗句内核形成呼应——三国乱世如棋局,胜负难定,但“劲草”的坚韧、“忠臣”的赤诚,超越了成败本身。全诗以史为基、以情为魂,既精准解读《后出师表》,又传递出对乱世英雄的悲悯与敬仰,实现了历史解读与文学审美的融合。
![]()
![]()
![]()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十九)》
作者:张志江(北京)
![]()
十九
借赵云(押啸韵)
北海相邀救故交,
南州不觉迎欢笑。
银光一闪碧霄间,
紫气频生红日照。
![]()
注:“北海相邀”,指刘备应孔融之邀,解围北海后,又邀请其去徐州救急。刘备因此去公孙瓒处借赵云;“故交”,指徐州陶谦与北海孔融的关系;“银光”,喻赵云的亮银枪。赵云武艺高强,世人皆称“常胜将军”。
![]()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
